第一次写万字长文,希望大家喜欢。
这公众号的名字就叫三线厂子弟,因为我就是出生在三线厂的厂子弟,一直有人让我讲讲三线建设的历史,这个话题太大,我写了很久。
这段历史跨越16年,涉及数千个工业科研单位,参与的人员据说达到400多万,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市地区都参与其中。
如今这段历史似乎完全被忘记了,不仅是外人,就算身处其中的人也浑然不知,我作为一个三线厂子弟,到了35岁才对这段历史有了解。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父亲、二伯和爷爷来自上海,在60年代末期从上海来到湖南,参与了一家工厂的修建,当时这在上海叫“支内”,全称是“支援内地工业建设”。
我们厂里不止有上海人,还有大量东北人,西北人,其中不乏70年代毕业的清华大学,北航,哈工大的高材生,这种反差很强的信息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并未引起我的重视,可能是因为太熟悉,所以觉得平常。
直到后来我无意发现,国内的很多地方,有数千家和我家老厂一样的单位。在这些单位出生的厂子弟,几乎有和我一模一样的童年经历,甚至我们的生活经历,教育经历,住的房子,生活的社区几乎全都一样。
这些厂都是三线厂,都是三线建设的产物。
三线建设,是一场战备时期的工业建设。
1、被逼无奈
当年搞三线建设,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三线,这是一个地理概念,一张图就能说清楚。沿海地区以及边境地区的省市都是一线,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湖南这些腹地省份都是三线,而其他中间的这些省份都是二线。
什么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就是在三线地区,修建一套完整的战时工业体系。
大家看看地图就知道,三线地区贫瘠多山,60年前大基建还没开始,哪怕地级市的主干道都是黄泥地,跑到那里去修工厂搞工业,不仅是艰苦的问题,而且投入巨大,是非搞不可吗?
非搞不可。
60年前是我们外交局面极其恶劣,讲一句不恰当的话,刺刀都顶到鼻子尖上了。最先发难的,态度最强硬的,威胁最大的,居然是曾经被视为社会主义国家老大哥,前苏联。
1958年,前苏联提出要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我们那时候哪有实力搞长波电台和军舰,讲白了就是前苏联打算在我们国土上驻军了,这个要求被国家领导人断然拒绝,从此开始,中苏关系进入紧张时期。
就在这时候,南边的印度又开始作妖,而且一如既往的脑回路奇特。
1959年我们在西藏平叛取得胜利,当时有几个分裂宗教势力跑到了印度,然后印度当局以此为理由,向中国政府正式提出要求:
无条件割让总计12.2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给印度。
我实在是想不明白,解放军取得平叛胜利,和要向印度割让领土之间,到底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但是印度就是理直气壮地的提出来了。
这离我们打赢朝鲜战争不到7年,军队正处于战斗力爆表的时间段,我能想象当时我们军方大佬们看印度的眼神,一定是关爱智障儿童的眼神。
1962年,解放军轻松的收拾了印军,还把抓到的俘虏里挑了3千多人出来,带着他们在全国各大城市旅游了一圈,让他们睁开眼睛看看真实的中国。
这时候,前苏联开始发表声明支持印度,同时还对台海问题对我们指指点点,也是在这一时期,前苏联单方面终止了对华工业援助,撤回了所有的专家,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
1962年5月份,在前苏联特工的教唆下,新疆伊犁、塔城有6万多牧民边民集体叛逃到了前苏联,其中还包括两名俄罗斯族的解放军少将,以及40多名校、尉级军官,影响极其恶劣。
勃列日涅夫继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继续向新疆边境和蒙古边境增派大连军队,到1968年的时候,新疆边境的前苏联军队多达25个师,1200架飞机、和200枚导弹。
1968年8月,苏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把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导人挟持回国,这个举动被视为是对我们的一个警告。
1969年,在乌苏里江的珍宝岛,和新疆的铁列克提,最终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
而中美关系也进入冰点。
60年代初期,艾森豪威尔等一群美国高层访问台湾,还联合搞了几次军事演习,对岸反攻大陆的口号一天比一天响,台海局势一触即发。
1964年美国开始入侵越南,飞机把炸弹都扔到了海南云南和广西境内,这种挑衅招式和朝鲜战争时期一模一样。
1965年开始,我们开始全面抗美援越,没路我们修,没电我们供,枪支弹药食品药品全部都是我们支援,越南军队的指挥官全部来我国接受训练,据说在越南战场上,团一级的战斗指令,都要得到我们军委的同意才能执行。
美国对此咬牙切齿。
所以北有前苏联,南有美国,一些南亚小国和刚被暴打一顿的印度也跃跃欲试。
单挑全世界在那个时代真不是一句玩笑话。
我们这几代人在和平环境下长大,对战争已经完全没有概念了,对于国防来说,哪怕万分之一的机率可能发生的情况,都要做好100%的准备,任何一个“可能性不大”的念头,对于国防来说,就是灭顶之灾。
那个时代的成年人,全部经历过战争,他们太清楚战争怎么回事儿了,抗日战争结束不到20年,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当年民国政府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提前把工业搬到重庆,结果开战没多久,大半个中国的工业基地就全部沦陷,民国政府的工业产能连日本一个零头都没有,连子弹里面的火药都要全部进口,国军大部分装备还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十九路军大刀队固然勇猛,但那是没办法的办法,有机枪谁还愿意耍大刀,实在是没有,实在是没办法,当时哪怕提前把武汉一个城市的工业全部内迁,也不会是这个局面。
火力不足恐惧症其实从那个时候,就深深的埋在了军队大佬们的脑海里。
而在1965年的时候,要面对的战争全面升级了,敌人更加强大,都是世界顶级工业强国,武器更加先进,没人再会和你拼刺刀了。
据说当时军队进行了评估,面对前苏联的机械化步兵师,我们恐怕比抗日战争时期更加艰苦,毕竟当年日军是端着半自动步枪来打仗的,意大利淘汰的薄皮坦克对日军来说都是高级货。
而如今要面对的是成师建制的钢铁洪流,还有核武器。
广为流传的一个说法是,参谋部预估,一线地区会在一个月内全部沦陷,蒙古草原一马平川,前苏联的机械师可以在7天内打到北京。
当时有一份《关于国家经济建设如何防备敌人突然袭击的报告》,报告中第一条写的就是:
工业过于集中。仅十四个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就集中了约60%的主要民用机械工业,50%的化学工业和52%的国防工业。
这种工业过于集中是有历史原因的,在解放前,我国几乎所有的工业基地全部在一线地区,主要就在东三省,北京,上海。
1952年开始的前苏联援建的156项,主要选择的都是省会城市。
所以一但开战,可能不要一个月,全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就全毁了,如果对手动用核武器,就会更快。
事后才知道,前苏联可能还真搞过一个清单,针对中国各个工业城市进行核打击的计划,精确到每个城市要扔几颗核弹,也不知道这清单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中央决定,从1964年底开始,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三线地区修建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哪怕真爆发了战争,在一线地区的工业基地全部被毁的情况下,依然能依靠三线地区的工业基地维持国家的国防体系,继续和入侵的敌人对抗。
这个决定在当时是全票通过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人都经历过战争,太清楚在国防建设上,任何一个准备都不是多余的,任何一个失误就是灭顶之灾。
1964年底,三线建设开始了。
2、投入巨大
三线建设的投入极其巨大。
从1965年到1980年,15年里共计在三线建设中,陆续投入了2052亿,我查了一下,这15年中央财政收入加在一起,一共也就2426亿,这几乎是掏空口袋搞建设了。
中央已经几乎没有多余的财力去发展经济,而且三线建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所以60年代开始生活物资都很紧张,买块布买块肉都不容易,全国进入了计划经济,也就是我们父辈记忆中的票证年代。
三线建设就是一场工业迁徙,而迁徙的不仅仅是工业设备,迁徙数量最大的工业物资,是工业人口。
数千来自北京,上海,哈尔滨,沈阳,长春,南京等东北华北华东的工业单位,科研单位,纷纷内迁,数百万工人,技术骨干,工程师,科研人员携家带口的离开家乡,来到四川、贵州、陕西、重庆、湖南等地方。
上海那时候人口也就600多万,为了支援三线建设陆续迁出了将近10万人。东三省的工业基地,先后迁出100多万工业人口,搬迁的单位有200多个,援建的单位有300多个,光沈阳市铁西区这一个工业区,就向三线地区援助了2万多人。
没有设备,从老厂直接拆了运过来,没有工人,老厂直接派人过去,没有领导干部,老厂厂长直接南下,就用这种方式,老厂带新厂,老工人带新工人,把东北上海的工业基地,完整的在三线各个城市复制一个。
长春有一汽,就在湖北十堰复制一个二汽,哈尔滨有三大动力,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锅炉厂,直接就在四川德阳、自贡、汉旺各复制了一个,黑龙江齐齐哈尔有第一重工,在德阳就搞了一个第二重工。
老厂有实力的,直接在三线地区修建一个厂,这叫包建;人员调配不过来的时候,也有好几家单位联合修建一家厂的,这叫援建。
1972年,沈阳第一机床厂包建甘肃天水星火机床厂
三线建设有几个巨型的工业基地。
航天工业主要研发生产火箭导弹的,根据“工种”不同,修建了8个基地,编号从061一直到068;
航空工业主要研发飞机,从011一直到014;
还有负责电子工业的081到083基地。
50年代在内蒙古修建过两家研发生产坦克和火炮的单位,三线建设时期,就在山西河南各搞了一个531和一个541基地。
这些基地下属都有十几家分厂单位,再加上配套的科研单位,大一点的基地高峰时期有十万人以上的规模,小一点的也都过万。
三线建设也有很多保密级别极高的单位。
比如在四川夹江县搞了个909,负责研发核潜艇。
为了复制一个像404一样的核原料生产基地,6万人在重庆涪陵秘密挖空了大山,搞了一个816底下核工程,地下空间可容纳数十万人,如今这地方已经完全开放,成为了一个景区,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颇为壮观。
保密单位不止限于核工程或者战斗机这些,还有一些极为特殊但是又重要的单位,比如印钞厂。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有个代号515的国营东河印制公司,负责印刷第三套第四套人民币,这家单位由当时全国四大印钞厂的集体援建。
还有小一点的,比如江西莲花县的712厂,这是上海印钞厂包建的单位,这家单位就是现在南昌印钞厂的前身。
工厂在内迁,大量科研单位,大学也在迁往三线地区,清华大学西迁部分专业到四川绵阳,成立清华大学西南分校;大连医学院整体连人带设备整体搬迁到了贵州遵义,开办了遵义医学院。
大连医学院师生离开前合影
医院也在内迁,医疗条件好的上海,甚至有的地段医院连人带设备,全部迁到贵州,苏州医学院附属二院,整体内迁至四川内江,更名为西南四一六医院。
甚至出版社、国营蛋糕房都内迁了。
大量的工业单位的迁入,让一些原本还处于农业社会的小地方一跃成为了工业化城市。比如十堰,二汽来之前,就是个小镇,城区人口不足五千人,攀枝花完全就是无人居住的山区,德阳也就是一个县城而已,而如今这些都是中西部重要的工业城市。
如果你去过张家界旅游,可能会思考过一个问题,在这么一个群山环绕的山城中间,当地政府是如何弄出一块平地修建机场的,这个机场也是来自三线建设。
当年张家界还叫“大庸”,负责研发生产直升机的013基地就在这里,当时为了运输巨大的直升机螺旋叶片,在前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不计成本的硬生生炸平十几座山,弄出来一个平地,013基地搬走以后,当地政府就在这里修建了机场。
作为三线建设最重要的地区四川,先后有40万工业人口迁入,三线建设结束以后,四川也成立西南最大的工业中心,“成飞”至今仍是重要的战斗机研发基地,四川几乎所有的地级市都有机场,GDP倒数第一的巴中市都有机场,但是经济规模远高于它的苏州就没有机场,这些看似赔本的基建设施,大多都来自于三线建设时代。
当时除了大三线还有小三线,大三线是以全国为单位,小三线是以省份为单位,简单来说,就是把省内的工业都搬到省内偏僻的地区去。
小三线主要都是武器生产,标准的就是“轻装步兵三件套”:五六式半自动自动步枪、迫击炮、40火箭筒,以及对应的子弹炮弹引信生产。
北到黑龙江,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所有的省份都修建了规模不一的,这种轻装步兵军工三件套的三线军工小基地。
也有特殊的,就是上海,上海只在太小,没有郊区可以搞了,所以就在浙北和皖西江西等地修建小三线,规模很大。
比如江西钢厂负责生产五七高炮的炮管,有上万人,安徽贵池县的上海八五钢厂,是五七高炮的配套钢厂之一,也是上万人,全部都是上海各大钢铁冶炼单位调派过去的上海职工。
3、保密和备战
保密和封闭是三线单位最明显的时代特点,保密等级高的单位从修建开始就有警卫。开工生产以后厂区大门全有武装警卫,他们只认证件不认人,就连厂区内部各个车间之间都要通行证。
所有的职工不可以讨论互相的工作,所有的图纸资料不能离开指定位置,就连自己的工作笔记本都是编了号的,下班前要上交。
很多三线厂的保卫严格程度,是普通老百姓无法理解的,经常听到的段子就是,某某单位门口停了十几辆盖了防雨布的卡车,有个本地的小年轻好奇,想去看看车里到底装了啥,手刚刚碰到车厢,一根枪管就已经顶在腰上了,然后被不知道从哪冒出来的警卫带走调查,最后是当地镇政府的书记亲自来领的人。
三线单位一般有对外厂名,编号厂名,还有一个邮箱号码。不是系统内的人都会被搞得晕头转向。
比如很多大门上挂着某某机械制造厂的单位,真实身份可能是生产冲锋枪,所以很多单位在当地十多年,就连当地老百姓都不知道这单位到底是干嘛的。
比如辽宁曾经有家向东化工厂,编号475厂,是生产无烟发射火药的,因为厂区完全封闭,外人完全进不去,内部又有严格的保密守则,所以十多年来,当地老百姓一直以为是生产化肥的。
直到1969年单位发生了一次意外,有个车间爆炸了,几公里外都能听到震天响,当地老百姓这才知道它是生产炸药的。
向东化工厂的厂子弟从小学开始就有单独的保密课程,不仅是教厂子弟厂里哪些地方不能去,家里哪些事情不能问家长这些基本的要求,甚至所有的厂子弟还要背一整套话术,专门用来应付陌生人的盘问。
比如探亲去亲戚家,或者在社会上,遇到陌生人问你家在哪,你爸妈是干嘛的,你爸妈单位是干嘛的,这都有一整套应对的话术,既不引起怀疑,又不泄露秘密。
据说最神秘的单位404基地做的更彻底,所有的厂子弟都有一张“镜像身份证”。
当他们长大了,考上大学离开基地生活的时候,就用这张身份证,据说这是基地特殊申请来的,身份证上的名字,身份证号都是真的,但是地址是假的,但是如果你按照地址去打听的话,是一定能找到这个地方,而且左邻右舍一定会告诉你,他们认识这个人,并且能说出一整套事先准备好的背景资料来。
三线厂修建的原则是“靠山,隐蔽,分散”,这完全是以战争为背景规划的。
1964年底三线建设开始,当时我们只有地空导弹“红旗一号”,空军只有前苏联淘汰的米格型号,防空能力很弱,一旦打起来根本没有能抵御侵入的飞机群。
三线建设的工厂单位,如果建设在城市里,基本就是活靶子,只有建设在崇山峻岭里,隐藏在广阔的自然地貌中,才有可能不被发现。而且为了不被敌机一锅端,工厂之间都隔着好几个山头,直线距离都有几公里远,尽最大可能保存工业实力。
这个现在看起来挺“土”的方法,是从战场上总结的经验,在当时是想出来的最靠谱的办法了。
1966年有了“红旗二号”,到了70年代初,有了东风二号甲中近程导弹,虽然打的距离不远,精确度有限,但是威力够了,所以三线地区的各大工业基地周边的山峦里,竖起了一个个的导弹发射架。
当时的策略是这样的,如果战争爆发敌机来袭击三线军工基地,进入国境线,甚至路过一线二线地区的时候可以高空飞行,但是到了三线地区,轰炸机必须低空投弹。
三线单位都在山区,一但飞机高度下降,无数隐藏在山上的中近程导弹就会发射,有效的消耗敌人的空军资源。
不得不说,这才是大智慧,把有限的条件发挥到极致。
说个题外话,据说当年钱学森回国主持国防工业大局,国内高层因为是先研发飞机还是先研发导弹的事情有过争论,当时大多数军方高层是要先研发战斗机的。
钱学森力排众议要先发展导弹,他提出的理由很简单,飞机研发的过程实在太长,时间投入太大,而且配套的上下游工业极其庞大,我们的工业能力短时间内根本支撑不了。
而导弹相对战斗机而言,摊子就没那么大,而且技术上压力没那么大,发达国家也研发了没多久,就算我们从零开始,技术差距要远低于战斗机。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培养一个飞行员不容易,太金贵了,而导弹不用载人。
就算打不准也没关系,只要数量够多,哪怕威力不够大也没关系,只要数量够多。反正导弹这玩意,质量不够可以数量凑,飞机来了,一颗导弹打不下来就20颗,反正20颗加一起的成本,可能还比不上打下来的那一架飞机。
飞机就不行了,技术差距大的飞机,上了天就是活靶子,而且对敌人的空军资源没有什么损耗。
扯远了,回到三线建设。
这些三线单位都按战备建设的,如果战争爆发,就是哪怕周围县城已经被夷为平地了,这个单位都要能继续开工。所以在规划之初,大多数三线单位都是封闭独立自给自足的,所以很多三线单位的职工从来不离开厂区。
有独立的供水供电,有独立的通讯线路,这点很有意思,在90年代初期大多数地方,都只能收到固定的几个电视台的时候,三线厂里面因为是独立的不受审核的通讯线路,就可以收看香港凤凰卫视台湾东风卫视。
三线单位都有独立的道路交通,有些有独立的厂区铁路,有的甚至有码头。厂区都有独立的运输车队,我父亲当年刚进厂的时候,就是在车队开大解放。
三线厂里除了工厂以外,职工有自己的住宅区,职工医院,职工电影院,厂区菜场,商店,有单独设点的银行,邮局,派出所,有些规模大的单位甚至有单独设点的法院和检察院甚至监狱。
厂区里出生的孩子被称为厂子弟,从出生开始就不用离开厂区,出生在厂职工医院,三岁去厂子弟幼儿园,然后是厂子弟小学,中学,厂技校,全部一条龙。
有些厂甚至有自己的殡仪馆和墓地,从生到死全管了。
三线厂和普通的国营工厂唯一的区别就是“备战”属性不一样,很多三线厂一天要吹好几遍军号,上班铃下班铃都是用喇叭播放的军号代替的。
所有的职工几乎都参加民兵训练,厂保卫科有军火库,里面的武器可以装备一个营,甚至有的单位还拥有四联高射机枪用于防空。
几乎所有的三线厂子弟,在学校里都学过一门特殊的课程叫“三防教育课”,这些三线单位的孩子从小学就要学习如何面对核攻击,化学武器攻击和生物武器攻击。
我至今都记得面对核武器攻击的时候,如果我不及逃进防空洞,教室里哪几个地方是生存机率最大的,因为当年这要考试的。
4、三线建设结束
1980年三线建设结束了,为什么这个时间结束?
一方面是三线建设基本已经完成了,我们已经在内陆地区,拥有了一个独立的,而且完全国产化的国家工业体系,另一个方面就是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曾经要预防的敌人,要么快不行了,要么来握手言和了。
70年代末期开始,前苏联的经济发展开始缓慢,而在1979年底又干了一件蠢事,就是入侵了阿富汗。懂一点历史的人就知道,任何一个入侵阿富汗的国家,最后都是深陷泥潭,没有一点好处前苏联付出的代价,就是平均一天600万美元的军费。
而在1979年的年初,中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前苏联在背后支援越南军队,平均每天的军费援助是166万美元,两个加一起是将近800万美元,一年就是28亿美元。
根据网上的数据,前苏联80年代鼎盛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是4572亿美元,而全年军费2800亿美元,要花掉前苏联全年六成的收入。
这不是在打仗,这是在放血,从此以后,前苏联再也没有能力和中国一战了。
而美国呢,1972年已经和中国建交,两岸关系正在蜜月期,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之前,邓公正在美国访问,面对美国记者关于越南问题的提问,他说了一句,小朋友不听话,要打打屁股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美国不但没有威胁,而且面对共同的对手,还背地里做了不少小动作。比如援助了我们武装直升机和定向雷达的技术和样品,特别是后者,经过我们的反向技术研究以后,我们在越南战场的火炮就像长了眼睛一样,指哪打哪。
美国CIA还跑到阿富汗培养了一批游击队,手把手叫他们搞恐怖袭击,其中有一个高材生就是本拉登,多年后,徒弟亲自给师傅上了一课。而且根据我听来的,不负责任的街头消息,那时候阿富汗游击队的军火库里,也突然出现了大量的五六式全自动步枪,69式40火箭筒,以及53式82毫米迫击炮。
不用备战了,我们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发展经济了。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1980年,三线建设正式结束。所有新项目全部停办,修建到一半的也停了,已经开工的包括开工十多年的单位,也都面临改制,除了少量的并入相关的国防单位以外,其余全部取消了军工编制。
再后来,大多数的三线工厂单位都转制甚至关停了,比如我们家老厂直到2005年左右才正式破产倒闭。
5、手上的砖头
我听过最多的一个说法,就是三线建设,劳民伤财走弯路,根本不用打仗却花那么多钱去备战,完全没有意义,这笔投入花在经济建设上多好。
这个假设成立的前提,就是如果我们不惹其他国家,所有其他国家也不会侵略我们。
这种假设很幼稚,就像有些人教孩子,在学校只要你不惹别人,就不会有人欺负你,有人打你不能还手,要告老师,往往这种老实学生被揍的最惨。
而现实的世界是弱国无外交,你弱就活该挨打,没有“老师”会为你主持公道,其他国家看到了手无寸铁的弱国,只会加入“霸凌”的队伍。
你可以不够强壮,但是走在混乱的街道上,手里必须要有家伙,哪怕再穷,手里有块砖头,别人欺负你之前,都得掂量一下划算不划算。
三线建设时期的国防工业虽然落后,但它就像一块砖头一样,虽然简陋,但是也能砸死人。国防领域有一个段子,导弹什么时候的威力最大?就是它躺在发射架上的时候。你可以不发射,但是绝对不能没有。
当年某个武侠小说大师就登报写文章嘲讽,说有钱搞原子弹,还不如让老百姓人人有条新裤子穿。
网上传过俄国大帝的一段采访,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记者问他为啥要投入那么多钱在国防上,而不是多投入到经济建设上?
他回答说,一个年轻人把家里的匕首卖了,买了一块劳力士,这时候有强盗闯入家中烧杀抢夺,那这年轻人该怎么办呢?拍拍强盗的肩膀说,先生你好,现在是莫斯科时间晚上11点半?
在国防建设上,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也必须做到百分之百的准备,因为一但出现“万一的可能性”,就是国破家亡。
三线建设除了国防工业以外,还在经济建设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为内陆地区的经济开发打下了基础。让那些解放前完全处于农业社会的区域,有了现代化的工业,四川贵州陕西等三线建设重要地区的工业基础,甚至是基建设施,大部分都是那时候打下的基础。
甚至还在一定程度上,三线建设改变了内陆地区的教育条件和医疗条件,如今在四川,贵州,很多地级市,县级市的重点中学和中心医院,几乎全都是当年三线厂的厂职工医院,和厂子弟学校改制过来的。
第一次写了将近一万字的文章,在最后,我想借用公众号“九边”里的一篇文章中的一段来结尾。
我们这些人做的这些事,只为了后人能忘掉这一切,等他们彻底理解不了我们为啥做这些事,那时的国家应该好起来了,我们的付出也值了。
——来自公众号《九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末日工程,大三线建设始末”
来源:三线厂子弟
更新时间:2025-05-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