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4日,特朗普又在社交平台“炸场”了,语气颇为不善,连发数条帖,大意就是:中国不买美国大豆,这是“敌对行为”;中国别想再沾美国食用油的边;阿根廷?可以做生意,但军事合作绝对不行。
看似是情绪发泄,实则背后藏着一整盘棋。特朗普的这番操作,不只是冲着中国来的,更多是给自己的盟友和国内基本盘划线、放话,甚至是“打预防针”。
他在提醒所有人:美国已经做好了“最坏打算”。那么,这个“最坏”到底意味着什么?阿根廷怎么成了“典型”?而中国又是否真被这几句话撼动了?
问题的起点表面看是大豆。但如果只看到这点,可能还不够全面。要知道,大豆背后牵扯的,是整个中西部农场主的选票,是特朗普赖以执政的根本盘。
2025年大豆行情持续走低,库存压顶,价格跌得农民心里发凉。中国作为曾经最大买家,从5月开始就没再下一单。
美国豆农的社交媒体上,痛骂声此起彼伏,有人甚至贴出仓库照片讽刺“这就是自由贸易的代价”。
特朗普当然知道这些情绪不能放任发酵。于是他将矛头对准中国,试图将选民的不满引导出去。大豆成了导火索,但真正引爆的,是国内政治压力。
他反手又抛出“我们不需要你的食用油”,看似是对中国贸易的反击,实则更像一种情绪释放。
尤其是考虑到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美废弃食用油出口本就缩水得厉害,这种威胁更像是“拍桌子吓人”,而非实际上的政策动作。
这一操作的实质意义并不高,但它确实奏效了,至少在美国国内新闻循环里,特朗普再次“强势出镜”。
从大豆话题切换到外交,特朗普几乎没有喘口气。他当天在白宫会见阿根廷总统米莱,场面看似友好,但话题很快从经济合作转到了“红线”。
他说得很直白:贸易可以有,但军事合作不行。否则,我会很不高兴。
这个“友情提醒”听上去像是场外交闲谈,实际上却是赤裸裸的警告。而且它并不只说给阿根廷听,而是说给所有“正在犹豫”的国家听。
这番话的背后,还有更深的战略考量。美国对中国在拉美的影响力扩张早就保持着高度警惕。
尤其是中国与阿根廷在太空领域的合作,早年就引起了美国的“安全焦虑”。
尽管那个太空观测站是科研用途,中阿也早有协议,但在美国眼里,“科研”很容易被理解成“军事”。
特朗普的态度转变,从“全面施压”到“军事止步”,本质上是策略收缩。他明白现在的全球格局变化太快,要求所有盟友与中国断绝往来不现实,那就退一步,只要你别在军事上靠得太近。
这种变化,其实比喊口号更值得警惕。它说明美国已经从“全线对抗”调整为“重点防守”,而这恰恰是因为它感受到了来自中国影响力的持续渗透。
特朗普想展示强硬,手上的牌却不多。除了大豆、食用油,他还试图把中国留学生当作谈判工具。
财政部长贝森特提到美国有大约三四十万中国留学生,这句话没有明确威胁,但语气里的暗示不难听出。
这类话术,听上去像是在说“我还有别的招”,但其实更像是一种虚张声势。
中国学生为美国大学带来的经济效益是赤裸裸的数字。不仅仅是学费,更有消费、科研、甚至未来的人才资源。一旦限制得太狠,受伤的未必是中国家庭,而是美国高校自己。
但特朗普依然会这么说,因为他知道,在美国政治语境里,“让中国付代价”是个卖得出去的口号。
这种操作的真实动因并不复杂,背后是对国内民意的迎合,是对盟友摇摆的警惕,是对中国崛起的某种不安。
换句话说,特朗普不是在“打牌”,而是在“演戏”,但他演的,是一场真实政治的剧本。
如果说特朗普在“火力输出”,那中国这边的反应则是“稳住不动”。没有情绪化回应,也没有大张旗鼓反击,而是继续推进自己的多边贸易和结构优化。
比如大豆,中国早就和南美建立了稳定供应链。阿根廷宣布取消出口税后,中国迅速下单,交易量远超预期。
再比如出口结构调整,中国对美出口中的非核心项目早就逐渐削减,废弃食用油出口本来就在下降。
这些动作看起来分散,但拼起来就能看出一个清晰图谱:应对贸易战,中国早就做好了备选方案。
此外,中国整体关税水平已经降到7.4%,这意味着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动摇。比起喊话,中国更愿意用政策和行动稳住局面。
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预测,中国2025年的GDP增速仍有4.8%,这给了市场和政策制定者极大信心。
稳定,是一种战略资源。在对手焦躁时能保持克制,才是真正的底气。
回到阿根廷这个“插曲”,米莱在白宫并没有当场表态。这种“回避式沉默”其实透露出拉美国家的一种集体心理:既不愿得罪美国,也不想错过中国。
毕竟,现实利益才是决定政策的核心。
阿根廷有着巨大的债务压力和通胀挑战,美国的200亿美元援助听起来很诱人,但如果代价是放弃与中国的合作,那未免代价太高。
特朗普当然不满意这样的中间态度,但他也无能为力。说出口的话再硬,也很难真让一个主权国家按照美国的剧本走。
阿根廷的选择,其实代表了一种“新常态”:美国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上升。两者相互拉扯,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
贸易战打到现在,已经不是谁先出拳,而是谁先退场的问题了。
特朗普的“紧急发文”看似是在掌控局势,实则是在回应焦虑。他提醒盟友“记住一点”,但真正需要记住的,可能是他自己:全世界已经不是二十年前的样子了。
与其说是一次“强硬反击”,不如说是一次对权力流失的自我确认。
中美博弈不会一朝一夕结束,但节奏和方向已经悄然改变。中国之所以显得从容,是因为它有准备、有替代、有节奏。而美国,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则越来越依赖“制造冲突”来维持存在感。
这场博弈的结局,不取决于谁喊得大声,而看谁能稳住局面,坚持到底。
信息来源:特朗普指责中方故意停止进口美国大豆,并表示将停止从中国进口食用油作为报复措施,中方回应
2025-10-15 18:00·南京晨报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