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美联储现已正式宣告,低利率时代落下帷幕,美国即将步入高通胀的新常态。
5月15日,星期四,鲍威尔在一次活动中公开表明,美联储正在对货币政策框架进行调整。他指出,随着经济与政策的持续变动,长期利率有走高趋势,这种走向反映出未来通货膨胀相较于新冠疫情前长达十几年的低通胀时代,将更具波动性,且供应链所受冲击会更为频繁和持久。
作为律师出身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用词极为考究。虽实际情况是通货膨胀将长期走高,但他采用“更具波动性”这一表述。物价存在波动本就是客观事实,借此,他巧妙掩盖了美联储在控制长期通胀方面的尴尬。此外,谈及长期通胀的根源,鲍威尔将其归咎于全球供应链频繁遭受冲击,试图撇清与美联储的关联,暗示这是特朗普发动关税战、破坏与各国关系以及实施制裁所致,并非美联储的责任。
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后的五年间,美国经历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可鲍威尔的此番言论,却让人感觉这与美联储疯狂印钞毫无关系,尽显其推卸责任的政治“技巧”与“智商”。实则,这是鲍威尔首次公开承认美联储在通货膨胀长期走势判断上犯了战略性错误,以至于不得不在未来五年的政策框架中进行大幅修正。
上一次美联储的政策框架制定于2020年新冠疫情之前,按照惯例每五年调整一次。鲍威尔承认,过去五年间,全球经济环境与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货膨胀调整后的实际利率上升。此前采用的灵活平均通胀目标法,如同高速公路上的区间测速,在一段路程内计算平均速度,这种方法仅适用于低利率、低通胀和低增长的环境。
经过五年观察,鲍威尔终于意识到全球经济环境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低利率时代一去不复返。即便如此,鲍威尔仍保留了2%的通胀锚定目标,短期内暂未改变。但在大框架已然变动的情况下,这一目标迟早会向上调整至3%,只是目前不便承认。
早在2021年,鲍威尔首次提出通货膨胀只是暂时现象时,我们便持续批判这一观点的错误,明确指出通货膨胀将呈现结构性、长期化和趋势性走高态势。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本轮全球化已走向解体,且这一过程不可逆转,恰似季节从春夏走向秋冬。
在全球化步入深秋的2020年,美联储将资产负债表从4.2万亿美元疯狂扩张至9万亿美元,却仍期望维持以往十年的低通胀水平,这无疑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之举。2008年金融危机后至2020年间,美元大量超发却未引发通胀,唯一原因在于当时正处于全球化的鼎盛时期,各国对全球化全力支持。超发的美元被全球市场吸纳,俄罗斯的廉价能源和中国的廉价商品为超发美元赋能,使其保持了购买力,未出现恶性通胀。
然而,2020年之后,俄乌战争爆发,打破了全球化廉价能源这一重要支柱;中美贸易战、科技战以及关税战,摧毁了全球化的另一关键支柱——廉价商品;同时,金砖国家崛起,去美元化趋势逐渐形成。在此情形下,鲍威尔仍幻想疫情后疯狂印钞不会引发通胀,显然不切实际。
如今,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将呈现一种前所未有的“冰火两重天”的新局面。西方及西方体系的国家和地区将陷入长期的高通胀、高利率和高名义增速的“热胀”状态,这反映出西方商品制造能力不足,服务成本过热,犹如人体发烧。而东亚等生产制造型社会则会出现低通胀、低利率和低名义增长的“湿温”状态,表现为生产力过剩和劳动力过剩。
这一局面恰似将一张完整的资产负债表强行撕裂,中国所代表的生产性资产端,在与负债端分离后,不得不自我发展出消费型负债端;西方所代表的消费型负债端,也必须构建自身的资产端。
更新时间:2025-05-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