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政策通讯》(TechPolicy.Press)7月14日刊发的一篇观点文章。
我们可以设计更环保的技术、更智能的人工智能和更健康的系统——但除非人们使用它们、信任它们并坚持使用它们,否则这些都毫无意义。
气候变化、不堪重负的医疗系统以及人工智能的崛起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严峻的挑战。我们常常寄希望于技术解决方案:更清洁的能源、更高效的医疗、更安全的算法。但创新只是故事的一半,另一半在于我们自身——以及我们的行为。
即使是最有前景的技术,如果人们不使用、不理解或不信任它,也会失败。绿色产品需要被购买和应用;预防性健康工具只有在生活方式改变时才有效;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提高效率,但前提是用户能够批判且负责任地使用它。瓶颈往往不在于我们能建造什么,而在于人们实际会做什么。
以谷歌眼镜为例。智能眼镜曾被誉为可穿戴技术的突破,但最终未能赢得公众青睐——不是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是因为它让人觉得具有侵入性、精英化且社交尴尬。另一个不那么引人注目但颇具启发性的例子是人造肉的缓慢普及。这些产品在技术上堪称成就——可持续、创新且越来越普及。然而,许多人仍习惯选择肉类,原因往往是习惯、社会规范或价格。
1、为何善意常常落空?
行为科学可以解释这一点。在餐桌上,我们声称希望更健康、更可持续,但在超市里,我们往往选择方便、美味且便宜的东西——而这很少是健康或环保的选择。我们的决策深受即时奖励的影响,而长期目标(如保护气候或避免慢性疾病)往往在行动时被抛诸脑后。
我的研究发现,当我们处于“热”状态(饥饿、疲惫或情绪激动)时,长期意图尤其脆弱。疲惫或性兴奋的人更可能做出冲动决定,放弃长期价值观。这不是虚伪,而是人类大脑的运作方式:当下占据主导,而长远目标被遗忘。
2、为可持续决策而设计
心理学家称之为“冷热共情鸿沟”的现象表明,除非环境积极支持,否则我们很难践行最佳意图。解决方案不是简单地告诉人们“再努力一点”,而是创造能帮助他们成功的环境和系统。
心理距离也可以是改变的关键。当良好选择的益处显得更近,而糟糕选择的代价更直接时,行为就会改变。在一项关于塑料使用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引发短暂的内疚感能帮助人们做出更可持续的选择——不是为了羞辱他们,而是让问题在情感上进入当下。
设计也很重要。另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绿色产品看起来明显可持续,人们更可能购买它们。为什么?因为这些选择传递了关于他们身份的信号。“绿色以被看见”不是笑话,而是一种策略。让正确的行为可见,它就会变得具有社会价值。
这是一种更广泛的影响形式,被称为社会规范或规范性影响。当可持续、道德或健康的行为成为社交圈的标准时,它更容易传播。人们不仅是理性个体,还是社会性动物——社会认同很重要。
3、疫情与电动汽车的行为启示
健康领域也呈现类似模式。吸烟已变得不被社会接受,而健身和健康饮食则成为身份象征。曾经的长期利益被重新定义为短期社会回报——赞赏、自我形象、归属感。这才是行为真正改变的时刻。
人工智能看似是另一回事,但其背后的行为逻辑如出一辙。人们热衷用AI写作、健康追踪、购物或社交,只因它快捷无碍——回报立竿见影。而隐私泄露、算法偏见、技术依赖等风险却显得遥远抽象。这种失衡让批判性、伦理性的使用举步维艰。AI不只反映行为,更通过助推、个性化与成瘾机制塑造行为。
新冠疫情将技术与行为的鸿沟暴露无遗。疫苗接种、佩戴口罩、社交距离等措施成效有限,问题不在技术本身,而在行为采纳——这些行为受信任、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影响不亚于事实。有些地区依靠集体责任感与社会团结奏效;另一些地区因信息被道德化或政治化而遭遇抵制。
推广节能与电动汽车的实践同样印证这点。挪威通过补贴与专用车道促进早期电动车普及,但社会地位与可见性同样关键——当特斯拉成为邻居家的标配,它便成了身份象征而不只是环保选择。反之,在电动车被视为精英玩具的地区,普及始终滞后。
公共政策若能善用行为洞察,将产生变革性力量。器官捐献的"默认选项"设计就是明证:采用"选择退出"机制的国家,捐献率远超需主动登记的国家——惯性是最强大的推手。
4、连接短期回报与长期目标
当下的愉悦可能带来未来的伤害,因此行为设计必须成为核心原则而非事后考量。我们需要构建这样的系统:短期便利不以长期责任为代价。
恐惧营销也该退场了。关于可持续、健康与AI的公共宣传总在渲染警报:融化的冰川、癌症警告、数据泄露。但恐惧鲜少真正改变行为——人们只会逃避、麻木或视而不见。积极的动机更有效:让正确选择变得便捷、可见且令人向往。
一项跨国可持续手机研究发现,喜悦、兴奋与希望对购买意愿的驱动,远胜于参数或品牌忠诚度。人们选择环保产品不仅因它"正确",更因它带来美好体验。
5、以人为本的转型
行为变革不只依赖个人意志力,更取决于环境设计——包括物理空间、社会结构、数字生态与政策框架。想要更好未来,就必须为行为而设计。
所幸行为具有可塑性。不同于不可更改的技术定律,人类行为在合适环境下能快速转变。挑战不在于改变观念,而在于构建让良性选择自然、愉悦且有回报的生态。
行为变革不需要革命,但需要邀约。正如无政府主义思想家埃玛·戈德曼所言:"若不能跳舞,我就不参与你的革命。"要引领人们走向更健康、绿色、负责任的社会,就必须让这场变革值得加入——不仅靠恐惧或愧疚,更要让它可见、有益且充满人性光辉。
更新时间:2025-07-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