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万史浮华
4 月 30 日,神舟十九号成功返回,我们可以看到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在出舱时,皆是被工作人员用特制座椅小心抬出。
偏偏这个动作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因为就在半个月前,美国“蓝色起源”飞船落地后,那里面的 6 名女性航天员,不仅自行走出了舱门,出来后也是蹦蹦跳跳的。
这强烈的反差让人疑惑:难道中美航天员在体质上就有差异?还是中国在航天技术上远远落后?
本文内容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内容为作品完整存在虚构成分,如侵犯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原因·】——»
中美航天出舱时的强烈反差,确实让人疑惑,但其实并不算奇怪。
毕竟从时间线上,美国航天发展比我国起步早,在很多人固有观念里,觉得美国技术更好也无可厚非。
但这次真和技术、体质毫无关系。
主要在于中美两国航天的目的与任务大相径庭。
先看中国,神舟十九号的航天员在轨驻留了足足 183 天,相当于在太空“出差”大半年。
这段时间里,他们开展了 80 余项科学实验,完成了 3 次出舱活动。
其中最长的一次,在舱外连续作业 9 小时,成功打破了美国宇航员保持的纪录。
由于航天员长期处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中,他们的身体变化格外明显。
返回地球后,身体要重新适应重力,一旦站立,立位耐力下降,很可能会突然晕厥,或者在轻微碰撞下就容易骨折。
所以,为了航天员的安全,工作人员才会小心翼翼地用特制座椅把他们抬出舱。
反观美国的“蓝色起源”的 NS - 31 任务,本质上就是商业太空旅游。
用“新谢泼德”火箭把乘客送到约 100 公里高的太空边缘,体验短短三四分钟失重,全程仅 11 分钟左右。
跟在陆地上,玩一次刺激的过山车差不多。
因为飞行时间短暂,强度又特别低,对身体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影响。
况且这六名女性乘客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感受新奇,顺便为太空旅游生意打广告。
中美两国,一个在 400 公里高度,驻留大半年;一个在 100 公里高度,停留几分钟。
从这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看,两国出舱时的表现肯定不一样。
更别说,将完成任务返回的航天员小心抬出舱外,并安置在专门的座椅或担架上,早已是全球通行的标准做法。
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自冷战时期就承担起接送航天员往返空间站的重任,每次从空间站返回,航天员都是被小心抬出。
比如宇航员谢尔盖・克里卡廖夫累计太空停留时长超 800 天。
每次他从空间站返回时,均是被小心抬出舱外。
美国的载人龙飞船同样如此。
在 “Crew-9” 任务中,被困国际空间站超 9 个月的宇航员苏尼塔・威廉姆斯和布奇・威尔莫尔。
由于在轨时间极长,当载人龙飞船安全着陆后,工作人员先对飞船密封性等性能进行检查。
确认飞船内宇航员身体状况良好后,才打开舱门,将他们小心抬出,安置在专门座椅上,帮助他们慢慢适应地面重力环境 。
«——【·结语·】——»
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长达 183 天的坚守,助力我国在空间科学领域不断突破。
他们完成多次出舱任务,开展众多科学实验,从空间生命科学到材料合成等,为我国航天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数据。
而美国商业公司蓝色起源,以 11 分钟的亚轨道飞行体验,借助名人效应等方式,成功点燃公众对太空的热情。
二者因任务性质与目标不同,虽呈现出巨大差异,但并无高低之分。
在太空探索中,唯有尊重科学规律,持续钻研、稳步前行,人类才能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走得更远、更稳。
信息来源:央视网,2025 年 4 月 30 日,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