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安徽日报】
记者11月1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苏州高等研究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周少华教授团队提出一种新方法,突破性缩小了病理图像与基因表达数据的“语义鸿沟”,让癌症生存预测更精准,为精准肿瘤诊治铺平道路。研究成果已发表于《IEEE模式分析与机器智能汇刊》。
癌症生存分析是精准医学的关键环节,它能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但传统分析方法一直面临“病理图像和基因表达之间细粒度交互不足”的难题。过去的研究当中,仅用基因表达数据或病理图像单一模态预测生存,往往无法完整反映癌症的复杂机制;部分方法曾尝试结合两种模态,但依然忽略了基因功能网络与病理图像区域之间的细粒度关联,导致预测效果受限。
为解决这一问题,团队开发出全新的“通路感知多模态Transformer(PAMT)框架”,通过三步实现多模态数据的细粒度交互和融合。研究发现,PAMT不仅预测效果突出,在膀胱癌、肺鳞癌、肺腺癌三种癌症数据集上,其生存预测性能均显著超过现有主流方法,并且展现出了优秀的“可解释性”。PAMT能够协助病理医生快速筛选影响生存的关键生物通路、定位全切片病理图像中受通路影响的区域,并挖掘与预后相关的病理图像特征。
据悉,团队已搭建公开网站,可视化展示186条生物通路对全切片病理图像各区域的影响,为科研和临床提供直接助力。
记者:陈婉婉;
编辑:琚常佳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更新时间:2025-11-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