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父母托举的普通人,一生只有一个主线任务

#记录我的2025#

作者:富叔

最近几年,有关原生家庭的“托举”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大众的讨论中。

如果父母能够在经济、情感和资源上给予子女一定支撑,那么孩子的人生道路往往会更加平顺;反之,那些没有父母托举的普通人,就像是一叶孤舟,漂泊在浩瀚的海洋里,随时可能被风浪打翻。

有人可能会说:“以前六七十年代的年轻人,不也是赤手空拳走出来的吗?那时候哪里有什么托举,全凭自己打拼。”

这句话表面上没错,但却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时代环境已经完全不同了

过去的几十年,社会处于从贫穷到温饱再到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速快,就业机会多,社会流动性强,一个人只要稍微努力,往往能看到希望。

但今天的环境,竞争更激烈、成本更高、机会更稀缺。如果还用过去的逻辑来套现在,注定会南辕北辙。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关于家庭托举的观念,说得特别扎心:你以为的父母不托举是没有给你买房买车,实际的不托举是,人家结婚就有车有房有存款,追赶这个差距至少5年起步。

什么意思?

当你刚攒够首付准备结婚时,别人早已车房齐备、账户里还有几十万现金;

当你开始纠结要不要拼一把高龄生育时,人家父母早就帮忙带娃,让夫妻俩继续全力拼事业;

当你辛辛苦苦供养孩子、同时还得反哺年迈的父母时,人家已经提前布局下一代的教育和投资。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托举和不托举相差的绝对不只是那一套房、一辆车,而是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差、资源差和机会差。

举个例子。

一个在苏州长大的读者,他和我同龄,但他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叫“被托举的人生”。

他从小到大基本没操过心,上学的时候,父母早早在苏州工业园区买了学区房,让他顺利进入了当地最好的小学和中学(苏高中)。

虽然他的成绩一直只是中等,但因为学校平台好,升学路并没有受阻。

高三时,家里就为他筹划留学,次年便顺利去了澳洲留学。

几年后学成归国,进入了一家知名企业,工作稳定、收入不错。

更重要的是,他的父母不仅经济上托举,还在情感和人生选择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无论他想学什么、做什么,父母都鼓励,家庭氛围温和、包容。

他父亲依旧在单位担任管理岗位,母亲打理家务井井有条,家庭生活和谐稳定。

所以,他从小到大几乎没有经历过大波折,说他的人生一路平坦,也不为过。

当你再看看那些没有托举的普通家庭孩子,就会发现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没有父母托举的人,往往要靠自己硬撑,而这种“硬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压力,还有情绪压力和心理负担。

很多普通家庭,问题不仅在于缺钱,还在于缺少情感和沟通。

父母可能没有恶意,但由于眼界有限、知识不足,无法在关键时刻给孩子哪怕一句有效的建议。

有一位南昌的读者和我聊过,她成绩不错,考上了大学,但在选专业时陷入迷茫。

她翻着一大堆专业目录,越看越头疼,便去问父母的意见。

父母沉默了很久,最后只说了一句:“随你吧,你自己决定。”

看似是尊重,实则是无力,因为他们确实不知道该如何给出有价值的参考。

最终,她只能选择一个最大众的专业,既没有兴趣,也没有优势。

几年后毕业,工作平平,内心始终带着遗憾。

这就是现实,普通人并不奢望父母替自己买房买车,他们真正需要的托举,往往只是一点点沟通和理解,一点点在迷茫时的方向感,哪怕是一句“我们支持你”,都足以让他们心里多几分力量。

更让人心酸的是,有些家庭不仅没钱、不给爱,还习惯用打骂、讽刺来对待孩子。

孩子稍微没达到他们的期望,就会被指责“没出息”。

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回避型人格,或者在感情中极端依赖,缺乏健康的情绪关系。

孩子不是傻子,你没钱,但你爱她,她是能感受到的,哪怕你经济上帮不了她,你给的爱也是一种托举,最怕的是有的家庭既不出钱也不出爱,天天对孩子非打即骂,恶意辱骂,讽刺挖苦,乖孩子没本事。

说到底,钱只是一个层面,真正的托举是由经济、情感、眼界和教育共同构成的

既然如此,那些没有父母托举的普通人该怎么办?

答案只有一个:靠自己

靠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底气。

没有来自家庭的托举,我们只能是更努力地自力更生,更谨慎地规划,每一步选择只能靠自己摸索、试探,在试错中不断学习、成长。

我知道,这听上去老套甚至残酷,但却是最真实的底色。

没有人能替你承担主线任务

普通人唯一的主线任务,就是让自己有能力,去改写那份“先天不公平”的人生剧本

第一,教育和眼界必须提升。

家庭给不了,就自己去争取。

无论是读书、进修、还是靠网络学习技能,这些投入永远不会亏本。

因为知识和视野,会在无形中塑造你的人生边界。

第二,经济独立是硬道理。

卡里的数字,才是你真正的底气。

想要过上更体面的生活,想要在关键时刻不被压得喘不过气,就要拼命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经济独立绝对是普通人自救的第一顺位。

没有伞的孩子只能更快地奔跑,但正是这种奔跑,让他们练就了更强的生存能力。


第三,要学会自我疗愈。

成长在缺乏托举的环境里,难免会带来心理创伤。

但与其抱怨父母,不如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能掌控的部分。

去读书、去旅行、去学习、去和积极的人交往,丰富自己,让自己一点点建立起稳定的内核。

很多人说,原生家庭决定了人生的起点,但我要补充一句: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永远是后天的努力和选择。

我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所有和我一样的普通人。

没有父母托举的人生,注定要走得更辛苦一些,但这并不是悲剧,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磨炼。

你可能会比别人多花五年十年去追赶,但这段经历本身就是财富,它让你更懂责任,更懂珍惜,也更有能力去托举下一代。

人生的主线任务,永远不是抱怨父母的缺席,而是把自己的剧本改写得更精彩

当你靠自己站稳脚跟,哪怕走得慢一点,终有一天会发现:

你就是你最坚实的托举。

每个人拿到的人生剧本是不同的,但我们拿到剧本后是可以去改写剧本的。

作者简介:富叔,你的事才是头等大事,生活就是哄自己开心,睡前原谅一切,看似原谅他人,实则放过自己,富书第5本新书《睡前原谅一切》已出版,你的生活,需要允许万物穿过自己,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本文: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注: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或富书豆···包AI,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6

标签:美文   主线   普通人   父母   人生   孩子   家庭   经济   剧本   眼界   环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