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秋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唐·王勃《滕王阁序》
秋季一共有三个月,分别是农历七月、八月、九月,是谓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为三秋。
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七月,处于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处暑两个节气的时期之内。
七月的别称有:兰月(七月兰花清香)、瓜月(七月瓜果飘香)、巧月(源于七夕乞巧习俗)、兰秋(典出:南朝宋谢惠连的诗句"凄凄乘兰秋,言饯千里舟")、首秋、上秋、肇秋(即初秋)、霜月,这些都是文献记载的官方七月别称。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八月,因为民间有盛大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加之桂花十里飘香,故八月又叫中秋,桂秋、正秋、桂月等。
季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农历九月,此时天气逐渐寒凉,金灿灿的菊花盛开,故别称有菊月、晚秋、凉秋、暮秋、深秋、穷秋、耕秋、残秋等。
【2】
金秋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
清·魏源《华山诗》之一
很多人以为秋天黄叶纷飞,大地一片丰收的金黄,以为这是金秋一词的来源,其实并非如此。
在我国古代,流行五行之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木主管东方和春季,火主管南方与夏季,金主管西方与秋季,水主管北方与冬季。
秋季与金对应,在五行之中属金,故秋天又称为金秋,又称为“金天”、“金素”。
李善注解说:“金素,秋也。秋为金而色白,故曰金素也。”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唐·陈子昂《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
南北朝·谢灵运《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
【3】
素秋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唐·李商隐《端居》
素秋,秋属金而色白,故秋天又称素秋。唐代诗人杜甫在《秋兴》其六亦有诗云:“瞿唐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素秋一词,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清冷洁白的秋霜、清寒皎洁的秋月、清澈明净的秋水,总之给人一种孤独、寂寥的感觉,所以诗人大多在漂泊他乡的时候会选用,表达“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寞感受。
【4】
清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清秋:特指深秋时节,突显秋季明净、爽朗的特征。这个词最早见于晋代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此后被后代诗人广泛引用。
我个人最喜欢的两个词,一个是金秋,一个是清秋。
金秋代表着斑驳、绚烂、热烈的秋色,蕴藏着希望、成熟和丰收,这是秋天积极的一面。
清秋代表着清新、清丽、清朗、清和,给人一种明快爽朗的感觉,比起素秋一词,清秋一词更有温度。
【5】
高秋
高秋夜方静,神居肃且深。
南北朝·谢朓《奉和随王殿下诗十六首》其一
高秋,顾名思义,取秋天秋高气爽的意境。
唐代诗人杜甫在《崔氏东山草堂》一诗中亦写道:“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6】
九和
九和时节,君服白色,味辛味,听商声。
《管子·幼官》
唐代著名经学家尹知章注解:“金成数九,金气和,君则顺时节而布政。”
也就是说,九和一词由金秋延伸而来,五行之中金生数四,成数九,秋天属金且气候调和,所以称“九和”。
【7】
霜天
霜天林木燥,秋气风云高。
南北朝·庾信《和裴仪同秋日》
霜天,指秋天。李商隐在《九日》一诗中亦有诗云:“曾共山翁把酒时,霜天白菊绕阶墀。”
【8】
白藏
秋为白藏。
《尔雅·释天》
这个秋天的雅称可谓历史悠远,按五色学,秋天为白色,又是一个收获储藏的季节,故秋天称为白藏。
梁元帝《篡要》:“秋曰白藏,亦曰收成。”“白藏”注解曰:“气白而收藏万物。”
【9】
旻天
秋为旻天。
《尔雅·释天》
《尔雅·释天》对一年四季天空的称谓——“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旻”:特指秋季清朗的天空。而秋季位在西方,所以秋季又称“旻”、“九旻”、“西旻”、“西陆”、“西颢”。#秋天#雅称#古诗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唐·骆宾王《在狱咏蝉》
夫何山中之一兽兮,受猛质于西旻。
明·汤显祖《彪赋》
【10】
火落
云高火落,露白蝉寒。
《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四·周祀五帝歌之九》
火星为夏季星空南天之标识,火落则寓意炎热消退,宁静的初秋来临。李白亦有诗云:当君相思夜,火落金风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