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人口大国,同样发展迅猛,为什么美国只打压中国,不管印度?

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

近年来,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声音:“印度发展迅速,正在接棒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印度人口第一,科技强国,未来将超越中国”。

不仅国内不少人被这种论调忽悠得头头是道,甚至一些西方媒体也故意渲染“印度崛起”,试图制造中国焦虑。

诚然,从数据上看,印度人口全球第一、GDP排名世界第五、军力位居前列、信息产业和制药业也颇具优势,似乎真的很“强”。

同样是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美国对中国全方位封锁制裁,却对印度的迅猛发展毫不警觉,甚至甘当“老好人”。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算盘?

到底是印度太强,还是美国根本就没把它当回事?

印度根本不在打压序列

回顾冷战以来的国际战略格局可以发现,美国在应对潜在战略竞争对手时,始终秉持一种维护其全球主导地位的基本思维与政策路径。

凡是被其视为可能威胁其霸权地位的国家和地区,往往会遭遇不同形式的战略制衡乃至遏制。

冷战时期,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重构欧洲经济秩序。

最终促成了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成功维护了其全球战略优势。

20世纪70年代,美国曾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日本经济发展。

但当日本经济总量一度逼近美国、对全球贸易格局构成实质性冲击后,美国迅速调整政策,通过推动签署《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升值,重创日本出口导向型产业,。

进入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欧盟在经济和货币政策上的集体化进程不断推进。

美国一方面继续强化对欧洲的军事依赖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美元主导的全球金融秩序,稳固其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和全球资本的主导权。

这种“经济压制+安全依赖”的双重机制,成为其长期维持战略优势的制度化工具。

近年来,面对中国这样一个具备完整产业链、制度优势、科技自主能力和庞大市场体量的新兴大国,美国采取的应对措施更为全面。

贸易领域启动关税战,科技领域实施高端芯片与先进技术出口管制。

舆论层面强化负面认知输出,军事层面则频繁在亚太地区组织军演、挑动地缘紧张局势,力图通过多维手段构建对中国的全方位遏制体系。

相比之下,尽管印度在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但其社会结构、经济基础、科技实力与制度整合能力仍存在显著短板。

美国对印度采取了更多“合作优先、战略拉拢”的政策,频繁通过联合军演、签署防务与技术合作协议、构建“小多边安全框架”等方式加强互动。

这一差异化对待,反映了美国基于“威胁感知”所形成的国际战略选择。

美国对不同国家采取的战略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于维护其全球霸权格局的现实主义操作。

谁有可能打破既有秩序、重塑全球分工与话语体系,谁就更容易成为其遏制与打压的对象。

而缺乏足够体系性挑战能力的国家,则被纳入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配角”角色。

印度注定无力崛起”

尽管印度在国际舆论中频繁强调其“世界最大民主国家”身份,但从其国家结构和治理现实来看,其内部治理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联邦治理”特征。

长期根植于印度社会深处的种姓制度。

尽管印度宪法明确提出建设“主权、社会主义、世俗、民主共和国”,但现实中,种姓制度所带来的社会分层和身份歧视依然广泛存在。

种姓制度的长期存在,导致印度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严重。

底层民众面临教育资源匮乏、公共服务不足等多重困境,社会流动性极低。

与此同时,社会财富高度集中,最富裕的1%人群掌握全国近40%的财富,进一步加剧了“精英与底层”之间的发展鸿沟。

近年来在全球科技领域崭露头角的印度裔高管,大多出身社会上层阶层,接受西式精英教育,与印度本土多数普通民众所处的现实环境存在巨大反差。

有印度学者曾指出:“印度能为世界输送优秀人才,却无法为本国培养健康公民”,这句话形象地揭示了印度在人才结构与社会基础之间的失衡状态。

从联邦治理角度看,印度内部长期存在严重的地区矛盾与政治分裂。

全国28个邦与若干联邦属地之间,常因语言、宗教、资源和历史问题发生摩擦。

据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印度东北六个邦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挑战,其中阿萨姆邦与周边多个邦存在历史恩怨,社会秩序不稳,执法能力受限。

这一局面反映出印度当前联邦体制在统一意志、政策协调与社会整合方面的严重不足。

在现实操作中,中央政府对地方邦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往往依赖于个别强势政治人物进行“集中化治理”,呈现出“形式联邦、实为分权”的结构矛盾。

然而,出于对抗中国的战略需要,西方仍选择性忽视这些问题,并在外交场合持续给予印度“潜在大国”标签。

实际上,这种模式既未真正提升印度国家治理效能,也未能带动其全面现代化,反而使其在“发展中困境”中长期徘徊。

美国对印度的温柔的原因

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对印度国内一系列治理乱象并非毫不知情,其之所以选择容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给予放大与支持。

其目的是将印度塑造为牵制中国发展的“地缘杠杆”“战略配角”。

近年来,美国在亚太地区持续推进“印太战略”,主导“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多边机制,力图构建以美为中心的地区安全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印度被频繁纳入其中,成为名义上的“地区关键力量”

即便印方在诸多关键问题上与美方立场存在严重分歧,例如拒绝配合对俄制裁、推行“印度制造”政策排斥外资、对西方疫苗态度消极,美国依旧选择“缓和矛盾”“保持克制”。

对于美国而言,印度是否“完全合作”并非关键,关键是其是否能在地缘博弈中起到“制衡中国”的作用。

2023年,加拿大总理公开指责印度情报机构涉嫌参与暗杀,加印关系一度紧张。

但美国政府对此反应极为克制,仅作出形式化的“呼吁冷静”表态。

2024年,莫迪政府出台针对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美方企业强烈反弹,然而美国政府却未发出任何明确谴责。

这种“非对称”反应,说明美国对印度在规范与合作层面并未抱有过高期待,其真正看重的,是印度的“战略位置”与“对华态度”。

正如印度国内部分理性媒体曾在2021年撰文指出:“印度并非凭借综合实力赢得西方尊重,而是恰好站在中国的对立面。”

这类反思虽具有清醒视角,但在印度社会主流舆论中仍属少数声音。

更多的印度民众沉浸于“印美战略伙伴”的政治幻想中,忽视了自身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被动与工具化地位。

西方从来不惧你喊口号、真正令其忌惮的,是你能否真正实现独立自主、战略自主,而印度,在“全球大国”与“地区从属”之间,始终游移不定、摇摆不明。

如此局势之下,印度在美印关系中所获得的并非真正的平等合作,而是受制于域外大国战略需要下的“条件性支持”“选择性包容”

结语

看清了这一切,我们就应该明白,美国之所以不怕印度崛起,不是因为它大度仁慈,而是印度根本不具备“崛起的现实能力”。

种姓制度、内部纷争、阶级固化、文化撕裂,注定印度不可能成为“下一个中国”

它连统一、基本民生、国民素质这几道最基础的门槛都没迈过,怎么威胁美国?

相反,中国之所以被疯狂打压,是因为我们真正实现了从体制到国力的系统性崛起,这是美国真正害怕的事情。

面对“印度崛起论”,我们不必焦虑,也不必贬低,冷静看、理性辨,明白背后的战略博弈,才能不被带偏、不被忽悠。

读完这篇文章,你怎么看“印度崛起”这个话题,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财经   印度   美国   迅猛   中国   大国   人口   战略   社会   全球   种姓   联邦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