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好多工厂疯狂搞“机器换人”,可麻烦接二连三的来了!

这几年去过南方一些制造业城市的人,应该都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

原来嘈杂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一排一排坐在那里忙活,现在很多地方变了样,按下开关,机器人手臂开始有条不紊地焊接,流水线上几乎见不到人影。

很多人都在喊“机器换人”,而且换得非常激烈。

原因并不复杂,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拐点,劳动力逐渐短缺,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企业再不改造就扛不住了。

但换了之后,麻烦却接二连三的来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昆山的富士康,十几年前,这里是中国劳动力红利的代表地区,工人超过十万。

后来企业大规模上马机器人生产线,员工数量直接从十一万缩减到五万。

这样的变化在当时引发了震动,但很快又成了常态。

武汉的美的空调工厂也搞了智能升级,投产后工人数量减少了三分之一。

在东莞,当地政府扶持的“机器换人”计划资助了两千多个项目,直接带来二十万人岗位消失,数字摆在那里,趋势不可逆转。

但机器确实上岗了,麻烦也跟着出来了。

先说就业,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冲击非常明显。

根据一些官方研究的结论,机器人最先替代的是低技能重复工种,尤其是流水线岗位。

欧美国家过去的经验也一样,最受影响的就是教育程度不高的工人,他们往往被迫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

服务业虽然增长快,但门槛、待遇和社会保障差异太大,很多人适应不了。

麦肯锡的一份研究甚至模拟过不同自动化水平下的就业走势,制造业工人可能会减少接近三成,而对应增加的则是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岗位。

这意味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在重塑,但绝大多数普通工人要转过去却没那么容易。

除了就业,企业自身也遇上了难题。

很多人以为机器一上,就省心省力,其实没那么简单。

中国制造业近些年大搞数字化转型,企业引进机器人后,除了投入巨大成本,还需要维护、调试和软硬件升级。

富士康这种巨头还能消化,中小企业往往承受不住。

官方数据表明,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经连续多年世界第一,去年上半年产量超过二十二万套,占全球一半以上。

可产量高,不等于全部企业都能用得起、用得好,特别是传统产业不具备数字化基础,管理层也缺乏懂技术的人才,很多时候买来了机器人,效果不达预期,更别说什么大规模盈利。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与其说是“机器换人”,不如说是“产业升级”。

国家其实早就预见到了风险,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要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

这个战略的目标不是简单把人替换掉,而是让中国制造走出低端加工的困境,向高端装备和技术创新转型。

但现实中的执行,很多企业更像是求生存,不得不在成本压力下压缩人工,于是大面积出现替代效应。

长远看,机器人并不一定会减少就业总量,而是重塑就业形态,但在过渡阶段,阵痛确实存在。

那这对普通人影响大不大?答案肯定是大的。

过去十几年,中国制造业就业一直是农民工的主要出路,现在随着机器加速上岗,这个蓄水池被压缩。

根据相关模拟分析,如果自动化继续加快,建筑业、农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口可能减少近三成,这对农村人口转移和社会稳定是一大考验。

但这并不代表前景悲观,实际上新的岗位也在形成,比如工程师、机器人操作员、数据维护人员等需求迅速上升。

按照一份对无人经济的研究,中国在“减人”的同时也新增了不少高技能岗位。

这个趋势符合政策导向,一边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去补缺口,一边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

其实,中国的优势恰恰在于规模和政策执行力。

根据工信部数据,目前我国工业领域机器人密度已经达到每万工人392台,覆盖65个行业,甚至连传统的卫浴、五金都开始用机器人焊接打磨。

再加上新能源、光伏等新兴行业,这些本来就需要技术含量高的工序,本土企业可以借“机器换人”直接起步于比较先进的模式,而不用走低效路径。

这对于产业链安全来说是个极大的利好,同时也是在提前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必要措施。

所以这里面的麻烦,其实就是转型速度和社会承受力的问题了。

企业升级得太快,普通工人就容易跟不上,升级得太慢,国际竞争压力就会吞噬生存空间。

看似矛盾,但政策层面早有安排。

《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的方向,同时各地也在出台配套政策,比如北京提出要到2025年建50个机器人应用场景示范,工厂密度提升到360台/万人。

这说明国家层面希望用示范带动,以点带面,让更多行业逐步完成过渡,而不是一刀切。

工厂大规模“机器换人”,确实带来了一连串麻烦,就业结构变化、企业成本高企、技能断层风险等等。

但这些麻烦并不是负面,而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中国制造业走到今天这一步,和过往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一样,都要经历动荡的转型期。

所不同的是,我们背后有庞大的市场支撑,有完整产业链,有政策引导,还有一代又一代正在提升素质的年轻工人。

放在未来看,现在的麻烦就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必修课。

未来十年之后再回头,或许会觉得这场“机器换人”的风潮,恰恰是中国制造业能否真正从数量大到质量强的分水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13

标签:财经   麻烦   工厂   机器   疯狂   机器人   工人   企业   岗位   中国   中国制造业   制造业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