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会员不让上厕所?曾经火遍街头的“主理人”,正为他的傲慢买单

“非会员禁用厕所,进店必须预约,点单被翻大白眼——这不是什么高端私人会所,只是街角一家挂着主理人招牌的咖啡店。”

最近,社交平台上“吐槽主理人”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博主翻拍的“误入主理人门店”系列视频动辄百万点赞,大家戏称“现在看到主理人三个字,条件反射想绕道走”。

曾几何时,主理人还是代表专业与品味的潮流符号,如今怎么就成了群嘲的对象,这场从追捧到祛魅的反转,藏着消费市场最真实的觉醒。

主理人的变质早已不是个例,而是一场从一线城市蔓延到小县城的头衔通货膨胀。

这个词最初诞生于服装行业,本指那些深耕设计、怀揣文化理念的核心创作者,他们是门店出品的灵魂,用专业认知打磨产品,用对行业的理解传递价值,绝非简单的老板能概括。

但不知从何时起,主理人成了人人能用的镀金马甲。

上海街头曾流传“人均主理人”的调侃,而如今,三四线城市的麻辣烫店、外卖商家也纷纷挂上这个标签:卖小吃的叫 “街口饮食文化主理人”,开烧烤摊的称“汉式烧烤主理人”,连炸鸡汉堡店都要包装成“美式经典首座厨房主理人”。

更荒诞的是,这些门店往往标配着“只招待朋友,不服务上帝”的标语,却连最基本的服务都做不到。

客进门喊破喉咙无人应答,主理人只顾着和朋友闲聊,还时不时投来鄙夷的目光,让人恍惚间以为闯进了别人的客厅。

大家总结的“主理人霸权清单”更是触目惊心:预约制成了筛选顾客的工具,非会员连厕所都用不了。

拍照、说话被明令禁止,仿佛消费成了谨小慎微的参观,熟客能享受到专属菜单和座位,生客却只能被冷落在角落。

当主理人从“用产品说话的专家”变成“用规则摆谱的戏精”,这场闹剧的翻车早已注定。

消费者的反感从不是空穴来风,那些被群嘲的主理人门店,实则犯了触碰消费底线的三大原罪。

光是一开始就用“身份标签”制造焦虑,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曾指出,部分主理人过度沉溺于商业美学幻想,把店铺变成了小圈子的社交霸凌现场。

预约制、会员特权、衣着审视,这些看似小众的规则,本质上都是在用消费能力给顾客贴标签。

穿得普通就遭冷遇,换身潮牌立刻笑脸相迎,熟客能解锁隐藏菜单,生客连基本服务都得不到。

这种区别对待刻意制造出虚假的阶层优越感,逼着消费者为了被认可而接受溢价,说到底,是用消费主义绑架了社交需求。

而那些热衷于贴标签的主理人,看似标榜品味独特,实则暴露了内心的空虚——真正的审美从不需要靠头衔撑场面,靠标签获得的认同感,终究是空中楼阁。

还有就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欺诈式经营,不少主理人把全部精力花在了装修、话术和人设打造上,却把产品本身抛在了脑后。

某网红店标价4988元的珍藏手冲咖啡,口感酸到刺喉,顾客质疑竟反遭不懂审美别装懂的人身攻击。

号称法式小众设计的衬衫,实则是网上批发的普通货,所谓的主理人特调,不过是多加了两勺糖浆的普通饮品。

更讽刺的是,那些宣称亲自炒豆的主理人,炒豆过程不过是摆拍道具。

当30%的溢价只换来了毫无诚意的产品,当专业沦为营销话术,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行为,与欺诈并无二致。

2024年的数据早已给出答案:咖啡行业融资事件从18起锐减至7起,精品咖啡开店数量急转直下,消费者正在用脚投票,拒绝为虚假包装买单。

最后是颠倒黑白的消费主权掠夺,还记得曾被骂上热搜的白果园事件吗,老板自认为有资格教育消费者买高价水果,而如今的主理人把这套逻辑发扬光大。

点美式加糖就是不懂咖啡,质疑价格就是不识货,提出建议就是“不懂我的理念”。

这种本末倒置的服务逻辑,彻底颠覆了商业本质——消费者花钱买的是产品和体验,不是来接受审美培训的。

商业的核心从来是以客为尊,而非以主理人为中心,当经营者把教育顾客当成特权,其实是在亲手摧毁自己的生存根基。

骂归骂,也有人疑惑:既然主理人争议这么大,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买单?

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角度看,不可否认,部分消费者确实有这样的需求:在社交媒体时代,打卡小众主理人店、晒出特调饮品,成了年轻人展示品味的社交货币。

而被记住名字、获得专属待遇、得到品味肯定的感觉,也能带来实实在在的情绪价值。

副教授的调查就发现,很多消费者走进主理人店,本质上是在寻找一种被重视的归属感,这种心理需求本身无可厚非。

但需求不等于被收割的理由,实用主义从不否定对品质的追求,反对的是为虚假标签支付无谓的成本。

一杯成本几块钱的咖啡,加个主理人特调的名头就翻 10 倍售价,一件普通 T 恤,换个小众设计的说法就卖几百块。

这些消费主义陷阱,正在透支消费者的信任,更值得深思的是,我们的情绪价值,难道只能靠陌生人的“认可”来获得吗?

当我们把目光放回家人朋友身边,那些真挚的陪伴、真诚的关心,带来的满足感远比一杯带标签的咖啡更长久、更踏实。

值得庆幸的是,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理性的回归,有位老板直接挂出标语:“这里没有主理人,只有认真生活的人”,用踏实的产品和热情的服务赢得了顾客。

还有网红店闭店前卖9.9元咖啡,引来工地大叔拎着保温杯抢购,用亲民的价格证明了好产品不用靠头衔。

这些案例都在说明一个道理:消费者从未反对有想法的老板,只唾弃端架子的戏精。

主理人这个概念本身没有错,错的是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了收割韭菜的工具,追求品质生活也没有错,错的是用标签绑架审美、用傲慢代替服务。

这场主理人群嘲就像一面照妖镜,既映出了虚张声势的窘迫,也照见了真诚经营者的光芒。

下次路过挂着主理人招牌的店铺,不妨先问自己一句:我是真的喜欢这里的产品,还是只想拍张照片发朋友圈?

当我们能分清真实需求和被制造的欲望,那些装腔作势的主理人自然会失去市场。

毕竟,商业的本质从来简单:用真诚换信任,用品质赢口碑,至于叫老板还是主理人,从来都没那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7

标签:美食   傲慢   买单   街头   消费者   咖啡   小众   产品   社交   标签   顾客   老板   需求   生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