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疯狂点赞,Lovart凭什么是世界上第一个设计智能体?


最近,如果你关注AI应用领域,几乎不可能没听过Lovart(国内版为“星流AI”)这个名字。



它的出场,堪称惊艳。


产品发布后,迅速在海外科技圈引爆:官方视频播放近百万,在推特上引发近5000条讨论,连一向挑剔的马斯克都忍不住点赞。短短24小时,超过2万名焦急的用户涌入,只为求得一个宝贵的试用邀请码。


可能你会好奇,AIGC工具不是已经满天飞了吗?从Midjourney到Stable Diffusion,再到各种复杂的ComfyUI工作流,我们还需要一个新的设计工具吗?


答案是,需要,但我们需要的不是又一个“工具”,而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关系”。


在当前AIGC工具满天飞,市场看似一片红海的背景下,Lovart的崛起为所有AI创业者提供了一份极具价值的“寻路图”。它回答了几个当下最关键的问题:





在混沌AI君深度体验并研究了Lovart的国内外版本,得出一个结论:Lovart正在做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款产品,而是在定义AI时代创意工作的“终局形态”。



【建模型】

重新定义问题,从“工具”到“创意团队”


要理解Lovart的颠覆性,我们必须先回到它出现之前的“旧世界”,看看创作者们都在为什么而痛苦。这就是混沌创新方法论中的第一步——建模型,即找到现有模式的“价值失洽”,并构建新的认知模型。


旧世界的两大痛点:我们苦“AI工具”久矣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在Midjourney里费尽心思写了半天Prompt,终于得到一张惊艳的图片,然后呢?你还是得乖乖地把它导入Photoshop里去抠图、排版、加文字。想把它做成视频?那好,你还得打开剪映、PR、AE……


这就是AIGC 1.0时代的尴尬:AI只解决了创意流程中最开始的那一个“点”,剩下的99%的整合、修改、排版的苦活累活,还得我们自己干。AI只是一个更快的“素材生成器”,我们依然是那个在不同软件间来回切换、身心俱疲的“工具操作者”。


后来,ComfyUI这类工作流工具出现了,进入了2.0时代。它们很强大,能把各种模型能力串联起来。但问题是,那复杂的节点图,劝退了99%的设计师。它更像是给AI专家炫技的玩具,而不是给创作者的生产力工具。


发现了吗?无论是1.0还是2.0,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致命的缺陷:它们都只是“工具”。它们假设使用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技能去操作它们。而这,正是Lovart识别出的核心“价值失洽”。


新模型的诞生:AI不再是画笔,而是握着画笔的手


Lovart的创始人陈冕敏锐地洞察到,创作者真正需要的,不是一把更锋利的“刀”,而是一个能直接帮你完成所有事的“厨师团队”。


他对此有着清晰的洞察:

“SaaS的本质是服务由人提供,是人使用工具。而现在,AI成为提供服务的主体。这里的商业价值巨大,本质上是对特定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甚至替代,是对生产关系的重构。”


这就是Lovart的核心思想:将AI从“工具”,升级为“创意团队(Creator Team)”


在这个新模型里,你不再是那个挥汗如雨的操作工,你成了提出需求的“甲方”。而Lovart,就是那个能理解你的想法,并调动旗下设计师、导演、摄影师(各种AI能力)为你交付最终作品的“乙方”。


这种从“工具相加”到“维度相乘”的认知跃迁,是Lovart成功的基石。它引入了“服务Agent化”这个全新的维度,与已有的“多模态创作”维度相乘,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价值模型:“一人创意工作室”。


一张“桌子”的隐喻:Lovart如何重塑交互?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甲方”与“乙方”的丝滑协作呢?


陈冕提出了一个极富洞察力的隐喻——“桌子”


“如果人类回归到笔墨纸砚,画布就是桌子。现在我们两个人在做设计,甲方站在你旁边告诉你要做什么,你把作品放到桌子上,ta对着桌子指指点点。所以桌子上不应该是ComfyUI……桌子上是作品,能够拖拽指点,这是最原生的交互方式或者界面。”


Lovart的产品形态,正是对这个原始场景的“像素级复刻”


打开星流AI,你会看到左边是一块无限大的“画布”(桌子),右边是一个对话框(甲方的嘴)。



你可以用最大白话的中文告诉它:“帮我设计一组混沌AI创新院的招生海报,一共5张,要不同的风格”。



几分钟后,5张风格各异、排版专业的海报就出现在画布上。如果你不满意,可以直接在对话框里说:“把这张图里的男人换成女人”,或者“把风格变成梵高那样”。


这种“画布+对话框”的交互范式,颠覆了以往AIGC工具的体验。它把复杂的后台工作流,封装进了我们最熟悉、最自然的沟通方式里。


这背后,是Lovart团队从创业第一天就坚持的信念:不同垂直领域的AI,需要不同的交互界面。设计这种极其依赖视觉对齐的工作,纯粹的对话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共享的视觉空间


【找定位】

错位竞争,野蛮生长


当构建了全新认知模型后,下一步关键问题随之而来:新物种究竟应该在哪片土壤上扎根?


对陈冕而言,选择正确的赛道远比技术本身更重要。他提出,创业公司在布局AI产品时,不能只看到哪些功能点可以被AI简单优化,而是要深入思考:


“哪个价值链条最长、最痛苦、最依赖人工协作,并且能够被AI Agent端到端地彻底打通?”


陈冕和他的Lovart团队,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于主流的道路——垂直、聚焦、深挖创意领域


避开巨头主航道,开辟创意新大陆


当Adobe、Midjourney等行业巨头主导着设计工具和单点生成市场时,陈冕却坚定地将目光锁定在被忽视的“创意个体户”和专业消费者(Prosumer)群体身上。这一决策,根植于他多年来互联网从业生涯积累的深刻经验:


“很多创业公司死在与巨头正面对抗上。AI创业公司的机会不在模型本身,而在于你如何将特定行业知识(Domain Knowledge)与AI能力结合,创造独特的用户体验。”


正因如此,Lovart在认知上始终领先一步。他们不做更好的“工具”,而是重新定义创作方式,让用户从“操作者”转型为“指挥者”,直接享受创意交付的成果。


S曲线上的果断下注


Lovart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对趋势的精准判断。在陈冕看来,Midjourney代表的1.0时代已进入成熟阶段,ComfyUI代表的2.0时代门槛过高,而以Agent为代表的3.0时代才刚刚露出曙光。


尽管Agent技术尚不成熟,但陈冕坚信:


“当Agent真的成熟时,就不是创业者的机会了,尤其不是应用层创业者的机会,因为你并不掌握基础模型。你必须在模型尚不成熟时,就以超前的认知下注未来。”


Lovart选择在浪潮将至之时果断行动,凭借快速迭代和精确执行,将未来的愿景变成眼前的现实。



从工具到团队,生产关系正在被重构


Lovart带来的,并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入到“人”和“工具”关系的彻底变革。陈冕将此概括为:


“AI从取代单一工具,到取代个体职业,最终可能取代的是具有协作能力的团队。这才是最疯狂的地方。”


随着Agent时代的到来,我们正在见证一场生产关系层面的剧变。这一变化将彻底重塑传统创意产业的面貌,让曾经被高昂价格壁垒阻挡的顶尖设计能力,逐渐向所有人平权开放。


Lovart的迅速崛起,并非一夜之间的偶然,而是陈冕过去十余年经历沉淀与对商业逻辑、用户需求、趋势走向深入理解后的必然结果。


在创立Lovart之前,他曾经历互联网行业两次最惨烈的战争——滴滴与Uber的补贴大战、共享单车的资本博弈,甚至曾经历过弹尽粮绝、融资无门的至暗时刻。然而,这些挫败非但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更加敏锐地捕捉到了AI时代的巨大机遇:


“AI浪潮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救赎。它让我过去十年所有碎片化的经历瞬间产生了意义。”


陈冕以他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AI创业者:





正如陈冕所说:

“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当你预见的未来,真的在你手中变成了现实。”


Lovart和星流AI已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你准备好迎接属于你的“AI团队”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科技   疯狂   智能   工具   创意   模型   团队   认知   时代   生产关系   画布   创业者   桌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