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全是假货!利润高达2400%,为何有些消费者前赴后继争相购买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假货横行,利润惊人,有的商品进价不到五十块,转手能卖上千,暴利超2400%。监管一时难以封堵,电商平台、直播间、朋友圈,几乎都能看到“原厂级”的身影。更怪的是,一边喊打假货,一边抢着买,仿佛假得离谱才算值。到底是真糊涂,还是另有玄机?

假货利润爆表,2400%背后的狂欢

假货这门生意,从来不是新鲜事。可到了如今,全行业做得跟流水线一样专业。商标照印,包装照搬,连防伪码都能批发。有厂商公开叫卖:“给我们一个原样,三天还你一批仿真度95%的‘原单’。”

利润高,是一切的起点。有人总结过,几十块的布料、几块的塑胶,到了“某某奢侈”头上,身价翻几十倍不止。一双“设计师联名款”运动鞋,代工厂成本不过70元,挂上直播间“限量抢购”,上架三分钟扫光,售价990元起步。

电商平台查得严时,就换去社交群卖;社交平台限流后,又改头换面做“渠道货”。一套流程下来,消费者以为自己得了便宜,其实一脚踩进假货窝。

关键环节在“灰色代购”。以海外代购名义兜售的货品,七成都没出过国。有的直接从国内作坊提货,发个带日文的包装,再拍段视频,配点海关贴纸,立马成了“跨境空运原封进口”。

零售只是一环,背后更大的利润在“批发走量”。有人靠贩假起家,三年开三家工厂,光靠发朋友圈卖货,每月流水百万。遇到热销款,晚一分钟都抢不到货。有买家拼单时说得明白:“假不假无所谓,只要做得像。”

还有一种套路叫“反正赔得起”。不少平台有“假一赔十”承诺,看似保障实则空心。卖家先收一波订单,若被举报,就以“发错货”“快递调包”等理由推诿,一边退款一边继续卖。赔十倍的事几乎没发生过,维权成本高,用户大多选择沉默。

人们以为买的是“低价奢侈”,其实买的是幻觉。那些标着海外产地、承诺正品保障的商品,99%从义乌、广州、莆田的城中村里装箱发出。

假货的背后,是成熟的产业分工。从设计模仿、原料采购,到批量生产、渠道分发,再到社群营销、直播销售,每一步都分工明确,流水线作业。一个款式流行不到一周,作坊就能“对版出货”,赶在热度消退前抢光第一波利润。

监管机构追得紧,部分地方就打游击。白天清空货架,夜晚换仓发货,地址不断变更,信息虚拟化。哪怕查封了店面,线上还能换马甲重开,平台治理永远在“补课”。

真正的问题,是违法成本太低。即便被抓,罚款也比利润低得多。有人被行政处罚过四次,照样开着直播带货,公然卖“原单”“尾货”,甚至“海外内部渠道”。

消费者心里到底在想啥?

争着买假货,不一定是被骗,很多人其实知道它是假的。更精准地说,是“默认它有点假,但不至于太假”。

一个“原厂鞋”只卖正品三分之一的价,包装太新、标识太假,谁都知道不对劲。可只要穿得出去、拍得上照、刷得动面子,就够了。

攀比,是人性。朋友圈的照片、短视频的滤镜、社群里的互卷,逼得人“必须看起来有钱”。不是变得有钱,是“看起来”。看得越像,越值。

“买正品的钱不如买十双高仿”的逻辑,充斥在网红评论区里。有人一周换五款名牌包,实际上只花了一双正品价。有人一年没出国,却在“代购”群里晒遍“海淘好物”。没几个人信,但大家都装。

社交网络放大了虚荣焦虑。以前家人邻里攀比的是电视、冰箱,现在是穿戴、妆容、包包。虚荣心一旦入市,假货就找到生存土壤。

一线城市打假的多,三四线城市假货泛滥更甚。线下集市、乡镇百货、短视频带货,混杂着一批根本没授权、没资质的产品。监管难,用户防范意识弱,成了假货最稳定的市场。

还有种情况更尴尬:消费者举报假货,反被商家舆论反噬。说“你贪便宜买高仿还想真货服务”,这种道德反杀,把假货包装成了“买家共谋”。

买了假货又不退的,图啥?图面子。图自己“捡了便宜”,而不是“被耍了”。人性不愿承认错误,哪怕吃亏,也要打肿脸充胖子。做假货的正是吃准了这一点。

更有甚者,假货自带文化认同。一些网红品牌高仿,甚至成为“潮人必备”。不是仿,是“致敬”;不是山寨,是“平替”。概念包装一层,消费者就顺理成章接受。

这不是谁的错,这是一套社会机制的连环反应。从教育到舆论,从审美到价值观,连平台算法都在放大“看起来值”的导向。卖真货的打不过造假者,慢慢也开始“压成本”,恶性循环就此展开。

而当假货逐渐从“避之不及”变成“心照不宣”,市场已经出了大问题。监管再严,阻不了人心动摇。一场关于“真与假”的博弈,远远不止产品本身。

监管永远在补课,灰色地带层出不穷

查假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每一次查处,都是滞后的应对,而造假者早已换地、换号、换平台,继续卖货。监管像在追影子,永远慢半拍。

广东一个小镇,几乎全镇都在做仿货生意,从开模到包装再到出货,只要一个电话,48小时能发全国。当地村委也不管,理由是“带动就业”。这不是个例,类似的地方,在福建莆田、江苏常熟、浙江义乌都能找到。

打假记者曾卧底莆田鞋厂。进去不到半小时,老板直接问:“你是要看莆田货,还是纯原?”说白了,就是给不同需求的客户“定制假货等级”。你要便宜货,几十元起;你要真一点的,模具材料直接复制正品标准。“反正平台看图识别不了。”

市场监管局一年查出几千宗涉假案件,但落地执行难。很多商家被查一次,换个身份证就能再开店。处罚轻、追责难,导致违法成本始终压不住违法利润。

去年,杭州一场假化妆品案牵出超千万元灰色资金链。查到仓库时,堆满日韩大牌“新品”,生产日期都在一周内。有的甚至打着“母婴无添加”的旗号,实测甲醛、激素严重超标,长期使用可致皮肤病、激素依赖症。

更荒诞的是,一些主打“全网最低价”的社交电商平台,竟然以“销量导向”为内部KPI。卖得好就上首页,假不假反而没人关心。平台对爆款商品不主动抽检,等消费者举报后再处理。而一旦商品被下架,销售商早已圈钱跑路。

还有些商家更“聪明”,把假货伪装成“原创品牌”,贴上稀奇古怪的英文logo,自称“独立设计师出品”。这些“洋气”的新品牌在短视频平台极为常见,配着炫酷视频和文艺配乐,俨然像极了国外轻奢。事实上全是仿品翻包。

假货问题,不仅是质量问题,更是信任问题。一次假货交易打掉的不只是几百块钱,更打掉了消费者对平台、品牌、商家的信任。一旦信任塌了,整个消费环境都会跟着下沉。

而今,监管部门的压力越来越大。平台必须要担责,国家也已明确提出“加大电商假货治理”,强调平台第一责任人制度。但真正要见效,还需要时间和更彻底的制度。

从工厂源头到销售链条,每一个环节都能躲避监管,每一张发货单后面都藏着逃避审查的技术。再怎么严密的法规,也拦不住一开始就“躲着法规走”的产业。

面对这么一套成熟得像上市公司一样的假货生态,单靠传统手段,是打不动的。

假货狂欢的背后,是全民面子的战争

假货并不是靠自身活下来的,它是靠人的心理支撑起来的。而人心里最大的软肋,就是面子。

社交平台是虚荣心的放大器。你不发图,就仿佛不存在。发图就得体面,体面就得花钱,而真货贵到离谱,假货恰好成为中间选择。面子给得刚刚好,钱包也不至于太痛。

还有主播在直播间说:“不保证真,但保证像。”这句话正中消费痛点。反正别人也不懂真假,穿出去能唬人就行。买家不是在乎真不真,而是在乎别人以为它是真的。

假货的存在,也源于“消费降级”后的一种反弹。疫情过后,收入下滑、房贷压身,很多人不得不精打细算。真货买不起,假货刚好补位。能省则省,又不掉面子,是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想法。

另一边,品牌也在变“贵”。奢侈品价格年年涨,但设计质量却常遭吐槽。有人说,不是消费者不想买正品,是正品配不上那价格。这种心态,在年轻人中间尤为普遍。

三四线城市的假货市场尤为活跃。拼多多、抖音小店、微信朋友圈成为主要渠道。很多年轻人不再追求名牌,而追求“高性价比的平替”。可平替一旦打着“像某大牌”的旗号卖,就已经变相承认是假货。

假货风气,还影响到青少年。一些学生党为追潮流,网购“高仿运动鞋”“明星同款”,有的甚至用家长的钱买来再转卖给同学。这种模仿风气,一旦渗透校园,后果很难估计。

消费教育的缺失,也是推手之一。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辨别真伪,也不了解商标、品牌、专利的含义。他们在购买中只看“划算”与否,很少有人思考产品合法性。

一场假货狂欢,其实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面子战争。从制假者到销售者,从消费者到平台,无一不被裹挟其中。你不参与,就被“卷”下去;你想抵抗,就得多花钱;你选择沉默,就默认共谋。

可这场战争,终究不可能有赢家。假货越多,真货越贵;信任越少,维权越难;市场越乱,消费越疲软。

而那些曾经“图便宜”的人,某一天发现,钱包省下来了,信任却花光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5

标签:科技   前赴后继   假货   利润   消费者   平台   真货   莆田   正品   面子   社交   成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