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七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
10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在采访中,反复用"意外""挫败"这样的词汇。
就在三天前,中国商务部同时发布了四项稀土出口管制公告,涵盖从开采到回收的全产业链技术。
美方试图通过紧急电话沟通"了解情况",结果电话那头,一片沉默。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瑞士正在加快脚步,与中国谈判新的贸易协定。
9月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再度收紧,试图限制中国在先进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几乎同时,美方提议对中国船只征收额外"港口费"。
这些举措与此前在马德里会谈中,达成的"避免局势升级"共识背道而驰。中方当时的表态克制,但显然在酝酿对等回应。
10月9日中国商务部集中发了四项公告,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稀土出口管制体系。这套体系覆盖面之广,超出许多人预料。
包括稀土开采、冶炼分离等核心技术,更关键的是还针对境外含中国成分的稀土物项实施管制。
美方的焦虑可以理解,这不是一张普通的贸易牌,而是涉及高科技产业安全的"咽喉"。格里尔在镜头前的"意外",与其说是对政策本身的诧异,不如说是对中方出牌时机和力度的误判。
中国的稀土牌可是戳中了美国的痛点,美国贸易代表表示中方并提前告知,对中方反击感到意外。
并且在第一时间就给中方打去了电话,但是遭到了拒绝。电话打不通这件事,表面看是技术层面的沟通受阻,实质是外交主动权的转移。
按照以往的剧本,中方出台重大政策后,美方会第一时间要求"解释""说明",双方通过电话或视频会议进行沟通,然后各自表态,事情告一段落。
这套流程运转多年,双方都熟悉节奏。但这次中方没有按剧本演。从中方角度看,这种拒绝有其内在逻辑。
9月美方的一系列动作,已经打破了马德里会谈建立的互信基础。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立即响应美方的"临时沟通",等于默认了一种不平等的对话模式,你可以随时打压,我必须随时解释。
拒接电话传递的信号很明确,沟通可以,但要在平等基础上。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谈就什么时候谈,也不是你先出手再要求对方配合。
格里尔选择在福克斯新闻这样的平台公开"抱怨",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媒体塑造"中方不愿沟通"的形象。
既可以在国际舆论场上占据道德高地,又能给国内政治提供一个解释。但这次的效果似乎打了折扣。
稀土管制新规有章可循,拒绝临时电话也是态度明确,整套动作一气呵成。特朗普的反应更能说明问题。
10月10日他宣布11月1日起对中国商品追加100%关税,语气强硬。但仅仅过了两天,当发现中方没有如预期般"服软"后。
他突然改口称"美国想要帮助而非伤害中国",同时副总统万斯也赶紧出来呼吁双方保持"理性"。
前后不过48小时态度180度转弯。这种变化背后是对稀土等关键资源依赖的深度焦虑。
就在美中"电话风波"持续发酵时,另一条新闻线悄然展开。10月10日中瑞两国外长在瑞士举行第四轮外长级战略对话。
这场对话的背景值得关注,今年是中瑞建交75周年,但更直接的推动力,来自美国对瑞士加征的39%高关税。
这个税率在欧洲国家中是最高的,从4月的31%到8月的39%,短短几个月提高了8个百分点。瑞士约17%的出口商品销往美国,关税的急剧上升直接冲击了瑞士企业的竞争力。
数据显示自8月关税实施以来,瑞士对美出口出现明显下滑。对于高度依赖外贸的中小经济体而言,这种冲击是难以承受的。
瑞士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贸易布局,而中国成为一个现实的选项。中国目前是瑞士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和欧盟。更重要的是中瑞之间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
2013年中瑞签署自贸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签署的首个双边自贸协定。2014年正式生效后,为双边贸易提供了稳定的制度框架。
2024年9月,双方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这次外长对话进一步加快了谈判进程。
瑞士外长卡西斯在会后表态,希望在2026年初达成新版自贸协定,双方商定的合作领域也颇具前瞻性,人工智能、绿色发展等多方面,都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关键领域。
显示出瑞士并非简单地"应急避险",而是在进行长期战略布局。瑞士的选择不是孤例。
美国"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原本是想通过经济压力团结盟友,结果却在事实上推动更多国家"向东看"。
当单边主义成为常态,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就成为稀缺资源。中国坚持的多边贸易规则和开放合作态度,在对比中显得更具吸引力。
也可以看出如今,全球贸易格局正在经历深层次调整。在当前国际贸易体系中,谁更能坚持规则,谁就能赢得信任。
美方的策略困境日益明显,一方面频繁动用关税、技术管制等单边手段施压,试图维持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这些手段又在不断侵蚀自身的信誉基础,从芬太尼关税到半导体管制,从港口费到稀土反制,每一轮"施压反制"的循环,都在削弱美方的国际影响力。
特朗普前后矛盾的表态,副总统万斯呼吁"理性"却又指责对方"不理性",这些细节都在加深国际社会对美国政策可预测性的怀疑。
相比之下,中方展现出更强的战略定力。面对压力不慌不乱,面对挑衅有理有节,面对合作主动出击。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沟通渠道彻底关闭。中方拒绝的是"临时公关式"的沟通,而非基于平等和诚意的对话。
全球贸易体系正处在十字路口,单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多边规则是否还能发挥作用,开放合作能否继续推进也是未知。
瑞士的"东进",或许只是一个开始,更多国家正在观察、评估、决策,用脚投票表达对未来贸易秩序的期待。
想要谈判要先摆正姿态,拿出诚意。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更新时间:2025-10-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