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宣告退出中国市场,黄仁勋表情微妙:伤害中国将令美国受伤

前言

曾经在中国AI芯片市场近乎垄断的英伟达,如今却成了彻底的局外人

黄仁勋在最新对话中坦言,公司在华市场份额从95%降到了0%,他直言这是政策带来的"意想不到"结果。

这位科技巨头掌门人看到了什么?为何称伤害是"双向"的?

编辑:倏禹

95%到0%:黄仁勋首次公开"受伤真相"

95%到0%这不是股价跌幅,而是英伟达在中国芯片市场的份额变化。10月中旬,在纽约城堡证券主办的活动上,黄仁勋用这样一组数字描述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现状。

那场对话中,黄仁勋的表情颇为微妙,既有无奈,也有对政策制定者的质疑。当被问及美国对华AI算力出口的正确做法时,这位科技界的传奇人物给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答案。

"伤害中国的事情,往往也可能伤害美国,甚至更严重。"黄仁勋的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一句精准的预言。数字背后的故事更加残酷。

根据英伟达2025财年报告,公司在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的收入为171亿美元,同比增长66%,但在营收大盘中的占比仅为13.1%。

这个13.1%的数字,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下滑的结果。更让人震惊的是,在所有股东预测中,英伟达都将中国业务按零收入计算。

换句话说,如果在中国有任何新进展,都算是"额外收获"。一家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科技巨头,竟然要用这样的方式来描述自己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关系。

黄仁勋坦言,"无法想象任何决策者会认为这是一个好主意"。这位商界精英的困惑,恰恰反映了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复杂现实

从技术角度看,英伟达的困境并非偶然。2022年,美国商务部首次对华挥出大棒,禁止英伟达向中国出口最顶尖的A100和H100芯片。

黄仁勋作为精明的商人,迅速推出了"特供版"芯片A800和H800,试图通过降低数据传输速度来规避禁令限制。

然而,2023年10月1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更严苛规则,不仅限制峰值性能,还引入了"性能密度"概念,直接堵死了A800和H800的通路。

这就有了后来的H20芯片——一款从设计之初就带着政治妥协和性能缺陷的产品。黄仁勋被逼到墙角,不得不推出一款性能足够"平庸"、让美国政府点头放行的芯片。

美国自己的政策,为何让自家企业损失惨重?

这是一个关于"双刃剑"的故事,黄仁勋在对话中多次强调,美国决策者当然希望在AI竞赛中取胜,这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他们似乎忘了一个最基本的商业逻辑:在全球化的今天,伤害别人往往意味着伤害自己。

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美国的政策制定者陷入了一个典型的"零和思维"陷阱。他们认为限制中国获得先进芯片,就能够延缓中国AI发展,从而确保美国的技术领先地位。

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黄仁勋清楚地看到了这种政策的根本缺陷:中国拥有全球约50%的AI研究人员,有出色的学校,对AI有极大的关注和热情。

"不让这些研究人员在美国技术上构建AI是一个错误。"黄仁勋的这句话,道出了技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软件产业的核心是开发者,要赢得开发者才能创造未来的平台。当你主动切断与全球最大开发者群体的联系时,你实际上是在削弱自己的技术生态。

更让人深思的是,H20芯片在2024年的市场表现。尽管分析师预测英伟达有望向中国市场供应超过100万块H20计算卡,销售额突破120亿美元,但实际情况远没有那么乐观。

保守估计,2024年中国市场英伟达H20系列芯片出货量约为60万-80万枚,而某主流国产AI芯片出货量约为30万-40万枚。这意味着英伟达仍然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

但这个数字掩盖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市场选择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H20芯片甚至出现了"价格倒挂"的奇观——英伟达的芯片卖得比华为的还便宜,但依然遇冷。这已经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市场对产品力、安全性和未来供应稳定性的综合考量。

黄仁勋呼吁美国需要"细微的策略",而不是非黑即白的一刀切。他认为,正确的平衡应该是既要让美国保持技术领先,又要继续赢得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

这种观点体现了一个企业家的务实智慧。在全球化的技术竞争中,封闭和孤立从来不是获胜的正确姿势。

然而,政策制定的逻辑往往与商业逻辑存在根本性差异。当地缘政治考量压倒经济理性时,像英伟达这样的企业就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

当英伟达被迫退场,华为昇腾如何填补64万片空白

市场从不会因为某个巨头的退出而停止运转,当英伟达被政策束缚手脚、忙于"阉割"自己产品的时候,中国的另一股力量正在悄然崛起。华为,这家同样承受制裁压力的公司,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根据IDC统计,2024年中国AI芯片出货量中,华为昇腾以64万片位居国产芯片第一位,英伟达虽然仍以超过190万片的出货量占据70%的市场份额,但这个优势正在快速缩小。

更重要的是发展趋势。华为昇腾910B已经拿下国内30%的AI服务器新增订单,成功进入中国移动、字节跳动等大厂的采购清单。这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关于技术生态的系统性竞争

过去,中国用户即便有国产芯片,也离不开英伟达的CUDA软件生态。但华为这次下定了决心,推出了自研的CANN异构计算架构和MindSpore全场景AI框架,直接对标CUDA。

从2023年底到2025年,华为已与多家中国头部科技公司合作,成功落地了多个"万卡集群"项目。所谓万卡集群,就是由超过一万张昇腾910B芯片组成的超大规模AI计算中心。

科大讯飞的"星火"大模型,就公开宣布是在华为昇腾的基础上训练的。这意味着,当英伟达被迫拿出性能打折扣的H20时,中国市场已经有了一个不仅能用,而且性能强劲、供应稳定的国产替代方案。

华为的CANN平台已适配超过5000个主流AI模型,虽然与英伟达成熟的CUDA生态相比仍有差距,但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华为的"鲲鹏+昇腾"双引擎战略。截至2024年底,华为参与建设的23个智算中心中,16个采用昇腾架构,占比达到69.6%。

在上海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昇腾集群通过分布式存储优化技术,将数据读取速度提升了3倍。在中国移动长三角数据中心,满容算力规模达到22EFLOPS,AI芯片国产化率超过85%。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正在快速成熟的技术生态系统

集邦咨询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AI服务器市场的外购AI芯片中,英伟达、AMD、英特尔等占比为63%,华为和寒武纪等国内供应商约占23%。但预计2025年,国内AI芯片供应比例将增至40%。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政策、供需和技术演进的综合作用。华为所构建的昇腾体系,正在从"替代"走向"优选",成为AI大模型产业链中具有自主性、可控性与系统协同性的基座。

从垄断到多极:一个时代正在悄然终结

英伟达的遭遇,绝非个例,10月17日,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也因为市场占比减少,宣布退出中国。与此同时,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预测,2026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将出现大幅度下滑。

这一连串的退出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更深层的变化:单极技术霸权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从历史的角度看,技术垄断从来都不是一种可持续的状态。无论是19世纪英国的工业技术封锁,还是20世纪美国的技术出口管制,最终都无法阻止技术的扩散和竞争格局的多元化。

黄仁勋提到的"第一性原理",恰恰点出了技术发展的根本规律: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试图通过封锁来维持技术优势,最终只会激发更强烈的自主创新动力。

技术封锁的"催化悖论"正在得到验证。美国本想通过限制先进芯片出口来延缓中国AI发展,但现实恰恰相反:限制反而成为了中国芯片产业自力更生的最强催化剂。

华为昇腾的崛起只是这种趋势的一个缩影。在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类似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当某种技术被人为地设置壁垒时,替代技术往往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成熟。

从产业生态的角度分析,全球科技产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重构。过去那种"一家独大、万国来朝"的格局,正在被"多极并存、竞合发展"的新模式所取代。

这种变化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是有益的。技术进步的本质是通过竞争和协作来推动创新,当市场中存在多个强有力的竞争者时,技术发展的速度往往会更快,成果也会更加丰富。

黄仁勋的"受伤论",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商业哲学:在全球化的时代,合作共赢比零和博弈更符合商业逻辑。

从英伟达的角度看,失去中国市场不仅意味着巨额收入的损失,更意味着与全球最活跃的AI开发者社群的脱节。这种脱节的长期后果,可能比短期的收入损失更加严重。

华为的成功,也并非完全基于技术封锁的"被动受益"。昇腾芯片的研发投入、生态建设的持续努力、人才培养的长期坚持,这些都是华为多年来技术积累的结果。

技术竞争的本质,从来都是关于创新能力和执行效率的比拼,而不是关于封锁和限制的较量。

当我们见证英伟达从中国市场的退出时,也在见证一个更加多元、更具竞争力的全球科技新格局的诞生。在这个新格局中,没有永恒的王者,只有不断的创新和进步。

结语

技术封锁的悖论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全球化的今天,试图独享技术红利注定是一场空梦。

真正的科技进步,从来都是在开放合作中实现的。未来的技术竞争,将是创新能力的比拼,而非封锁手段的较量。

当英伟达从中国市场退出时,我们见证的不是失败,而是一个更加多元、更具活力的全球科技新时代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0

标签:科技   英伟   将令   中国市场   美国   中国   微妙   表情   华为   芯片   技术   市场   政策   出货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