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生人口数据再度引发全球关注,2024年,日本新生儿数量跌破70万大关,总和生育率降至1.15,比预期提前15年进入“雪崩”阶段,这一数据也直接揭示了日本社会人口结构的深层危机。
而在这种时刻,多个深感危机的东亚国家开始相继推出相关政策,其中,中国近年来推出的每年3600元育儿补贴政策,被寄予扭转生育率下降的希望,然而,面对日本“前车之鉴”,这一补贴能否真正避免中国重蹈覆辙?
东亚社会普遍深陷的低生育率泥潭,病根远比想象的要深,一个根本性的误判,就是很多政策还在那儿一个劲儿地催已婚夫妇生二胎、三胎,却压根儿没看见一个日益庞大的群体——“不婚族”。
年轻人连结婚的门都不想进,那么催生又从何谈起?当婚姻这个生育的“基本盘”不断萎缩,生育率跌落冰点,那是必然的,中国结婚登记数自2013年一路下滑,虽然2023年有过短暂回升,但整体大势难改。
这可不是年轻人逃避责任,恰恰相反,或许是因为他们比任何一代人活得都更明白,也更有责任心,在我们东亚文化里,婚姻跟生育就像捆绑销售,少一样都不行。
你看欧美国家,非婚生子女比例超过40%,可日本、韩国长期徘徊在5%以下,中国2024年也就3.2%。
说白了,不结婚,就约等于不生孩子,而之所以对婚姻望而却步,深层的原因是对未来的经济感到焦虑,对前途充满悲观的预期。
如果说不婚是低生育的直接症结,那么悬在整个社会头顶那片挥之不去的乌云,就是对“阶层滑落”的深刻恐惧。
日本社会学家山田昌弘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今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不想让孩子过得比自己差,这种执念,甚至已经盖过了所谓的“传宗接代”。
当父母预感到自己根本无法给孩子提供不低于自身生活水准的条件时,他们会主动选择——不生,而这种心态,在中国大城市家庭的“鸡娃”竞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养个孩子,那成本真是惊人,有数据说,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平均开销高达53.8万元,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这比率,全球居首。
因此每年领3600元的生育补贴,这笔钱刚落地,人们的反应各异,有人对此冷眼一瞥,嗤之以鼻,觉得这无非是“买保时捷减50的优惠券”,根本别想在动辄数千的奶粉账单上激起半分水花。
可落在一些普通人家眼里,这几年累计过万的补贴,却是一笔实实在在的、能解燃眉之急的钱。
要是搁在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城市,这数字更是逼近百万,更何况,跟西方父母觉得孩子18岁成年就“解放”不同,东亚父母的责任清单那叫一个长,大学学费、买房首付、结婚开支,甚至还得搭把手照顾第三代。
在这样的重担下,孩子早已从过去传宗接代的“生产资料”,摇身一变成了家庭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用来彰显家庭地位的“品牌”,养娃不再是为了养老或者添丁进口,而是为了体验天伦之乐,满足自我成就感。
一个多才多艺、名校毕业的孩子,更成了一张光鲜亮丽的“名片”,替父母“代言”,为了打造这块“高价值品牌”,家庭不得不投入海量的金钱与精力,“教育军备竞赛”愈演愈烈。
当生孩子变成这样一场代价昂贵的奢侈品消费,区区几千元的生育补贴,自然显得微不足道,就像投入大海的一颗小石子。
面对这道全球性的生育难题,各国政府都绞尽脑汁地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但成绩单普遍不尽人意,作为东亚“绝育圈”的先行者,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尤其值得我们警惕。
日本常年都在发儿童津贴,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初中毕业,累计能领到超过10万元人民币的补贴,可结果,日本2024年生育率还是跌到了1.15的历史新低,连年新生儿不足70万。
韩国的补贴力度同样不小,新生儿家庭能拿到一次性奖励,还能持续领两年月度补助,可最终的结果,是生育率跌到了全球垫底的0.72。
两国老百姓普遍都觉得,畸高的婚育成本,让生孩子简直成了富人才能享受的特权,于是人们把目光投向以高福利闻名的北欧,可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瑞典、挪威、芬兰这些国家,给家庭提供的支持简直可以说是面面俱到,现金补贴、免费教育医疗,超长的带薪产假,政府能给的几乎都给到头了。
可谁能想到,几十年的政策推行下来,这些国家的生育率依然在1.4左右徘徊,远低于维持人口稳定所需的2.1。
唯一的“优等生”似乎是法国,他们的生育率长期稳定在1.8左右,但法国的成功,核心秘密并不在于钱给得更多,而在于整个社会营造出了一种对育儿非常友好的氛围。
除了现金补贴,法国还有更灵活的工作制度(比如允许父母减少工时),完善且按收入阶梯收费的公共托育服务。
不过,这个“成功案例”也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法国本土白人的生育意愿其实并不高,真正支撑其人口基数的是大量来自中东、北非的移民家庭,他们往往将生育视为获取补贴的重要途径。
这就让法国模式的成功,变得没那么容易被其他国家照搬,而如果把这些外国经验生搬硬套到中国身上,多少会忽略一个最根本的事实,中国内部的发展差异是巨大的。
当城市中产把3600元看作杯水车薪的时候,这笔钱对广大县城和农村家庭来说,却是实实在在能改善生活的。
所以这项补贴政策的初始目标,也许压根儿就不是为了撬动大城市那些富裕家庭的生育意愿,而是在更广阔的城乡结合部和乡村地区,为最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一份“兜底性”的支持。
这也同时揭示了一个道理,想解决低生育难题,发钱只是第一步,而且可能还不是最关键的一步,真正影响年轻人下定决心的,是除了经济成本之外的各种综合因素。
当下的年轻人,面临的是在追求个人生活与生育后代之间,一道无比艰难的选择题,一个人养家太辛苦,两个人一起养娃,却又时刻担心在职场被淘汰。
因此比直接给钱更有说服力的,或许是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环境支持,比如,企业能不能提供更灵活的工作安排,更长的陪产假?
社会是否能够建立起足够多、质量好、价格还能承受得起的托育服务?公共教育资源能不能实现更公平的分配,从而缓解“双减”之后家长们愈演愈烈的择校焦虑?
湖北天门市的尝试就颇有启发性,他们通过住房优惠、产前补贴和育儿津贴等一揽子综合措施,让生育人数实现了显著增长,这证明了,当政府给的不只是钱,还有生活与居住环境的切实改善时,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3600元补贴能否避免中国重蹈日本覆辙,答案显然不能仅靠数字衡量,低生育率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挑战,其解决之道不在于“催生”的力度,而在于社会能否系统性降低年轻人的生存焦虑、重构生育价值、平衡城乡差异。
当年轻人用“不婚不育”对抗绝望,国家便失去了未来的脉搏,此刻,政策补贴的“输血”已不足以拯救,而唯有从经济、文化、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变革,才能挽回崩塌之势。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信源:
《年薪1200万养不起,日本鼓励生娃有多难?》——日本
《“真金白银”鼓励生育!国家育儿补贴方案出炉,年3600元/孩,撬动“生养育”全产业链》——金融界
更新时间:2025-08-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