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餐饮收入飙到5.5万亿元,看着热闹,但背后藏着残酷真相:47.8%的老板在主动降价,百元以上餐厅降价比例甚至超80%。
这时候还乱花钱的老板,基本是在给行业“交学费”。
圈子里有个共识:现在餐饮利润薄得像纸,30%的利润都被“无效花销”吞了。
说白了,顾客愿意为你买单的才叫“价值”,剩下的全是浪费,今天就用真实案例掰扯清楚,哪些钱是冤枉钱,该花的钱又该怎么花。
不少老板总喊“降本增效”,结果越减越亏,问题全出在没搞懂“顾客到底为啥买单”。
这四个大坑,踩一个亏一年:
1.把“精细化”搞成“强迫症”,葱花数量定标准纯属瞎折腾
有个火锅老板曾炫耀:“我们汤里的葱花必须36粒,多一粒少一粒都不行。”可2024年数据摆着,消费者对正餐的价格敏感度涨了不少,火锅客单价同比降了一大截,谁有空数你家葱花?
更离谱的是某网红面馆,为了“摆盘好看”,每根面条都要绕成螺旋状,出餐速度慢了一半。
结果呢?顾客吐槽“吃个面像拆礼物,饿都饿死了”,开业仨月就关店。精益管理的核心是“省在顾客看不见的地方”,不是在顾客不在乎的地方瞎较真。
2.抠成本抠错地方,汉堡缩水等于把顾客推给对手
现在生意不好做,抠成本能理解,但得看抠在哪。有快餐店学别人减成本,汉堡里的肉饼从120克降到80克,结果复购率直接跌了40%。这哪是省钱?分明是砸招牌。
艺康中国的顾问说得实在:“顾客需要的东西,你敢省就是自断后路。”
张亮麻辣烫为啥能稳住30元左右的客单价?人家在食材新鲜度上从不省,却靠“按重量收费”减少浪费,既满足了顾客“吃得实在”的需求,又控制了成本。
反观有些老板,食材敢用临期的,却花几万装水晶吊灯,这账算反了。
3.5S搞成“贴标签大赛”,抹布编号不如省出时间接客
5S管理本是好事,能提效率保安全,可不少店玩脱了:抹布分红黄绿蓝四种颜色,连挂钩都要标刻度;仓库货架贴满标签,光整理标签每天就花俩小时。
老餐饮人都知道,餐饮是“时间换钱”的生意,艺康推出的多效清洁产品,喷一下擦一下就完成消毒,还不用过水,下一拨客人能多等10分钟?这才是真精益。
那些把5S搞成“面子工程”的店,最后往往是标签比生意还多。
4.标准化变“考核工具”,10分钟出餐却不给配设备
“1000家店要开得一模一样”这话没错,但很多品牌把标准化做成了“罚款清单”,稽核小组天天飞检,没达标就罚钱,可从来不想:定的“10分钟出餐”标准,门店连足够的灶台都没有,怎么可能做到?
星巴克早年也踩过坑,只考核“开了多少家店”,不管位置好不好,结果不少店亏得底朝天,后来加了“18个月收不回成本就不开”的标准,开店成功率一下提了30%,标准是帮员工干活的,不是为难员工的,这点搞反了,再多制度都是白费。
2024年餐饮均价降到39.8元,比上年降了6.6%,但消费者对品质的要求没降——“低价不等于低品质”成了共识,这意味着,钱要花在“顾客能感受到的地方”,这才是精益的真谛。
1.产品力是根:烤匠排队6小时,靠的是一口烤鱼不是装修
北京有家烤匠麻辣烤鱼,工作日都要排队6-7小时,老顾客占比60%,秘诀特简单:深耕11年的烤鱼口味,这是顾客真正愿意买单的核心,反观有些店,装修得像艺术馆,菜却难吃,开业火三天就凉了。
食材上的钱更不能省。某智慧食堂以前素菜损耗率25%,荤菜常被剩,后来搞“克级计价”,拆成50g、80g、120g三种规格,不仅损耗率降了,客单价还涨了20%,花在食材管控上的钱,顾客能通过“新鲜”“实惠”直接感受到,这才是有效投入。
2.体验感要实:海底捞搞露营主题,挠到年轻人痒点
现在Z世代成了消费主力,他们要的不仅是吃饱,还有“仪式感”,海底捞搞露营主题餐厅,把帐篷、绿植搬进店里,还加了围炉煮茶,这钱花得值——年轻人愿意拍照发朋友圈,相当于免费宣传。
但体验感不是瞎花钱。北京宴做“场景定制”,求婚、纪念日给布置场地,这是顾客愿意额外付费的服务;可有些快餐店学海底捞给顾客擦鞋,纯属多余——上班族赶时间,根本不需要这服务,反而觉得耽误事。
3.效率上的钱:智慧系统年省15万,比人工抠成本靠谱
很多老板觉得“数字化是大企业的事”,其实小馆子也能用,某智慧食堂装了损耗预警系统,发现青椒炒肉11:30-12:15消耗占全天60%,后厨针对性备菜,每月少扔1.3吨厨余垃圾,一年省15万。
艺康的食材管理系统更实用:哪罐番茄酱开封了,系统自动提醒先用完旧的;食材快过期了,马上发预警。
以前很多店把过期食材扔了都没记录,现在浪费看得见,才能及时改。还有家速冻食品企业用了管理系统,损耗率从4.7%降到1.2%,年省2000万,这钱花得太值了。
别觉得精益管理多玄乎,其实就是四步:找对价值、砍掉浪费、建好标准、持续优化。每个店都能照搬。
第一步:先搞懂“你的顾客要啥”,别自己瞎猜
张亮麻辣烫摸得特准:目标客群是学生、上班族,所以客单价定在30元左右,搞“食材自选”,让顾客觉得“花得值”,你要是开高端餐厅,就得多花在环境、服务上;要是开快餐店,就得把钱砸在出餐速度和食材分量上。
怎么找?简单:多跟顾客聊,看差评里骂啥、好评里夸啥。某面馆发现顾客总说“等餐久”,就把装修预算砍了一半,加了两个灶台,出餐快了,生意立马好起来。
第二步:砍掉三大浪费黑洞,利润马上冒出来
库存黑洞:某正餐店没搞“先进先出”,每年销毁临期原料超80万,三年都没发现,解决办法:用简单的库存表,标上保质期,快过期的搞“今日特价”,实在不行员工内部消化,总比扔了强。
人力黑洞:有些店高峰忙死、低谷闲死,这是浪费,姐弟俩土豆粉以前10人产280件,后来优化流程,没加人没加班,产量翻了倍,还实现“做五休二”,低谷时让员工备料、打扫,高峰时专心出餐,人效立马提上来。
采购黑洞:供应商报价不透明,年采购成本虚高15%的店大有人在,可以找几家供应商比价,用“长期合作”压价,还能搞“联合采购”——跟附近几家店一起进货,量大价更优。
第三步:建有用的标准,别搞“形式主义”
标准要“员工能落地,顾客能受益”,比如奶茶店定“甜度标准”,就得给配电子秤;快餐店定“出餐标准”,就得配够设备,宜家的安装说明全是图文,一看就懂,餐饮的标准也该这样。
艺康的数字化检查表就很聪明:每天给员工发提醒,收货要查保质期、温度,做完拍照记录,老板能实时看情况,这样的标准才有用,那些让员工背几十条规矩的,最后没人记得住,纯属白费功夫。
第四步:领导别坐办公室,要去现场找问题
精益里有个词叫“现地现物”,意思是“现场有神灵”,你坐在办公室看报表,永远不知道员工拿工具要跑多远,顾客等餐有多急。
某连锁品牌老板每周去门店当一天服务员,发现收餐盘要绕三个桌子,立马改了备餐台位置,员工效率提了20%,还有个老板发现顾客总抱怨“汤太咸”,不是厨师的问题,是调料勺太大,立马换了小勺子,投诉就没了。领导多去现场,比开十次会都管用。
2025年的餐饮市场,拼的不是谁花钱多,而是谁花钱准,5.5万亿的市场蛋糕摆在那,但只有把钱花在“顾客愿意买单的地方”,才能分到一块。
别再搞“葱花计数”“抹布编号”这种没用的花架子了。
记住:顾客不买单的钱,花一块都是浪费;顾客在意的地方,花十块都值。
从今天起,把那些无效花销砍了,把钱砸在产品、体验、效率上,用不了半年,你就会发现:利润涨了,顾客多了,做生意也轻松了。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