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唤醒记忆:被日军称“马路大” 苏联人,来源竟如此多样?

不少网友在观看电影《731》时候,都会非常好奇为什么731部队监狱关押的实验受害者中,会有苏联人呢?现在,本文就根据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档案馆的历史文献,揭开苏联“马路大”的多样化来源,解释苏联人为什么会成为日军实验的“马路大”(日语“丸太”,意为“原木”)。

一、诺门罕战场的战俘:从战场俘虏到 “实验材料” 的悲惨坠落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制定了“大陆政策”,计划就以中国东北为基地,分别实施北进和南进战略。南进战略就是攻打东南亚;北进战略,就是通过军事行动试探苏联的实力,如果能击败苏联的远东军,就可以打通进攻苏联腹地的通道,和德国法西斯形成共同攻打苏联的东西夹击之势。

这时候的苏联,正面临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的潜在威胁,需要稳定远东边境,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当时的蒙古,与苏联建立紧密的军事同盟关系,其东部边境的诺门罕地区(位于今蒙古国东方省,毗邻中国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由于历史领土的边界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成为日苏矛盾争夺的重点。

当时,日军认为如果控制诺内罕地区,能切断苏联和蒙古的联系,也为后续“北进”苏联提供条件。

于是,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军以“保护伪满边境”为借口,频繁在中国和蒙古,以及苏蒙边境地带制造军事冲突,为发动战役寻找借口。

之后,在1939年5月,伪满洲国的一支骑兵部队以 “蒙古牧民越界放牧” 为借口,进入蒙古国的诺门罕地区,驱赶蒙古牧民,之后与蒙古军队发生武装冲突。

之后,日军介入武装冲突,派遣关东军第 23 师团一部增援伪满军队,苏蒙方面则迅速调动兵力反击,冲突规模不断扩大。

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敏锐地意识到,诺门罕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必须要给日本的挑衅性毁灭性打击,才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尴尬境遇。所以,苏联决定投入重兵参与诺门罕地区,彻底粉碎日本的野心。

这样,苏军和日军在哈拉哈河草原上进行一场钢铁碰撞,在苏联的装甲部队和炮兵的打击下,日军最终以惨败告终,据估计死伤和被俘超过2万人,第23师团几乎全军覆没。

苏军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但却牢牢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惨败之后的日本,只能彻底放弃了“北进”攻击苏联的战略计划。在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这样苏联稳住了东方战线。

于是,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时,日本没有履行轴心国义务,从东面夹击苏联。这样,斯大林才能将远东精锐部队调往莫斯科前线,扭转了战局,避免东西两线作战的尴尬境遇。

但是在诺门罕战役,苏军也是损失惨重,不少苏联士兵因受伤、突围失败等原因沦为日军的战俘。根据《日内瓦公约》,这些战俘本应受到优厚待遇,但却成了 731 部队实验素材的“猎物”。

根据日本关东军档案《特别移送相关文件》(现藏于黑龙江省档案馆,档案编号:103-2-897)记载

在1939 年 10 月至 1940 年 3 月,日本关东军从诺门罕战役战俘营中,先后筛选出一共127 名苏联战俘,然后以 “特殊军事研究需要” 为理由,借助铁路秘密运输到哈尔滨平房区的731部队本部。然后在苏联战俘运输名字的档案上,直接写着“无生还必要”,这一切就暴露了日军把战俘当作实验材料的冷酷目的。

曾经担任731部队第四部(生产部)部长的川岛清,在 1949 年苏联战后的伯力审判中供述:

“诺门罕战俘是‘马路大’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经常用在冻伤实验、细菌感染实验。”

川岛清的供述,与《特别移送相关文件》呈现一种相互印证的关系,对诺门罕战俘沦为“马路大”的悲惨遭遇做了真实的还原。

据俄罗斯联邦档案馆(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архив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公布的《远东特别集团军战俘记录》显示,仅诺门罕战役期间,就有约600名苏军士兵失踪或被俘。其中一部分人员都是被秘密移交至731部队。在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的《关东军作战史》也间接证实:“对于特殊俘虏,依上级命令移送至防疫部门处理。”所谓“防疫部门”,正是731部队的代称。

二 中苏边境的谍报人员:秘密战线的牺牲者,难逃实验的魔爪

除了诺门罕战场的战俘,中苏边境的谍报人员也未能逃脱成为“马路大”的厄运。二战期间,盘踞在东北的日军,虽然签订与苏联停战的协议。但是,日军也知道苏联是与自己争夺远东地区的霸主,未来肯定会开战,自然在中苏边境沿线设立大量特务机构,以便能获取苏联的军事部署、经济动态等情报信息。

苏联这一边,也为了掌握日军动态,也的确在伪满洲国境内安插大量间谍。当抓获疑似苏联的通信员、侦察兵或地下工作者,往往不经过任何审判,统统以“特别移送”为名义,送到731部队。

1941 年 5 月,苏联情报人员—彼得罗夫在哈尔滨执行情报任务时,由于叛徒出卖被日军特务逮捕。在狱中,他遭受了严刑拷打,但始终未泄露情报。

同年 7 月,日军以“苏联谍者,危害满洲国家安全”为理由,以“特别移送”为名义移送到 731 部队。在档案中附有彼得罗夫的移送清单,清单上“用途”一栏上写着“细菌武器效力测试”。

之后,担任731 部队情报课课长的山崎宏,在战后撰写的《731 部队情报活动回忆录》中提到,1939-1945 年间,部队通过“特别移送”接收苏联谍报人员,大约是80 人。然后这些苏联人大多数用在炭疽杆菌、霍乱弧菌等细菌感染实验,在细菌感染后的病理变化,日军在一边全程记录,借此做细菌武器研究用途。结果,这些谍报人员都是无人生存。

中国学者杨彦君在《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实录》这一本书中,引用多份日方文件指出,在731部队设有专门的“外国人实验班”,专门针对苏联、蒙古等国籍人员进行细菌武器的冻伤、毒气、高压等实验活动,借此检测极端环境下,细菌武器对人产生的效果。

三 日军“保护院”的关押者

伪满洲国期间,日军知道共产党在东北的抗日力量,背后是苏联的支持。为了镇压共产党的反日力量,设立多个“保护院”。这些“保护院”的名义,虽然是“收容越境人员,提供临时安置”,本质就是日军的特务机关,关押苏联、蒙古国士兵,以及反日民众,很多人都被挑选为“特别移送”到731部队做实验。

根据伪满洲国国务院档案《保护院管理规程及移送记录》(现藏于吉林省档案馆,档案编号:JLA001-02-00345)记载,1942 年位于海拉尔(今内蒙古呼伦贝尔海拉尔区)的“海拉尔保护院”,一共收容大约342名苏联、蒙古国的人员。

之后,1942年9 月日军挑选出 45 人,通过秘密通道送往 731 部队。档案中还记录了这些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龄、国籍,其中最小的是一名 16 岁的苏联少年,因“疑似与共产党底下组织有联系”被关押,最终沦为731的“马路大”。

四 哈尔滨的无辜平民

如果说战俘、谍报人员、“保护院”的关押者,是日军的军事敌对力量,被日军扣上“军事相关”帽子被逮捕,也是理所当然。但是,哈尔滨的苏联平民被逮捕,也是无辜受害者。

二十世纪初,哈尔滨因中东铁路的修建,成为苏联侨民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二战期间,日军为了满足731部队的“实验需求”,以及将来对苏联细菌战的需要,就对居住在哈尔滨的苏联平民,甚至很多是妇女与儿童做秘密逮捕。

在伪满洲国时期,哈尔滨曾经是俄国侨民的重要聚集地。尤其是十月革命后,大量白俄罗斯人流亡至此,保留苏联国籍在东北从事铁路和商贸一类工作。

日军为了加强对中苏边境的控制,经常以“反满抗日”、“通苏嫌疑”等理由,逮捕苏联平民。虽然苏德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和苏联保持中立,关东军却是加强对苏侨的管理和控制,经常无辜抓捕苏侨。

同时,日军根据731部队的实验要求,挑选一些身体健壮,适合做实验的关押者送到731部队。据日本中央大学吉见义明教授整理的档案,1944年日军巡逻队在黑龙江沿岸,一共绑架三名苏联渔民,然后送到731部队做各种饥饿极限实验。还有一次,哈尔滨宪兵队在一次行动中,一共逮捕27名“亲苏分子”,其中11人被标注“移送731”,之后再无音讯。

根据《哈尔滨苏联侨民遇难档案》保存1943 年苏联侨民玛利亚・伊万诺娃的报案记录。当时,她的丈夫伊万・尼古拉耶维奇(一名普通商人)和 12 岁的儿子阿列克谢在自家店铺,却被日本士兵带走了。

可是当1945年8月苏联红军入住哈尔滨之后,在 731 部队遗址的实验记录中发现了伊万诺娃的丈夫和儿子的名字,被731部队用在细菌耐受性实验,实验记录上标注“实验结束,处置销毁”。

结语

从731部队“马路大”来源的多样化,可以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的反人类罪行是不分国界的。今天,还原731部队这一段历史,主要是告诉世人,任何以科学名义践踏人性的行为,终究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731#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历史   苏联   日军   马路   记忆   来源   部队   战俘   日本   哈尔滨   关东军   蒙古   边境   人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