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要讲的这段历史可能比较反常识:现如今,我们常把心仪的姑娘称作“女神”,殊不知从某种角度来看,这骂得着实有点狠毒。
众所周知,中世纪欧洲女性着实渡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岁月。
那段时期,“高颜值”甚至成了一种罪过,年轻漂亮的姑娘更容易受到追求,而一旦被拒绝,追求者很可能怀恨在心,诬告姑娘是“女巫”。
接下来,姑娘会遭到可怕的审判:被除去衣服,吊在法庭中间接受检查,身上但凡有点伤疤、胎记和痣,都会被指为“恶魔附身”的证据,末了会被处以各种极刑。
总而言之,在教廷的极端迫害下,中世纪欧洲女性毫无社会地位可言,然而有一类人却是例外:她们做着在如今看来最肮脏不堪的事情,反而被摆到了极高的层次上,社会地位甚至高过女贵族。
这些人就是ji女。
《旧约》中说:上帝创造夏娃的初衷是给亚当充当助手,怎料夏娃不但被诱骗吃下了善恶树所结的禁果,还蛊惑亚当也一并吃下,这为他们带来了人性,却也被视为一切罪恶的开端。
因此,在一些宗教的教义中,女性被视为“罪恶”的、“肮脏”的,中世纪欧洲教廷掀起“猎杀女巫运动”时,便是以此作为“理论依据”。
教廷为了巩固统治,极力压制人的欲望,一方面鼓励信徒们苦修成圣,同时也明令禁止男女之事。
有历史与社会学家曾做过一个奇葩统计:教权的鼎盛时期,各个宗教规定不许夫妻行“不洁之事”的天数总和,一年里居然高达270多天!
这也难怪在“猎杀女巫运动”兴起之时,人们对诬陷成“女巫”的年轻姑娘没有丝毫怜悯,反而非常享受地观看她们被审判和处决的过程——显然,大伙儿把这当成了发泄欲望的渠道;他们可能故意去构陷一个女孩,就是要让她死于残酷的折磨,把这个过程当做娱乐节目。
此外,根据一些史料:中世纪欧洲,夫妻行房之前必须先取得教会的申请,然而让人意外的是,民众似乎并不感到恼怒,许多人反而会在房事结束后主动找到神父忏悔。
这样一来,回旋镖就打回到了教会身上。
毫无疑问,底层百姓对规则的恪守,丝毫不会影响到上流阶层的糜烂生活。但教会自诩是上帝的仆从,把自己塑造得冰清玉洁,他们担心有朝一日自己虚伪的本质被民众识破,信仰的崩塌很可能会造成教权统治力的动摇。
纸终究是包不住火的,那么如何保证权贵们肮脏的生活不受影响的同时,又能让平民心甘情愿地接受奴役呢?宗教统治者们想了个办法,超额完成了任务。
教廷宣布人的“肉体”和“灵魂”并非统一的,只要保持灵魂的纯净,人就是高尚的。而人平时犯下错误,罪责会积累在“肉体”之上,只要通过“适当”的渠道“合理”地发泄一番,将罪恶从身体中抽走,那么此人非但不会初犯教条,反而会比之前更加虔诚。
不久,由教廷开设的一种特殊场所布满了欧洲的各个角落,它们通常设置在醒目位置,雄伟壮观,富丽堂皇。
信徒走入其中会受到热情招待,在侍从的指引下来到一处大厅,透过一个个窗口可以看到许多身姿袅娜的妙龄女郎,选定心仪对象后,信徒便被带到一间密闭的小房间中,推开门,女郎已经等候在其中。
随后发生的事情我们略过……随着事情办完,信徒肉体中的罪恶被排空,随后便可自行离开。
由于这类场所往往被修建得很像神殿,里面的姑娘不但个个美若天仙,还帮男人们消除罪恶,她们也因此被称颂为“女神”。
您可能会说,这不就是ji院嘛!的确如此,但离谱的是,从业者非但不会遭到耻笑,反而会被称颂。
“倘若世间没有她们,罪恶的欲望将玷污所有事物。”
这句话是由基督教尊奉的“四大圣师”之一的圣奥古斯丁所说。在他看来,罪恶一旦产生便不可能凭空消失,一个人想要消除自身的罪恶,只能通过某种办法进行转移。而“女神”们则是用这种舍己为人的方式,将他人的罪恶“转移”到了自己身上——这不就是“菩萨”嘛!
以信徒的视角来看,把她们称作“女神”好像一点都不夸张。
此外,这种说法显然借鉴了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在自然科学的加持下,该理论变得似乎很有说服力。
也有教会大佬直言不讳,称那些提供“特殊服务”的场所确实很脏,可如果没有这些场所,“整个宫殿都会堆满脏污,全世界将禽兽横行”。
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原本肮脏的事情顿时变得高尚起来。
平民有了合法的发泄渠道,教会不但巩固了统治,更多出一笔意外收入,可谓皆大欢喜。原本要以“女巫”被虐杀的姑娘不但逃过一劫,还获得了可观的社会地位与收入,虽然她们依旧是过程中的受害者,却也算是找到了相对圆满的出路。
不仅如此,她们甚至能够借此改命,一跃进入上流社会,地位不亚于女贵族。
例如在16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位名叫弗朗克的姑娘,因身材样貌极为出色而很快变得小有名气。每天慕名而来的信徒们排起长队,有人豪掷4枚金币,只为换取“女神”的一个轻吻。
要知道,对于平民而言,4枚金币几乎等同于半年收入,而想要同她过夜则需50枚金币。
不少像弗朗克一样混出名头的“女神”得以出入宫廷,身穿华美礼服与贵族们共进晚宴。她们乐于投怀送抱,免费为权贵们提供“赎罪”服务,希望借此成为他们的情人。
另外一部分姑娘非常舍得“投资”。
15世纪以前,教会并不向“女神”收税,可这并不妨碍她们以“侍奉”的名义主动向教会捐款,结果,教廷莫名其妙多了一笔巨大收入。
到15世纪中期,教会公开收税后,意识到无法通过主动“捐赠”来表现自己的虔诚,“女神”们便尝试用更大的金额来获得教廷青睐。
有文献记录:有不止一位“女神”全款出资为教廷修建了一座修道院,由此可见她们有多富裕。
虽然本身不够光彩,但客观而言,作为一种存在,它是得“民心”的:一手将卡佩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带入极盛的路易九世是一位颇具道德感的君主,他曾尝试摧毁“神殿”,解放“女神”。
怎料当他下令关闭巴黎的那些特殊交易场所时,居然遭到了平民自发的反对。人们给出了这样的理由:如果没有“女神”,我们的罪恶由谁来洗清?谁又能保证我的妻子、女儿走在大街上,不会遭受他人玷污?
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期间,“女神”们更是创下了一大历史壮举:在一次会议期间,有超过1500名“女神”聚集在了德国西南角的康斯坦茨,那儿是教宗们的会场,她们希望自己被挑中,为神父们服务,彰显自己的虔诚。结果,有近半数的姑娘如愿以偿,得到了教会的征召。
数量庞大的“女神”成了不少城市一道独特的风景,例如在16世纪的威尼斯,“女神”占到了该城人口的1/30以上,如不亲眼所见,我们很难想象这会是怎样一番“盛况”。
更新时间:2025-05-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