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消息,当地时间5月16日晚,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完成装箱,搭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从美国首都华盛顿直飞北京,启程回国。
5月18日凌晨3时55分,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子弹库帛书第二、三卷,结束在美国的79载漂泊,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终于回到祖国!
帛书传奇:跨越时空的国宝回归之路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珍宝,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智慧,成为文化传承的瑰宝。“子弹库帛书”,便是这样一件具有非凡意义的国宝。它的出土、被盗、流失海外以及如今的回归,背后隐藏着一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
古墓黑影:帛书现世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长沙这座古老的城市在战火的笼罩下显得格外沉重。长沙第三次和第四次会战之间,出现了较长的间歇期,趁着防御工事修建之际,盗墓贼们蠢蠢欲动,长沙发生多起盗墓事件。
在长沙的子弹库附近,一座神秘的楚墓静静地沉睡在地下,它已经在这里度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守护着墓主人的安宁,也封存着无数的秘密。然而,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几个黑影打破了这里的寂静。他们是当地的盗墓贼,听闻子弹库一带可能有古墓,便带着简陋的工具,怀着贪婪的欲望,开始了罪恶的挖掘。
随着挖掘的深入,他们终于找到了墓室的入口。当打开墓室的那一刻,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盗墓贼们迫不及待地冲进墓室,四处翻找着珍贵的陪葬品。在墓室的角落里,他们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竹笈,当小心翼翼地打开竹笈时,一幅精美的帛书映入眼帘。帛书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上面的文字和图案依然清晰可辨。这些盗墓贼虽然不知道帛书的真正价值,但他们知道这一定是一件珍贵的文物,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楚帛书第一卷《四时令》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月名图
△“子弹库帛书”第三卷《攻守占》文字
就这样,这件沉睡了两千多年的战国帛书,重见天日,却也从此踏上了颠沛流离的命运之旅。
辗转流离:落入他人之手
盗墓贼们将帛书盗出后,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他们深知这件文物的珍贵,不敢轻易出手,生怕引来麻烦。于是,帛书在他们手中藏了一段时间。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帛书出土的消息还是传了出去。当地有一位名叫蔡季襄的古董商,对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眼光。他听闻了帛书的消息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盗墓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蔡季襄用一笔不菲的钱财买下了帛书。
文物收藏家蔡季襄从文物贩子手上买下了帛书,出版《晚周缯书考证》一书,首次公布了楚帛书资料。
蔡季襄得到帛书后,如获至宝。他深知这件文物的重要性,开始对帛书进行仔细的研究。他发现,帛书上的文字和图案十分奇特,似乎蕴含着某种古老的智慧和秘密。然而,由于当时的研究条件有限,他并不能完全解读帛书的内容。
1946年,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中国大地百废待兴。此时,一位名叫柯强的美国人来到了中国。柯强表面上是一名普通的商人,实际上他是受美国情报机关派遣入华的特工。他在中国四处活动,收集各种情报,同时也对中国的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蔡季襄
柯强听闻了蔡季襄手中有一件珍贵的帛书后,便打起了帛书的主意。他找到了蔡季襄,声称自己对中国的文化非常感兴趣,想要欣赏一下帛书。蔡季襄起初并不愿意将帛书示人,但柯强再三请求,并表示只是欣赏一下,不会对帛书造成任何损害。蔡季襄最终还是同意了柯强的请求。
柯强见到帛书后,被帛书的精美和神秘所震撼。他深知这件文物的价值不可估量,如果能将其带回美国,一定会引起轰动。于是,他心生一计,以拍摄帛书红外线照片为由,托人将帛书带至美国。蔡季襄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柯强的险恶用心,还以为他真的只是拍照。然而,当蔡季襄发现柯强将帛书带走后,已经为时已晚。
就这样,子弹库帛书被柯强非法带到了美国,从此开始了它在海外的漂泊生涯。
异国他乡:漂泊的国宝
柯强将帛书带到美国后,起初由于当时美国各界对帛书的价值认识不足,他未能将帛书卖出。帛书在柯强手中存放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寻找买家。1964年,帛书第一卷借存到期,柯强将其售出,1966年被赛克勒医生购得。而柯强所谓匿名“捐赠”的帛书第二、三卷,被弗利尔 - 赛克勒美术馆,也就是现在的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持有。
在异国他乡的日子里,子弹库帛书虽然被收藏在博物馆中,但它却远离了自己的故土,无法与祖国的文化脉络相融合。帛书就像一个孤独的游子,在遥远的国度里默默等待着回家的那一天。
然而,中国的学者们并没有忘记这件珍贵的文物。多年来,他们一直在关注着子弹库帛书的下落,努力寻找着让它回归祖国的机会。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关于帛书的资料,对帛书进行研究,希望能够揭开帛书背后的秘密,同时也为帛书的回归提供有力的支持。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便是众多研究者中的一员。他对子弹库帛书进行了长达45年的深入研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明确了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分三卷,第一卷为“四时令”,第二卷为“五行令”,第三卷为“攻守占”。第一卷相对完整,第二、三卷为大小不一的残片。帛书的内容都是跟中国古代的术数有关系,是属于术数类的文献。
李零教授的研究成果,让人们对子弹库帛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来的文物追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回归之路:漫长的坚守与努力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子弹库帛书已经在美国漂泊了79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文物保护和追索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第一时间关注到美国史密森学会发布了关于返还非道德方式获取文物的政策性文件后,国家文物局对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子弹库帛书《五行令》《攻守占》启动了追索工作。基于溯源及流转历史研究形成的扎实、完整证据链,基于以文物回归纠正历史错误、推动双方在专业领域的长期合作这一共识,经过多轮磋商,美方同意将文物退出馆藏并返还中国。
当地时间5月16日晚,由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完成装箱,搭乘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航班从美国首都华盛顿直飞北京,启程回国。帛书已经于北京时间18日凌晨3时50分左右抵达北京。
这一刻,无数人为之欢呼雀跃。这件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宝,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它的回归,不仅是一件文物的归来,更是一段历史的回归,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彰显。
未来展望:续写文化传奇
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和第三卷“攻守占”的回归,只是一个开始。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卷帛书将再次团聚,共同讲述那段古老而神秘的历史。
回归后的子弹库帛书,将在文物原生环境中得到更加全面、系统保护和研究,让文物价值得到更加准确、完整理解和阐释。《五行令》《攻守占》将于2025年7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万里同归——新时代文物追索返还成果展”上首次面向公众展出。届时,人们将有机会亲眼目睹这件国宝的风采,感受它所蕴含的历史魅力。
子弹库帛书的传奇故事,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每一件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和情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些文物,加强文物保护工作,让它们能够永远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流失海外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归祖国,续写中华民族的文化传奇。
更新时间:2025-05-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