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就去摆摊!小学生月入4000的背后,是家长卷出的教育新高度

文|凝妈悟语

“学习好就去摆摊”,现代家长的教育卷出新高度!

这几天被一10岁小孩哥惊到了!

他在暑假摆摊卖奶茶,一个月挣了4000元,比很多有学历的上班族收入都高。

是他不爱学习,家长带他去体验生活的苦吗?

并不是!

他成绩优异,数学、英语满分,语文98分,全班第一。

摆摊是他和妈妈的约定,期末考试全班第一,妈妈就承担他摆摊的成本。

他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承诺暑假结束就专注学习。


是随便支个摊子就出摊吗?

也不是!

“奶茶摊”工具专业,还搭配了氛围灯和桌椅,甚至雇了同学和外婆当帮手。

俨然是一个成熟的小“经营者”。

看了小男孩的报道,我发现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社会实践?比去参加各种名目、但实际走过场的夏令营强太多!

当大家都在感叹孩子多厉害时,我却发现其实是家长很厉害!

光环是孩子的,但真正考验的是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执行力

记得假期刚开始时,我家一年级孩子也有过摆摊的想法,但被我糊弄过去了。

孩子用彩泥捏了几个玩具,自我感觉良好,突发奇想:“我去外面摆摊卖这些玩具吧?”

我觉得他做的有些粗糙,肯定不会有人喜欢,但不能明说,就反问他:“你觉得会卖出去吗?”

孩子天真地说:“不用钱也行,谁想要就送给他。”

虽然孩子摆摊的心思很强烈,但我却有重重顾虑:

于是,一个多月过去了,孩子也没有摆成摊。

再看看人家这10岁小男孩,从一年级暑假就开始摆摊,到现在四年级暑假,已经有4年的“工龄”,是个摆摊老手了。

要不是家长从开始就支持,孩子哪有现在的驾轻就熟呀!

这个孩子每天上午锻炼身体,下午一小时就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用来做摆摊准备,这种效率,什么都没耽误。

我为什么没想到借此提升孩子的学习专注力呢?

奶茶不会做,人家妈妈也没觉得孩子做不出,孩子反倒被逼着自创了20多种奶茶配方。

当我的孩子提出卖彩泥的时候,我为什么没有鼓励他去学习更精细的技术呢?

不知道去哪里卖好?人家妈妈也没发愁,孩子提前做了选址和竞品调研,认真分析地段和人流量。

这些做法,想必是家长在背后做了一些指导,至少提及过这类方法。要不然,孩子怎么能无师自通呢?

想起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家长在孩子现有能力基础上,通过搭建恰当的“脚手架”,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能力水平。

记得以前大儿子上小学时,六一儿童节学校组织红领巾超市活动。

大多数孩子带去的是玩具、书、本子、铅笔之类的二手物品。但有头脑的家长却瞅准商机,给孩子批发了一堆小风扇,定价5元一个,非常抢手,收益颇丰。

现在的家长更“卷”,我看到有朋友帮孩子制作了几十碗冰粉,装了好几箱。到学校一份3元,5元2份,开卖后很快被抢光。

孩子光鲜的背后,都藏着一个有商业头脑的家长啊!

所以,不要羡慕别人家孩子,先看看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家长。

月入4000元只是个表面数字,真正对孩子有用的还是那些看不见的能力提升

锻炼组织规划能力

卖什么东西,怎么卖?到哪里卖?如何定价?如何制作海报招揽顾客?如何搞活动促进成交?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调研分析、组织规划,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日入几百元。

如果摆摊变成简单的事情,那世界上早就没有穷人了。

思路决定出路,有想法和没想法真的不一样。

摆摊从来不是易事,思路和执行力,缺一不可。

锻炼货币计算能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电子支付盛行,孩子对金钱不够敏感,付款、商品价格、找零,概念模糊,之间的关系更是稀里糊涂。

一年级下学期就开始学习货币计算,很多孩子都搞不清元角分的计算,对于支付多少钱,要找回多少钱的问题,总是不知道该用加法还是减法。

这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结果。

对于擅长具体形象思维的孩子来说,光在纸上写写算算,真是难为他们。

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7-12岁的儿童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需要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抽象概念。

如果让孩子去摆个摊,亲身实践一下,就能直观感受这些概念间的关系。如果恰好遇到有人支付现金,那就是一次绝佳的货币计算体验课。

我认识一个家长,她女儿就没有为算钱发愁过,因为奶奶家开了一个小卖铺,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早就会算钱了。

当我们的孩子还在为元角分计算发愁时,人家10岁孩子都已经能脱口而出流水、收入、成本之间的关系了。

不是孩子不行,是我们没给孩子机会。

锻炼社交沟通能力

早期锻炼孩子的社会性非常重要,摆摊可以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社会性。

对很多人来说,一想到摆摊要和人打交道,打心底里就开始抵触。

其实,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开始并不害怕外人,害怕往往是长期缺乏社交的结果。

孩子天不怕地不怕,正好利用这一点进行锻炼。

走出去摆摊本身就需要勇气;展示自己的商品是对表达力的考验;面对顾客的讨价还价,沉着应对,更是能力的历练。

看这个小男孩,情商很高,给周边商户送茶饮,谈吐大方,贴心周到,还知道问顾客是否“坚果过敏”。

这种社交智慧,是多少成年人都不具备的。

锻炼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也是当今社会的稀缺能力,摆摊可能会激发孩子动手制作的动力。

就像这个10岁小男孩,做奶茶需要自己调制,看他制作的样子,就知道有多熟练,这都是练出来的。

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此得到完美体现:真正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成长。


写在最后:

10岁男孩摆摊1个月,月入4000元,其实功劳不只是孩子的,也有家长的份。我们不能只羡慕孩子,而忽视了家长的作用。

如果我们还在抱怨自家孩子不如人家,不如先看看自己有没有比得上人家的家长。

真正的教育“卷”,不是卷分数,而是卷视野、卷格局、卷为孩子搭建的真实成长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育儿   小学生   家长   新高度   孩子   能力   奶茶   暑假   妈妈   社交   货币   社会性   顾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