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持续发酵,与此同时,美的也被卷入“欠薪”的舆情之中。
两件事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但它们背后透露出的,是公众对消费透明、企业责任与劳动权益保护的高度关注。
从“信任”到“质疑”,再到“被动回应”,每一步都在逼迫企业重新思考:在信息高度透明的社会中,怎么对公众负责?怎么守住公信力?
事件起点发生在9月12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在回应“使用预制菜”争议时,宣布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邀请顾客现场参观菜品制作过程。这是他试图向公众证明,西贝使用的是“食材”,而不是“预制菜”。
但网友的质疑并未因此平息。9月13日晚,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事件“告一段落”,表达了希望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法规的态度。
9 月 14 日西贝暂停后厨开放,店员回应 “主要为了保证后厨的正常运营。”
由于贾国龙在行业群里发言称其为网络黑社会,9月15日凌晨,罗永浩直接发文回应:“贾总,你说我是网络黑社会,我认为你是诬蔑诽谤。”他提出建议:找一个大型平台公开直播对质,澄清事实,理性讨论。
这场争议的走向,从一开始的“是否使用预制菜”,转变为围绕企业透明度、公信力和个人信誉的公开交锋。
西贝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讨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众对“餐饮透明化”的期待已经今非昔比。预制菜本身并非违法,关键在于是否明示给消费者。
国家层面对此已有行动。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草案将首次把“是否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这意味着,未来餐饮企业必须清楚告诉消费者:哪些菜是预制的,哪些是现炒的。信息不再由企业自行决定是否披露,而是受国家标准约束。
就在西贝危机发酵的同时,家电企业美的也陷入了另一起舆情中。
日前,张先生的女儿张女士,其父亲在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美的旗下)工作期间 是14 小时的超长工时,离职后工资未结清。帖子迅速获得大量转发和评论,成为社交平台热议话题。
9月14日,美的回应称已完成全面核查。公司指出,当事人张先生在9月8日至11日正常上下班,不存在加班至21点的情况。工资未到账是因为银行系统显示账户异常,已于9月13日当面结清,是网友在未核实基本事实的情况下传播关于美的用工的不实信息。
从流程上来说,美的的回应较为迅速,提供了考勤记录、工资转账信息、班车监控等多个佐证材料。但公众的焦点却不只是“工资是否到账”。
从西贝到美的,看似风格不同的危机,实则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公众越来越不愿意相信“单方面的说法”,而更倾向于“对质式”的信息验证。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你说我听”,而是希望“我看你做”。
贾国龙的道歉、罗永浩的对质提议、美的的澄清声明……这一连串事件拼凑出当下企业生存的新图景:舆论的监督不仅是挑战,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企业治理的短板。
在这个人人都是“监督员”的时代,信任不再是一纸广告语,而是企业最硬核的资产。而获得信任的前提,只有一个:透明。
如同那句被反复验证的商业箴言:“如果你不讲清楚自己的故事,别人就会替你定义真相。”这句话,今天对西贝适用,对美的也适用,对所有企业都适用。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