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啾啾鹿鸣
编辑 |月亮湾探险家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当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危机已令人警醒时,中国东北的“共和国长子”黑龙江,却正遭遇一场规模更庞大、速度更惊人的“人口海啸”!
短短十年间就少了超600万人,这对于黑龙江来说是致命的打击,而出现这种情况也绝不单单是人口流失这一个问题,黑龙江究竟为什么变成了如今模样?我们又应该如何挽救这块黑土地?
这片曾经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的黑土地,如今正以一种令人心惊的速度变得空旷。数据显示从11年到20年这短短十年间,黑龙江的常住人口名单上,竟凭空抹去了超过646万个名字。
这个数字意味着人口规模萎缩了惊人的16.9%。这并非一个冰冷的宏观统计,而是无数个体与家庭选择的最终汇总。省会哈尔滨十年减少了超62万居民。而在齐齐哈尔和绥化这两个城市,人口流失的规模更是双双突破百万大关。
这片土地上的人似乎正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告别。人们的视线总是轻易地被那些拖着行李箱远去的背影所捕获。
媒体上充斥着鹤岗“白菜价”的房子,以及矿工家庭背井离乡的故事,这加深了一种印象:东北的人都走了。这种“人去楼空”的情况真实却也片面。
因为它遮蔽了一个更深层次,也更难逆转的现实。一个诡异的现象正在辽宁和吉林上演。
就在23年辽宁迎来了8.6万的人口净流入,吉林也增加了4.34万,这似乎是个人气回暖的好兆头。可翻开最终的人口账本,辽宁的总人口反而还减少了15万。
这道看似矛盾的算术题,揭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即便有人不断进来,也填补不了内部的巨大亏空。
这个亏空源于生命自身的循环。那一年辽宁有17万新生儿降临,却有40.6万人离世,自然减少的人口就高达23.6万。
东北人口问题的核心引擎,已经悄然切换了档位。如果说早些年,问题的主旋律是“人口外迁”这首看得见的离别曲,那么现在,背景音里悄然响起的,是“自然减少”这曲更深沉的哀歌。
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相比看得见的人口流失,那些“本应出生却没有出生”的人口,才是更根本的塌陷。
黑龙江的出生率低到了什么程度?2020年的数据是千分之三点八。这个数字不仅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甚至比已经深度老龄化的邻国日本还要低。那一年,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全年只迎来了12万多一点的新生儿。
这并非一朝一夕的突变。早在2015年黑龙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就率先由正转负。随后辽宁和吉林也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步其后尘。到去年,黑龙江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探底至-6.34‰,继续在全国垫底。
相关数据显示去年黑龙江的常住人口一步减少33万,其中因死亡多于出生而自然减少的人口预计为19.3万,而净流出的人口为13.7万。看得见的“失血”仍在继续,但看不见的“贫血”已经占据了主导。
这片土地似乎失去了孕育新生的活力。这背后既有经济的窘迫,更有深刻的文化烙印。黑龙江的人口主体本就是历史上“闯关东”的移民后代。
这种移民社会并未形成像河南、广东等地那样根深蒂固的宗族文化,“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观念相对淡薄。
加之计划生育政策在当地包括农村地区,都曾得到极为严格的执行,催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长此以往,低生育意愿几乎成了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特征。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各地政府并非无动于衷,他们都推出了哪些方案,又是否能改变这一情况呢?
哈尔滨市拿出了真金白银的方案:生二孩每个月给500元补贴。生三孩每月补贴加码到1000元。不仅如此买房也给补贴,二孩家庭给1.5万,三孩家庭给2万。
在更北的大兴安岭地区更为直接:生三孩一次性就奖励2万元,并且在孩子三岁前,每月还额外提供数百元的补贴。这些方案的善意显而易见,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一位社区主任的话道出了无奈,他表示享受政策的应该是年轻人,可这儿的年轻人都走了,这补贴发给谁呢?留下的人则面临着更现实的问题。
民众普遍认为这点补贴在如今高昂的养育成本面前,实在是杯水车薪。问题的根源在于一个死结。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许多城市都是围绕某种资源建立的。
当鹤岗的煤炭挖得差不多了,当大庆的油田产量峰值千万吨减少时,当齐齐哈尔一家机床厂的工人从万人锐减到千人时,城市的“造血”功能便开始衰竭。
支柱产业的衰退意味着大量的就业岗位消失。除了少数公职单位,私营企业能提供的机会寥寥无几。
经济转型困难重重,冬天的严寒增加了建厂成本,远离出海港口又推高了物流费用。更深层次的是劳动力习惯了“铁饭碗”,对新兴产业的适应力也偏弱。
这种经济环境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好工作年轻人就会离开,这是“失血”。留下来的人,因为对未来缺乏信心,不敢结婚更不敢生孩子,这是“贫血”。
现行的生育补贴逻辑上是想解决“贫血”问题,但它绕开了导致“失血”的根本原因。在一个连自身生存和发展都充满不确定性的地方,用金钱去催生下一代,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个令人不安的对比是,隔壁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同样面临着人口下降的困境。据说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俄远东人口从795万降至629万。
但黑龙江人口下降的幅度和速率,显然比他们的邻居要更为剧烈。甚至有人担忧,这片曾经养育了无数人的黑土地,未来有重回荒野状态的风险。
黑龙江的问题其实东北三省共同的问题,他们的的困局已经从如何“止血”、留住人才,演变成了一个更根本的命题:如何重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和繁衍的社会生态系统。
问题的关键早已不是讨论该不该走,而是如何让这片土地重新变得“值得来”。
国内的人口自由流动,本是社会活力的体现,有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真正的危机不是“人走了”,而是“人不生了”以及“人不想来了”。
因此东北的破局之道绝非用一些补贴去“拴住”人,而是要通过一场刮骨疗毒式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再造,让这片土地本身,重新焕发吸引力。
只有当年轻人能在这里看到实实在在的就业机会和上升空间,看到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未来时,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留下,或者前来。
到那时新生儿的啼哭声自然会重新在这片黑土地上响起。这才是解决“失血”与“贫血”双重赤字的唯一路径,尽管这个过程注定无比艰难且漫长。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