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38岁,吸烟、饮酒,身高170cm,体重已达100kg。
李先生2年前就被诊断为高血压,但一直未服药治疗。近日,他因为头晕、胸闷到医院就诊,血压高达180/110mmHg,且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左心室肥厚。
医生告诉李先生,他处于心力衰竭前期,如果不戒烟、减重、控制血压,可能会发生脑卒中偏瘫致残,也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或心肌梗死。

那么,预防心力衰竭有哪些策略?
很多人认为心力衰竭是心脏不行了,离自己很远。研究显示,心力衰竭的终身发生风险为24%,也就是说,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发生心力衰竭。而预防是最经济、有效的健康策略。
心力衰竭可以分为四期,每一期都要避免进展至下一期。
第一期为心力衰竭风险期,是指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或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阶段,管理危险因素是避免进入心力衰竭第二期的重要方法。
第二期为心力衰竭前期,此时患者已发生了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的情况,如射血分数降低、心室肥厚、心脏变大、室壁运动异常、瓣膜异常等,但还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此阶段应强化生活方式管理及应用药物,治疗心脏病、延缓心力衰竭发展。
如果患者进入第三期,即症状性心力衰竭期,就要规范治疗心力衰竭,否则心力衰竭进展。
如果第三期没管理好,进入第四期,即晚期心力衰竭,需要采取更积极的手段,如使用人工心脏或心脏移植。

心血管事件链
心血管疾病并不是从0到1直接发生的。
如果把1作为发生疾病,那么发生心血管疾病前,就有0.1、0.2、0.3等不同阶段,这一系列问题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发生,就像一条链条那样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因此被形象地称为心血管事件链。
提出心血管事件链这个概念,其实就是希望大家不仅要关注那个1,即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瓣膜病),还要关注链的前端(如高血压、高血糖、肥胖等),从最开始就进行针对性预防。

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其链条大致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饮食习惯、久坐、吸烟等)→导致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导致冠心病且未控制或未治疗→心力衰竭→进展至晚期心力衰竭→死亡。
其实到晚期心力衰竭之前,有很多机会,就看我们能不能抓住了。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健康,从“心”做起》
转载来源:人卫健康
内容转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新时间:2025-11-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