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茶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芯片不仅是硬件核心,更是国家战略命脉。
国产AI芯片的崛起,关乎科技自主,也关乎中国在未来人工智能浪潮中的话语权。
寒武纪,由江西两兄弟创办,十余年探索坚持,从实验室起步到科创板上市,再到面对美国制裁封锁,一直在技术与市场间寻求平衡。
寒武纪能否真正打破封锁,实现国产芯片逆袭?
江西的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孕育了两位非凡的天才——陈云霁和陈天石兄弟。
父亲是电气工程师,母亲是中学老师,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科学素养,让他们从小便展示出超常的数学和逻辑能力。
哥哥陈云霁,9岁便完成初中数学课程,14岁进入中科大少年班,25岁就成为“龙芯三号”的主架构师,他擅长埋头钻研,理性专注,是技术型天才的典型代表。
而弟弟陈天石则擅长沟通和表达,16岁进入少年班,25岁博士毕业,他在团队中更多承担外联与策略角色,两人的性格互补,形成了寒武纪坚实的双核动力。
两兄弟真正走到一起的契机,源于一个大胆的设想:能否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芯片设计,甚至创造一款专门为AI计算而生的芯片?
2010年前后,AI尚未成为主流,很多人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他们坚持实验室探索,甚至用车载AI芯片的例子说服中科院:如果未来机器人开车时反应不够快,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种技术理想主义精神,成为寒武纪长期坚持研发的核心动力。
中科院最终认可了他们的潜力,支持组建团队,这也为后续寒武纪的创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兄弟二人的互补优势,使得寒武纪不仅有技术突破能力,也具备将产品落地的市场能力。
哥哥精于技术攻关,弟弟擅长沟通和资本运作,这种分工让寒武纪在成立初期就能同时应对研发和融资的双重压力。
正是在这种家庭背景、个人才能与合作模式的支撑下,寒武纪的AI芯片梦想从实验室开始,逐步延伸到商业舞台。
2016年,寒武纪正式成立,名字来源于生命大爆发的“寒武纪”,象征着AI芯片将开启一个新时代。然而,从理想到现实,路途并不平坦。
研发AI芯片需要巨额资金支持,仅靠中科院的拨款远远不够。
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资本热潮正涌动,寒武纪抓住机会,用技术打动投资人,逐步获得第一笔关键资金。
弟弟陈天石在外洽谈投资时,尽管PPT表现平平,但凭借技术硬实力和校友人脉,成功吸引科大讯飞及国产手机厂商入局。
第一款芯片寒武纪1A迅速被集成进麒麟970,成为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的智能手机AI平台,这一里程碑式的突破,让寒武纪真正走进了市场视野。
2017到2018年,寒武纪的营收几乎全部依赖国产手机订单,这种“一手托举”的模式虽保障短期收益,却带来单一客户依赖问题。
2018年,华为昇腾芯片问世,寒武纪失去最大靠山,市场压力骤增。
所幸,联想、OPPO等厂商及时接盘投资,为寒武纪争取了缓冲空间。
2020年寒武纪在科创板上市,成为“AI芯片第一股”,获得了资本市场的认可,但长期亏损问题仍然存在。
上市前五年累计亏损28亿,上市后五年亏损近40亿,2023年营收7.09亿,研发投入11.18亿,这显示了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高投入、长周期特性。
同时,美国的技术制裁和实体清单限制,使寒武纪必须面对全球最大市场的封锁,这一外部压力反而激发了国产替代和技术自立的动力。
寒武纪的市场之路,体现了技术实力与资本运作的平衡艺术,也展示了国产芯片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突围历程。
他们通过不断研发和客户验证,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技术护城河,也为后续AI芯片国产替代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2025年第一季度,寒武纪迎来历史性转折,季度营收同比暴涨4000%,达到11.1亿元,净利润3.5亿元,一个季度的业绩抵上了去年全年。
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国内AI大模型的爆发,如DeepSeek等应用的兴起,以及英伟达芯片进口受限带来的市场机会,同时寒武纪自身技术逐渐成熟,产品性能和稳定性获得客户验证。
在芯片紧缺背景下,公司库存高达27.55亿元,反而成为市场竞争优势,保证了供应链稳定性和快速交付能力。
股价从低谷时的百元上涨至1300多元,市场舆论也随之升温,“低配英伟达”的称号开始流传,部分媒体甚至反向夸赞寒武纪的技术水平。
然而,寒武纪创始人兄弟始终保持冷静。
弟弟陈天石早在股价低迷时就承诺不减持,并启动回购计划,至今未出售一股,这种长期主义和冷静态度显示了他们对技术价值的坚定信念。
同时,母亲的历史学背景也提醒团队:资本热潮终会退去,技术沉淀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寒武纪的高光时期,既是市场机会的爆发,也是技术、策略与心理素质的综合考验。
面对未来,寒武纪仍面临制程工艺突破、生态建设、国际竞争等多重挑战。
高峰过后,市场热情可能退潮,企业仍需保持研发投入和战略耐心。
这不仅是寒武纪的生存之道,也是国产AI芯片行业发展的缩影——唯有技术沉淀、耐心和长期主义,才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
未来,企业能否在技术攻关、生态建设和市场波动中保持定力,将决定它是否能真正从高光时期走向持续领先。
资本热潮可以带来短期荣光,但唯有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落地,才能让中国的AI芯片在全球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话语权。
寒武纪两兄弟的初心——让机器人更“聪明”,这个目标,远未过时。
寒武纪的故事,是一段关于耐心、长期主义和技术理想主义的传奇。
从江西的实验室起步,到科创板上市,再到面对国际封锁的市场逆袭,两兄弟用十余年的坚持证明:技术才是企业真正的护城河。
寒武纪不仅仅是商业成功案例,更是国产AI芯片自立自强的象征。
参考信息:
寒武纪定增注册获同意 拟于上交所上市2025-09-10 13:02·新浪财经
新股王诞生!寒武纪能破“茅台魔咒”?|财知道2025-08-27 19:27·南方+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