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贵又难吃,还全是预制菜。”
一句吐槽,把预制菜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反击:“100%不是预制菜。”可惜,公关失分,争议不断。
但这场看似是“谁说了谎”的争执,其实是一次关于标准、认知与信任的群体性错位。预制菜到底有没有问题?消费者为什么愤怒?又该如何走出困局?我们听听行业里的人怎么说。
“我们行业有标准,但消费者有情绪。”
李维是一家高端预制菜供应链公司的负责人。他说,按国家现行标准,预制菜是指“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原料,经预处理、调制、包装、熟制等工序”的食品,分即配、即烹、即热、即食四类。可消费者不管这些,只认一条:不是厨师现场做的,就是预制菜。
这就像两个人在吵架,一个在讲合同,一个在讲感受,根本不是一个频道。
“我们有客户用的是净菜和腌制好的肉类,现场照样要炒,但消费者看到提前切好的,就说是预制菜。”李维摊手,表示无奈。
更严重的是,行业内部也没有统一标识。消费者进店吃饭,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现场现做,哪些是工厂来的。结果是——一锅端,通通被骂。
为什么餐饮行业越来越多用预制菜?理由很简单:活下去。
一位连锁餐饮老板坦言:“房租年年涨,人工越来越贵,一个厨师得上万工资,还不稳定。没有标准化,根本撑不下去。”
预制菜能控成本、保口味、提效率,是连锁扩张的关键。没有它,很多品牌活不到今天。
但问题在于,“你卖的是餐厅,不是微波炉。”消费者愿意为锅气、为烟火气买单,而不是为流水线产品买情怀。
“你要我在便利店吃预制菜,没问题。但你让我花八九十块在西贝吃个预热的牛肉土豆,那我就不高兴了。”这是消费者的真实心声。
归根结底,是场景与价值的错配:价格上来了,体验却没跟上。
“透明”两个字,是预制菜目前最难解的课题。
说了,怕消费者跑;不说,被扒出来更糟。企业卡在中间,左右为难。
很多品牌尝试“半透明”,比如开放厨房,但基本只展示后段加热流程,前面的预处理、调味、包装过程一概不提。消费者看不见,只能靠猜。
而在社交平台上,“避雷预制菜”“盘点黑名单”成了热门内容。消费者不是不接受预制菜,而是不能接受高价预制菜、假装现炒的预制菜。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不是预制菜有问题,是你不告诉我它是预制菜,这才是问题。”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解药。它是工业化餐饮的必然产物,但前提是——要配得上它的应用场景。
一线城市的白领可以接受便利店里的预制便当,旅行途中也可以接受飞机上的加热餐。但在讲究锅气和匠心的中餐厅里,预制菜要么就要做得极致(品质高、体验好),要么就要说清楚。
未来的餐饮市场,势必是分层的:
行业要做的,不只是标准制定和品质管理,更要做消费者教育——告诉大家什么是即配、什么是即热,什么是“只处理不烹饪”,而不是一句“我们没有预制菜”就草草了事。
罗永浩的吐槽,确实戳痛了很多人。但如果这场风波能逼着行业重新思考标准、沟通和信任,那就是好事。
预制菜的未来,不在于谁输谁赢,而在于能不能正视问题、面对消费者。餐饮行业不是不能工业化,但绝不能失去诚意。
别让预制菜的问题,最后变成信任的危机。
更新时间:2025-09-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