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
《——【·前言·】——》
“好战必亡”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沙俄偏不信。三百多年打下来,地盘从莫斯科周边,膨胀成欧亚大陆霸主。它靠的不是和平谈判,而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真相到底是赢在战争,还是死在好战?不急,慢慢翻。
打仗这事儿,对沙俄来说,从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生存方式。
莫斯科大公国在伊凡四世手里变了样。1552年,他拿下喀山汗国。这片地原本属于金帐汗国的碎片,满是游牧民,资源也不算丰富。可对沙俄来说,这一步很关键。它打通了伏尔加河中游,等于在东南方向打开了一扇门。
紧接着,1556年,阿斯特拉罕汗国也被踩进脚下。这一仗结束后,伏尔加流域几乎成了沙俄的内湖,南部贸易和粮食路线全部掌握手中。原本还算窝在角落的莫斯科政权,突然向南挺了一大步。
更激进的操作还在后面。16世纪末,西伯利亚汗国还没完全归顺,沙俄的哥萨克部队已经绕过乌拉尔山,朝着冰天雪地一路推进。1582年,叶尔马克渡过乌拉尔河,打进西伯利亚。这支队伍其实很小,但胜在灵活。拿下西伯利亚汗国后,伊凡的继任者立马跟上节奏,大批战俘、商队和征税官沿着河流一路开荒。
这里没多少城市,有的只是森林和雪。但对沙俄来说,资源就是财富,土地就是安全。拿下这些区域不为人口,而为战略。那些往西发展的国家在争教派、搞贸易,沙俄则更像个农夫:一锄头一铲地,慢慢扩过去。
进入17世纪后,情况稍有变化。国家财政紧张,贵族内部起了冲突,农民纷纷逃往边疆避税。但国家没闲着,照样打仗。
1632年,斯摩棱斯克之战爆发。目的很简单:拿回曾被波兰抢走的地。这一仗沙俄输了,连带赔了一大笔钱。但这场败仗让沙俄学到了东西:火枪和火炮得更新,常备军制度不能再拖。
十年后,机会又来了。1654年,沙俄再次和波兰干架。这一次,它站在了乌克兰哥萨克的立场上。看似是为民族兄弟出头,实则是为了拿下左岸乌克兰和斯摩棱斯克等核心地带。这一仗打了13年,最终靠《安德鲁索沃条约》定下战果,左岸乌克兰归沙俄。这片地不只是战略要地,也是未来与中欧博弈的跳板。
打不赢也打,打完再学,学了再打。这就是沙俄。
彼得一世要是活在今天,估计能成为战争狂热者的代言人。年轻时他跑去西欧学造船、修城、防御工程,不是为了修和平公园,而是为了建军队。
1700年,北方战争打响。沙俄对手是当时的北欧霸主——瑞典。瑞典军队在开战初期连战连捷,把沙俄打得节节败退。但彼得并没撤,他选了个最难啃的骨头——在拉多加湖边的沼泽地建城市。
没人觉得这块湿地能变成首都,可彼得就偏偏在那里建了圣彼得堡,一边修城,一边打仗。12年里,这座城市从泥泞中冒出来,成了沙俄面向欧洲的窗口。与此同时,沙俄军队也在一场场战役中变得强硬。从纳尔瓦到波尔塔瓦,一路打到瑞典腹地。
最关键的一战是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彼得用重新编制的部队打垮瑞典国王查理十二,彻底扭转北欧局势。这一战让俄国从地区玩家变成了欧陆强国。等到1721年《尼斯塔德和约》签下,瑞典退出波罗的海,沙俄拿下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卡累利阿等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出海国家”。
打完这一仗,彼得干脆给国家改名叫“俄罗斯帝国”。从莫斯科公国到帝国的跨度,靠的是这一连串打出来的战果。
但彼得的野心不止于此。北线稳定后,他又盯上了南线。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时断时续,为的是夺得黑海出海口。虽然没能完全拿下克里米亚,但给后代埋下伏笔。
军事改革也一刻没停。彼得建立了海军学院、引进西欧军制,甚至把贵族送去西欧留学,不是为了开眼界,而是为了能打仗。就连税制和行政区划,也围绕军事效率来调整。
沙俄像个机械化扩张的巨兽,每一次战争都是齿轮转动的声音。
到了叶卡捷琳娜二世时代,战争不仅没停,反而变成了一种国家常规操作。她没彼得那种亲自上战场的劲头,但动手的频率一点没少。她统治期间最大的动作,就是向黑海和中欧推进。
先从波兰开刀。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兰搞定。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家分蛋糕,沙俄拿下白俄罗斯东部和第聂伯河西岸。这块地虽然小,却卡在通往中欧的咽喉。更重要的是,这场分割让沙俄第一次在没有直接交战的情况下扩大了版图。
1774年,俄土战争结束。俄罗斯从奥斯曼帝国嘴里抢下一大块地,包括亚速、库班和达吉斯坦。这一年签下的《库楚克-开纳尔吉和约》不只是割地那点事,它还让俄国在黑海获得了舰队出海权。换句话说,黑海成了沙俄的内湖之一。
但叶卡捷琳娜的胃口远不止于此。1783年,她干脆把克里米亚汗国整个吞下。这地方原本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地理位置极其敏感,控制着黑海北岸和高加索入口。克里米亚的吞并,等于直接把奥斯曼帝国逼退数百公里。
吞克里米亚不花一兵一卒,是因为沙俄提前策动了内乱,再用驻军“维稳”。这套操作之后成了沙俄对付边疆小国的标准剧本。
吞完克里米亚,战事继续。1787年,沙俄和奥斯曼再度开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792年。这一战拿下了南博格河与第聂斯特河之间的肥沃平原,为后来南乌克兰的农业开发提供了土地。
沙俄不靠经济谈发展,而是靠地——一块接一块往身上贴。
同时期,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波兰也发生了。1793年沙俄再拿波兰东部大块土地,1795年干脆把剩下的波兰国土也瓜分完。波兰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消失了120多年,而沙俄的西部边界则一下顶到了现在的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境内。
对外扩张的同时,国内的财政和人力也在极限拉扯。战争需要兵源,兵源靠征兵,而征兵压在农奴头上。国家机器不靠工业生产带动,而靠农民被抽走当兵、当工、交税,沙俄的战争是赤裸裸的抽血式。
叶卡捷琳娜明知国内积怨不断,依然不肯停战。对她来说,领土就是国家地位,地位来自军事胜利,胜利只能从战争中得来。
这些年里,沙俄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战争成了这套系统的润滑剂,也是上层贵族、将领和边疆商人的致富工具。每多一块地,就多一套封地,多几万个税户,多几座矿山。
帝国的胃口越来越大,也越来越难满足。
进入十九世纪,沙俄已经是地球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但它并没停下脚步。西有中欧、南有奥斯曼、东有波斯和清朝,沙俄像是四面出击的巨兽,不挑食、不怕死,专挑那些守不住边疆的对手。
1809年,沙俄从瑞典手里抢下芬兰。这地方寒冷、贫瘠、孤立,看似没太大价值,但地理位置却极佳——紧贴波罗的海,是北欧控制权的关键一步。
到了1812年,沙俄卷入欧洲对抗拿破仑的大战争。在别国领土上连番交火,最后打进巴黎,不仅战后坐上了欧洲谈判桌,还借机稳固了在中东欧的地盘。
1813年,《古利斯坦条约》签下,沙俄从波斯那里拿下格鲁吉亚、达吉斯坦、阿塞拜疆部分地区。随后几年,通过《土库曼恰伊条约》,再进一步控制亚美尼亚。这些地方原本属于波斯帝国的核心区,如今却变成了沙俄南部边疆的一环。
这些战争胜利不是靠碾压,而是靠对手实在太弱。波斯没现代军队,奥斯曼内乱频发,清朝边防空虚,沙俄趁虚而入,一步步填满边界空白。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对沙俄打击极大。英法联军直接打到克里米亚半岛,沙俄惨败。这也是它第一次面对现代工业强国的联合绞杀。
尽管这场仗败了,但之前一连串扩张已经牢牢把持住高加索、乌克兰、波罗的海、芬兰等地。这些地方成为帝国的重要粮仓、矿区和驻军重镇。
战败带来反思。沙俄开始搞军事和行政改革,推进铁路建设、废除农奴制。这一切,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打仗。
东线也没闲着。1858年签下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大片土地纳入版图。两年后的《北京条约》,更是让乌苏里江以东,直通太平洋的大片土地归沙俄所有。这些地方原本是清朝的极东边陲,但守土无力,被沙俄轻松蚕食。
到了十九世纪末,沙俄的边疆已经触碰阿富汗、伊朗、蒙古、日本海,俨然成了欧亚大陆的另一半。
帝国通过战争,把边界推得越来越远,同时也把财政和政治压力堆得越来越高。每一场胜仗都是债台高筑的结果,每一个新地盘背后都是大批被征召的农奴和暴露在边疆风雪里的士兵。
版图在涨,裂缝也在长。帝国表面光鲜,内部却越来越像一个随时可能崩塌的冰雕。
更新时间:2025-07-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