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昰应这一生很精彩。
本来他只是一个边缘化的王族宗室,谁知嫡次子李命福(李熙)却阴差阳错继承了翼宗大统,成为朝鲜高宗。
靠着亲爹的身份,李昰应一步登天,成为兴宣大院君,执掌了十年李氏朝鲜朝政。
只是执政久了迟迟不归政,引起儿媳妇闵妃的不满,和李熙合力,扳倒了李昰应。

李昰应照片
按理说,丢了权的李昰应应该好好养老才是,毕竟儿子是朝鲜国王,就算下台了,也不会对他多苛刻,荣华富贵,还是少不了的。
但掌握权力的人,一旦丢了权力,就像丢了魂一般,李昰应趁“壬午兵变”之际,重回权力中枢。
可局势的走向,超出了他的预料,宗主国清朝和企图称霸的日本,在朝鲜半岛上角力,清朝认为,就是李昰应让日本人有借口出兵,直接把李昰应抓到清朝,断了日本出兵的理由,而一关就是三年。
三年后,李昰应被送回国。
鉴于老爹屡次夺权,李熙隔绝于朝臣,日子过的反而没有在清朝好。

李昰应官服照
趁袁世凯在朝鲜之际,企图在搞个兵变,扶持孙子称王,因得不到支持而作罢。
晚年的李昰应彻底被儿子幽禁了,甚至活到了朝鲜改国号称帝的时代,但这些和他无关,只能在软禁中,直到最后一刻。
可以说他这一生,属实过于精彩了。
李昰应生于道光元年(1821年),是朝鲜仁祖李倧的八世孙。
虽然是朝鲜王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只能从事一些散职。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因为现在的朝鲜被安东金氏掌控,稍微有才能和威望的宗室,要么被流放,要么被处死,剩下的的只能在金氏的的威势下噤若寒蝉、苟且偷生。
李昰应呢?亦是如此,为了避免被盯上,李昰应采取韬光养晦、假痴不癫的策略,这才得以保全。
但他可不甘愿一辈子混吃等死,之所以蛰伏就是等待崛起的机会。
因为李昰应发现,执政的朝鲜哲宗李昪长期体弱多病,且没有子嗣,日后储君,只能在旁系里寻找。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晋封兴宣君
而李昰应的父亲被过继给早亡无嗣的恩信君李禛,在宗法上又是朝鲜肃宗李焞的五世孙,算是目前距离王室最近的血脉,只要努努力,自己儿子说不定能入继当嗣子。
于是,李昰应在哲宗李昪患病期间,一改之前的低调,巴结掌权的金炳学、金炳冀、赵成夏等外戚权贵。
当然,巴结金氏是为了获得入继大统的机会,想要让儿子当嗣子,还得神贞王后赵氏的点头。
神贞王后是朝鲜翼宗的妃子,也是目前宗室里辈分最高的一位,如果得到她的点头加上金氏的支持,这事儿就成了。
同治二年(1863年)十二月初八,朝鲜哲宗无嗣而薨。
在其去世前夕,安东金氏和神贞王后所在的丰壤赵氏就因谁继位而爆发激烈的博弈。
在这个之前,我先简单说一下朝鲜翼宗后面的传承问题。

中年时期画像
朝鲜翼宗死后,独子朝鲜宪宗继位,但朝鲜宪宗没有子嗣,死后在安东金氏的指定下,让旁系李元范继承王位,即朝鲜哲宗,但他入嗣的是朝鲜纯祖大统,而非朝鲜翼宗。
所以李昰应就用这个做文章,直接向神贞王后进言。
说要是让安东金氏决定继承人,那新王继嗣的是哲宗而不是翼宗,这么一来,翼宗就有绝嗣危机。
说完这个后,通过赵成夏上书,建议让李昰应儿子入继翼宗大统。
能让翼宗有嗣子,神贞王后自然乐意,就决定以李昰应的嫡次子李命福继承翼宗大统。
但遭到把持朝政的领议政金左根、判府事金兴根等安东金氏权臣则明确反对。
但别忘了,李昰应此前还和其他安东金氏交好,一些安东金氏倒是支持李昰应的儿子。
在众多人的支持,金左根、金兴根也不再反对,毕竟此前李昰应的表现,就是一个没啥能力的庸人,不会影响到安东金氏的权力。
就这样,时年十二岁的李命福入宫当了嗣子,后改名李熙,即后来的朝鲜高宗。

李昰应画像
至于李昰应,按传统,受封为大院君,成为李氏朝鲜历史上唯一一个生前获得“大院君”爵位的人。
李熙继位后,神贞王后垂帘,为抵御安东金氏,赐予李昰应“协赞大政”之权。
而在参政中,李昰应逐渐掌握实权,所有政事均须禀告于大院君前,到了神贞王后撤帘归政后,李昰应没了制约,彻底成为李氏朝鲜的掌权人。
自李昰应执政后,一直进行了改革,既然改革,势必要得罪人,而且还引起儿子和儿媳妇的不满。
李熙是十二岁继位的,但一直到二十二岁,朝政大权还都是被父亲掌握,早就心生怨言。
而儿媳妇闵妃呢?也和李昰应不睦,二人一合计,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联合不满李昰应人,扳倒了李昰应。
李昰应丢权后,迁居到汉城南郊孔德里别庄,其亲信也被清洗。

孔德里别庄
虽说小两口的做事狠辣,而且闵妃掌握权力后,将李氏朝鲜搞的乱七八糟,完全没有李昰应执政时期的的那种勃勃生机。
但驱逐李昰应,却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毕竟是李熙入嗣当王,而且也走了大妃垂帘的流程,而大妃垂帘归政后,理应让李熙亲政,断然没有继续让本生父插手的道理。
所以李昰应被扳倒后,不管是宗主国还是周边的日本和沙俄等邻国,都没人反对。
问题是李昰应甘愿丢权吗?自然不乐意。
虽然远离朝政,每天不是吟诗就是养花,但不过和以前一样,韬光养晦罢了,就是等着时机东山再起。
光绪八年(1882年),李氏朝鲜一帮不满足待遇的士兵哗变。
兵变后,一帮人军人第一时间就找到了李昰应,请他出山主持局面。
而李昰应,先假意斥责让他出山的士兵,暗地里却让心腹化妆成士兵进入兵变队伍煽风点火,唆使他们冲进日本使馆放火。
动静搞大了之后,又趁乱处死闵妃一系高官,又发动汉城的百姓,搞的局势一片混乱。
面对如此危机,李熙本人是一点办法没有,在“有心人”的提醒下,被迫选择让老爹入宫主持局面。

李熙
就这样,李昰应靠兵变如愿以偿拿回了权力。
问题是兵变的时候,可是烧了日本使馆的,日本人岂会善罢甘休?
另一边,清朝也害怕日本借口出兵,打算抢先一步派清军进入朝鲜维持局面,谁知日本人更快,早就派了一千五百名日军直扑汉城,和朝鲜军队对峙,要求李氏朝鲜立即交出幕后黑手,并承诺稳定局势。
李昰应自己就是幕后黑手,怎么会主动站出来?至于打,自然是打不过的,就开始靠谈判拖时间,企图拖到清军的到来。
当时的日本在国际交往中还是比较青涩,之所以出兵,纯粹是为了诱导李氏朝鲜脱离清朝的控制。
得知李昰应愿意谈判,就主动退出了汉城,在日本眼里,自己摆足了姿态,只要谈判破裂,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开战。
而此时主持北洋军务的是署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张树声,得知这次兵变的幕后黑手就是李昰应,正是因为他才惹出这么大的麻烦。
因此张树声打算抓了李昰应,给日本一个交代,在得到慈禧的同意后,张树声让朝鲜方面的清军总指挥吴长庆动手。
8月23日,负责朝鲜外交的淮军幕僚马建忠带着两百人进入汉城。

近代李氏朝鲜
两天后,也就是8月25日,吴长庆和丁汝昌的大军也抵达了,吴长庆提议,先和日本交涉清楚后再抓人,而马建忠则表示,李昰应的存在就是对日交涉的阻碍,要是和日本人交涉,就是帮李昰应稳定局势,而非替李熙,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第二天中午,三人按照事先的约定,去拜访李昰应。
双方相谈甚欢,临走前,吴长庆再三邀请李昰应去军营回访,李昰应当即答应。
下午,李昰应就去了清军大营,在交谈中,吴长庆控制了李昰应的随从,然后以架空朝鲜国王为罪名,当即扣押了李昰应,然后连夜将其送到天津去。
堂堂朝鲜国王的生父,也是实权派的李昰应,就这样被押送到了清朝。
没了李昰应,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处理了。
清军先弹压了兵变,处决了一批带头的,然后平息汉城的骚乱,稳住了局势。
随着局势逐渐稳定,日本人也无话可说了,毕竟日本人的诉求就是找到幕后黑手,给日本人一个说法,如今幕后黑手找到了,局势也稳定了,日本人还有什么理由出兵呢?
日本这边消停了,现在就是要处理李昰应了。

李昰应日记记载到达天津之事
一开始,李昰应是送到北京的,但走到天津的时候,李鸿章回到天津了,就让在天津受审。
虽说是阶下囚,但李昰应被审讯的时候到也很硬气,坚持认为兵变是为了诛除奸党的义举并非夺权,自己只是奉王命在平息事态而已,绝对没有任何架空朝鲜国王的不当之举。
不管如何审讯,李昰应就是不认罪。
李鸿章看他如此强硬,就决定彻底囚禁他,永远不让他回到朝鲜。
虽说失去了自由,但在清朝,李昰应的日子还是不错的,每天好吃好喝,倒也自在。
另一边,没了李昰应,李熙和闵妃重新执政,但因为闵妃一系搞得李氏朝鲜乌烟瘴气,大部人其实比较支持李昰应执政得。
而李熙和闵妃又怕清朝放回老爹,到时候李昰应真回来了,以李昰应威望,他们的压力会很大。
所以这两口子想尽了办法,不断向清朝进言,将所有的烂账,都扣在李昰应头上。
现在的李昰应,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被关在清朝不说,儿子儿媳还想尽了办法不让自己回去,每天都在感叹,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回去。
很快,李昰应的转机来了。
光绪十年(1884年),因中法战争不利,慈禧借机罢免了恭亲王,取而代之的就是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

奕譞
听到这个消息,李昰应心思有些活络了。
毕竟从某方面而言,他和奕譞还是有些相似的,都是亲儿子继承大统,上面还有太后垂帘,将心比心,奕譞和他的处境相似,必然感同身受,于是他打算运作,不断送礼给奕譞,向说服奕譞让他回国。
而奕譞呢?或许是被李昰应六万白银的厚礼打动,或许是真的对其感同身受,真的和慈禧说这件事。
慈禧听了之后呢?没有正面回答放还是不放,只是让奕譞猜,自己为何要关他。
奕譞哪里猜得到,就忙问为何。
慈禧笑笑,表示自己关李昰应,就是告诉其他人,别以为自己的儿子当了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听了这话,奕譞脸色煞白,慈禧明着说李昰应,但暗里其实说的是自己。
有了这茬,奕譞再也不敢提起这事了,李昰应回国梦碎。
既然回国无望,李昰应开始积极享受余下的人生了,当时李昰应被关在保定,虽然没了人生自由,但和其他人交往是没有限制的。
恰好李昰应又精通汉文化又擅长画兰花,每日拜访的文人墨客不计其数。

李昰应作品
无聊的李昰应也乐得和他们交谈,聊到开心的时候,还会送画,一来二去,倒是交了不少朋友。
只是命运又和他开了玩笑,就在他打算在清朝终老的时候,他得到了回国的机会。
事情的起因还是李氏朝鲜的内乱,当时李氏朝鲜看清朝这个宗主国屡次被列强爆捶,认为清朝限制无力保护李氏朝鲜,打算脱离清朝的控制,转而投靠日本。
其中一个叫开化党的,更是干脆,以李昰应被清朝扣押为由,直接联络日军,准备拿下皇宫并消灭清朝驻军,脱离清朝。
这次政变很成功,一帮人轻松除掉了守旧的大臣,然后绑架了李熙,逼迫李熙昭告天下,脱离清朝。
但清朝可不会坐视不管,看李氏朝鲜变天,代表清朝负责朝鲜事务的袁世凯立即出手,三天就击溃了叛军和日军,平定了乱局。
而朝鲜出现的这次政变,让清朝意识到李昰应在李氏朝鲜的重要性。
虽然李昰应是壬午兵变的幕后黑手,但本质上就是内部夺权而已,而且李昰应政治上,是支持依附于清朝的,而且在朝鲜民间有着很深的威望。
而李熙和闵妃这两口子呢?能力不足,还妄想摆脱清朝和日本的控制,甚至联络沙俄公使,引入沙俄势力制衡,引起清朝和日本的不满。

闵妃画像
事情败露后,袁世凯上书,建议放李昰应回国,而日本呢,则认为沙俄介入会影响自己在朝鲜的利益,就联络李鸿章,建议让李昰应回国。
既然大家都同意,李鸿章就把李昰应喊道天津,和其交谈。
李昰应早就归国心切,为了能回国,李昰应希望清廷效仿元朝设置征东行省控制高丽的故事,在李氏朝鲜派大臣监国摄政。
李鸿章听了,大吃一惊,毕竟相当于拱手让权啊。
不过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昰应还是一心向着大清的,更有理由放他回国了。
但抓回来是一回事,送回去也是一回事。
按照流程,是李熙得向清朝请求,让朝廷放回李昰应,到时候朝廷还得做个样子,说为了让李熙尽孝道,这才开恩释放。
李熙压根就不想让他回来,但宗主国发话了,他又不能不听,不情不愿派了使者过来。
只是使者来,不是让朝廷开恩,还是送礼给李鸿章,让他阻止一下李昰应回国。
问题是,放李昰应是慈禧的决定,而且是为了清朝的利益,李鸿章也无法左右的。
最终李昰应还是回国了。
光绪十一年(1885年)八月二十七日,在袁世凯的护送下,李昰应回到了阔别三年的故乡。
虽说李熙亲自迎接,但“相不交一言,人骇之”,父子之间,连基本的貌合都谈不上了。
鉴于父亲在李氏朝鲜的威望,闵妃次日就处死了参与壬午兵变的金春永和李永植,给李昰应一个下马威。
李昰应呢?虽然被儿子隔绝于朝臣,但仍不放弃权力,暗地里和袁世凯商量,企图政变换掉李熙,扶持孙子当新的朝鲜国王。
袁世凯也跃跃欲试,但没得到慈禧的同意,这事就作罢了。
但李昰应不死心,向日本及流亡日本的开化党人抛出橄榄枝,让他们从日本进攻李氏朝鲜,以便制造让北洋水师出兵朝鲜的口实,帮助自己夺权,可惜未能成事。
晚年的李昰应虽然在甲午战争期间短暂上台,但只是日本人的傀儡,终究不能自主,李熙走上前台后,为防止父亲搞事,将其幽禁,毫无自由可言。日子过得远不如在清朝当囚徒的时光。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2月22日,即李熙称帝的改元的第二年,李昰应去世。
虽然对父亲不满,但毕竟是生父,人死债消,李熙还是给他举办了盛大的葬礼,只不过没给他谥号,可见父子之间的裂痕,不是那么容易修复的。

李昰应葬礼
倒是傀儡孙子纯宗上台后,给了“献懿”的谥号,给他盖棺定论。
更新时间:2025-11-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