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元宇宙与人工智能三十人论坛
近日,西贝餐饮与罗永浩围绕 “预制菜” 展开的交锋,已从单纯的消费纠纷演变为一场席卷整个餐饮行业的信任危机。这场持续发酵的风波,不仅让西贝的 “现做” 人设彻底崩塌,更将其 2026 年冲击千亿市值 IPO 的计划拖入迷雾 —— 当 “预制菜谎言” 被层层戳破,贾国龙口中的 “高质量上市”,似乎正成为遥不可及的幻影。
风波缘起:一句吐槽,撕开 “现做” 假面
9 月 10 日,罗永浩一条 “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价格昂贵且恶心” 的微博,像一颗石子砸进平静的湖面。对习惯了西贝 “现做现卖” 宣传的消费者而言,这句吐槽直指核心 —— 花比家常菜高 3-5 倍的价格,吃的却是 “加热即食” 的半成品,显然难以接受。
但西贝的应对,从一开始就充满了 “对抗性”。创始人贾国龙次日公开驳斥,不仅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还放言 “要起诉罗永浩”;为了 “自证清白”,西贝更是高调宣布 “全国 370 余家门店开放后厨参观”,甚至赶制出 “罗永浩套餐” 试图反将一军。
可这场精心策划的 “自证”,最终却变成了 “自曝”。直播间镜头下,西贝的后厨乱象被逐一揭开:
号称卖出 1100 万份的儿童餐,鸡翅是保质期 9 个月的冷冻品,西兰花更是能存放 24 个月的预制食材;
菜单上标注 “现熬” 的鸡汤,实际是用浓缩料包兑水冲调;
招牌 “现烤烤鱼”,不过是将保质期 18 个月的冷冻鲈鱼解冻后,放进烤箱加热再撒料;
整个后厨看不到明火,只有微波炉、电磁炉不停运转,有厨师甚至直言 “部分食材做熟后能放三餐”。
当 “现做” 的假面被撕开,消费者的失望瞬间爆发,西贝的舆论危机也从 “预制菜争议”,升级为 “品牌信任崩塌”。
矛盾升级:道歉变 “骂战”,贾国龙亲手推高危机
就在罗永浩 13 日宣布 “停战,回归正事”,风波看似要降温时,贾国龙的一封 “道歉信”,却直接将矛盾推向顶点 —— 这封本该释放诚意的信,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挑衅。
信中,贾国龙一边假意表示 “罗永浩打醒了自己,变相帮西贝进步”,一边又暗戳戳骂对方是 “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这种 “既要又要” 的态度,彻底激怒了罗永浩。
14 日晚,罗永浩在 “交个朋友” 直播间怒不可遏:“这个人不是好坏的问题,他肯定是智力有问题!我 5 个人吃 15 个菜,全是预制菜的味道,吐槽两句而已,他就要带 1.8 万名员工跟我这个‘黑嘴’开战;现在自己后厨翻车了,道歉还不忘泼脏水?”
更激烈的反击还在后面。罗永浩不仅宣布 “重启对西贝的监督”,还加码悬赏 “每份 1000 元征集西贝在售预制菜证据”,放话 “要用一切合法手段战斗到底”;15 日凌晨,他更是直接邀约贾国龙 “找大平台直播对话,公平澄清真相”,还不忘提醒 “想想当年我和王自如的辩论,别冲动”。
截至目前,贾国龙始终对直播邀约避而不答。但这场 “道歉变骂战” 的操作,早已让西贝的公关彻底失控 —— 原本可以靠 “诚恳认错” 止损的局面,被贾国龙的 “嘴硬” 彻底搅黄,消费者的不满也从 “预制菜” 转向 “品牌不尊重顾客”。
西贝困境:3 天亏 500 万,IPO 根基被动摇
每一次错误的应对,都在为西贝的危机 “添柴”。自争议爆发以来,西贝的经营数据堪称 “断崖式下滑”:9 月 10 日、11 日,全国门店营业额每天减少 100 万元;到了 12 日,单日损失直接扩大到 200 万 - 300 万元,3 天累计亏掉近 500 万。贾国龙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西贝成立以来最大的外部危机”。
比营业额下滑更致命的,是品牌信任的崩塌。除了 “预制菜谎言”,西贝的后厨还被曝出更多安全隐患:有网友拍到员工用漏勺在下水道(地漏)捞残渣;上海某门店厨师长直播做菜时,未戴口罩还戴着手表、手链操作;杭州一家门店更被查出 “20 个后厨人员仅 4 人有厨师证”—— 这些细节,让消费者对西贝的 “食品安全” 打上了大大的问号。
而这一切,都直接冲击着西贝的 IPO 计划。2023 年,贾国龙曾在新年致辞中明确提出目标:“2023-2025 年持续高质量发展,2026 年完成高质量 IPO、成为市值超千亿的上市公司”。可如今,品牌口碑暴跌、客流锐减、食品安全争议缠身,这样的 “基本面”,显然难以支撑 “千亿市值” 的想象。
对上市公司而言,“信任” 是最核心的资产之一。当消费者不再相信西贝的 “现做” 承诺,当市场对其经营规范产生质疑,西贝想要在 2026 年顺利上市,恐怕要先回答一个问题: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 “预制菜品牌”,凭什么撑起千亿市值?
行业暗流:大佬抱团声援,遮不住 “预制菜潜规则”
西贝的危机中,还有一幕耐人寻味:不少餐饮行业大佬集体站出来为西贝 “发声”。巴奴毛肚火锅创始人杜中兵凌晨转载文章声援,吉祥馄饨创始人张彪直言 “信任西贝”,朱光玉火锅联合创始人李扬更是抱怨 “平台公知在勒紧餐饮人的脖子”。
其中,新辣道创始人李剑的操作最为 “激进”—— 他专门开直播叫板罗永浩,悬赏 20 万元 “征集不用冷冻原料和添加剂的连锁餐馆”,还放话 “看看罗永浩说的‘无冷冻无添加剂才是好餐馆’能不能成立”。
可这番 “声援”,在消费者眼里更像是 “此地无银三百两”。有网友直言:“20 万找不用冻品的餐馆?这不就是变相说‘全行业都在用预制菜,西贝只是被盯上了’吗?” 正如罗永浩所言,这些大佬的品牌大概率也依赖预制菜,他们担心这场风波会让消费者更关注 “预制菜透明化”,最终影响自己的生意,所以才选择 “抱团自保”。
事实上,预制菜本身并非 “原罪”。据《2023 中国预制菜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国内连锁餐饮企业的预制菜使用率早已超过 80%,海底捞、肯德基、麦当劳等品牌,也靠中央厨房和预制菜实现 “全国口味统一”。消费者真正介意的,从来不是 “吃预制菜”,而是 “花高价吃预制菜,却被蒙在鼓里”—— 西贝的错,就错在一边用 “现做” 宣传收割溢价,一边用预制菜降低成本,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漠视。
结语:IPO 梦想要靠 “真诚”,而非 “谎言”
西贝的这场危机,早已超越了 “预制菜争议” 本身,成为餐饮行业的一面镜子:当品牌把 “营销话术” 当作 “经营底气”,把 “消费者质疑” 当作 “恶意攻击”,哪怕有再宏大的 IPO 蓝图,最终也会在 “谎言” 中崩塌。
贾国龙或许至今没明白,消费者不是 “敌人”,而是品牌的 “根基”;餐饮行业的口碑,不是靠 “硬刚大 V”“行业抱团” 赢来的,而是靠每一份透明的食材、每一次诚恳的回应积累的。如今,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 —— 这意味着,靠 “模糊定义” 打擦边球的时代,正在走向终结。
对西贝而言,若想挽救岌岌可危的 IPO 计划,当务之急不是 “堵住罗永浩的嘴”,而是先堵住 “谎言的漏洞”:真正落实 “2025 年 10 月前门店现做” 的承诺,公开食材来源与加工流程,正视消费者的质疑。否则,千亿市值的梦想,只会永远停留在 “口号” 里,最终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
更新时间:2025-09-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