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还在和中方谈判,肯定不能取消关税,这是筹码。”
特朗普团队这次是真的急了,中美谈判结束还有近80天的时间,结果自己“后院”先着火了——12个州联合上诉,要求特朗普取消关税。
国外的施压特朗普可以“装傻”,但是自己人的逼宫他们却不得不面对,眼看没办法狡辩特朗普团队也说了实话,大致意思就是中美双方还在谈呢,千万不能在这个时候“露怯”。
而与此同时,王毅外长在北京也是接待了另一位远道而来的美国客人....
在经历了漫长的中美关系低谷后,特朗普突然表现出浓厚的“和解兴趣”,一边释放出想要访华的信号,一边却又在芯片、关税等核心问题上对中国加紧施压。
这种“打一巴掌给颗糖”看似想修复关系实则持续施压的操作,已然成为特朗普外交策略的固定模式。只不过,这种欲擒故纵的戏码在当前的中国面前显得十分“小儿科”。
这几天,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下达新的限制命令,不仅扩大了对高端设备的出口禁令,还以国家安全为由加大对中资企业的打压力度。
其政府部门还不断炒作“中国技术威胁”话题,试图在盟友间制造对华戒心。可以说,特朗普嘴上喊着合作,手上却忙着设置障碍。
他高举“国家安全”大旗,把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包装成美国利益的象征,却忽视了这种双面手法迟早会在外交和法律层面引发反噬。
而在北京,外交部长王毅近日接待的却不是特朗普,而是韩国前外长康京和。在中美关系需要修补的关键时刻,北京对特朗普访华意向的回应几乎是冷处理。
王毅会见康京和,虽然是正常外交活动,却不失为一种微妙信号。在中国高层的时间表中,特朗普似乎并不在优先考虑之列。
王毅没有公开回应特朗普的“访华梦”,这既是对特朗普反复无常外交风格的回避,也是对其频繁破坏互信行为的克制反应。
而与此同时,特朗普在国内也不太平。
12个州联合对他发起了法律诉讼,指控其以“国家紧急状态”为借口滥用总统权力,对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加征关税。
起诉方认为,这些关税并不是为了应对真正的国家危机,而是特朗普借所谓“紧急状态”名义行政治目的之实。
更荒诞的是,这起诉讼的起因之一,竟然是特朗普以“打击芬太尼危机”为由,对中国商品加税。
在毒品问题与贸易工具之间强行拉起逻辑链条,不仅让法律界人士摇头不已,也让不少观察家认为这已不再是政治操作,而更像是一种对权力边界的无视。
面对这起关税诉讼,特朗普政府连忙展开辩护。司法部代表在庭审中声称,这些关税“目的在于制造压力,推动谈判”,是总统为保护国家利益采取的正当手段。
换句话说,这是一场“为了更好谈判所做的牺牲”。只不过这种“制造压力”的说法,在法官与州检察官面前并没有太多说服力。
12个州的代表律师指出,IEEPA(《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的立法原意是在国家面临真正异常、特殊的威胁时赋予总统一定的权力,而非被当作临时解决外交争端的万能钥匙。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政府在庭上甚至宣称总统依该法采取的紧急措施属于“政治问题”,不应由法院审查。
这种自我豁免式的辩护逻辑,似乎在诉求一个“总统不可触碰”的政治特权。但法官对此显然没有买账。庭审中,法官一再追问,若总统的行为完全脱离法律授权边界,是否法院也应视若无睹?
特朗普政府的代表却无法正面回应,只是一味强调政策的“谈判价值”。
只不过12个州的观点更为清晰——特朗普以政治考量凌驾法律之上,完全忽视了IEEPA对总统行为设定的严格门槛。
12个州的联合声明强调,国家经济政策不能脱离宪法约束,更不能成为某位总统为政治利益服务的工具。
他们还援引数据指出,美国持续数十年的贸易逆差并非“突发危机”,不能被用作制造“国家紧急状态”的理由。
随着庭审推进,特朗普可能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司法上的烦恼。不仅是这起涉及12州联合起诉的案件,还有多个团体和企业也对其关税政策提起了独立诉讼。
目前已有至少8起相关案件陆续进入司法程序,形成了一股针对特朗普贸易政策的“法律寒流”。这些案件不仅挑战其权力合法性,也可能动摇其对外政策的根基。
而这所有的一切,恰好出现在特朗普高调释放“愿意访华”的同一时刻。表面上,他似乎准备放下分歧谋求缓和,实则背后法律风暴正越演越烈。
他原本希望通过“制造压力”来赢得谈判主动,却在国内引来了法律追责;他一方面向北京传递“愿来”的信号,另一方面却在政策和言辞上依旧刀光剑影。
这样一位试图在政治舞台两头点火的人,如今终于尝到了四面楚歌的滋味。
更新时间:2025-05-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