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风波:“中国版麦当劳”的野心,困在标准化与人心之间

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之争,不仅引爆了消费者对餐饮加工方式的关注,更撕开了中国餐饮人“做全球连锁”的野心与现实陷阱——从街边千平大店到中央厨房流水线,西贝们追逐的“麦当劳梦”,为何始终差了关键一步?

西贝的扩张之路,是中国连锁餐饮的缩影。1999年贾国龙在北京转型西北菜,靠上千平的“酒楼模式”起家,菜单达两百道,依赖厨师现做,虽能支撑宴请需求,却因投资高、复制难,2009年二十多家店年营收仅5亿元。2010年后,购物中心崛起倒逼门店“瘦身”:面积缩至300-600㎡,菜品砍至50道,而中央厨房成了标准化的核心——蛋花汤通过流程优化,出餐时间从60秒压至21秒,2018年西贝年营收飙升至56亿元,一年新开百店。

中央厨房的魔力,在于降本增效。它通过集中采购降低4%原料成本,简化后厨减少35%人力成本,缩减60%后厨面积,据测算能提升10%-12%利润率。西贝甚至投20亿建超级中央厨房,而绿茶、太二等品牌则通过第三方代工,实现“门店无厨师,三天培训上岗”。可这种工业化,却在预制菜争议中触礁——消费者期待“现点现做”的烟火气,企业却要为规模化牺牲部分体验,这成了难解的矛盾。

更难的是“中国版麦当劳”的突围。麦当劳、萨莉亚能全球扩张,靠的是“供应链垂直整合+无刀化厨房+数字化管控”的系统化能力,萨莉亚从育种端控成本,原料成本仅35%,而中餐品类繁杂、地域差异大,连海底捞都因客单价高难下沉,老乡鸡等快餐也陷“南北口味壁垒”。西贝尝试快餐8年投10亿仍失败,恰是中式餐饮规模化的缩影:要标准化,就难兼顾口味多元;要低价,就难平衡品质与成本。

如今,预制菜争议背后,是消费者期待与行业现实的拉扯。西贝们的野心没错,可“中国版麦当劳”的路,不仅要攻克标准化技术,更要找准工业化与消费体验的平衡点。

你能接受连锁餐厅用预制菜吗?你觉得中式餐饮能做出像麦当劳一样的全球品牌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30

标签:美食   麦当劳   人心   中国   野心   风波   标准   厨房   成本   餐饮   中央   消费者   缩影   全球   厨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