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也许会困惑:如果无条件地爱孩子,把孩子惯坏了怎么办?
这就需要警惕,别掉进无条件积极关注的误区!
无条件的爱≠ 无界限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指孩子不需要通过"优秀"或"听话"来换取父母的爱。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父母不会因此贬低他,而是会说:"这次没考好没关系,我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但这不意味着父母要纵容孩子的所有行为。
比如当孩子拒绝就医时,重要的是先理解这个选择对他们的意义。可以说:"我明白你现在选择这样做一定有自己的理由,能和我聊聊你是怎么考虑的吗?"这样的开场白既不否定孩子的判断,又打开了对话的空间。
爱是无条件的,但行为是有界限的。
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可以温和地分享更全面的信息:"关于这个问题,医生/心理咨询师是这样看的..."或者"其他经历过类似情况的年轻人发现..."
这种方式不是否定孩子的选择,而是帮助他们获得更完整的决策依据。要特别注意避免说"你这样想不对",而是说"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
对于自我认知受限的情况,比如孩子说"我永远好不起来了",不要直接反驳,而是引导他们看到变化:"我注意到上周你有两天情绪比较平稳,你觉得那两天有什么不同吗?"这样帮助孩子建立更客观的自我观察能力。
接纳 ≠ 放任自流
有时候,父母只是为了避免冲突,而不管孩子,这是“放任自流”,并不是真正的“接纳”。
我用比较极端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接纳。
请问,孩子要自杀,你要接纳吗?
孩子要自残,你要接纳吗?
以上两个场景足以说明,接纳并不是接受孩子的行为和选择,恰恰相反,我们可以不接受孩子的这些选择。
接纳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而非不合理行为。
例如,面对孩子的自杀念头,首先要接纳其情绪:"你现在一定非常痛苦,才会想到离开这个世界。"这能让孩子感到被理解。
但必须坚定地设立界限:"但我不允许你伤害自己,因为我很在乎你,爸爸妈妈不希望你死。""我理解你现在很痛苦,但伤害自己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一起找其他方式来缓解。"
接纳在此刻意味着:
"你的痛苦是真实的,我承认它的存在"
"我会陪伴你度过这段艰难时光"
"我们一起学习更安全的应对方式"
所以,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等于接纳所有行为。
一个孩子曾经说:"当父母不再急着改变我时,我才开始想要改变自己。"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对理解情绪障碍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尤为重要。这些孩子可能因为抑郁、焦虑而休学在家,整日与手机为伴,回避社交活动,这些表现往往让家长感到困惑和无助。
当看到孩子长时间躺在床上玩手机时,我们需要明白,这可能是他们在情绪风暴中能找到的唯一避风港。与其说"别玩了",不如试着说:"看你一直拿着手机,是不是这样能让你感觉好受些?"这样的表达不带有评判,只是单纯地确认孩子的感受。
对于休学的孩子,"什么时候复学"这个问题本身就可能带来压力。更接纳的说法是:"我知道现在去学校对你来说很困难,在家休息是你现在需要的。"这种完全的接纳,就像为孩子的情绪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容器。
当孩子回避社交时,我们要理解这对他们而言就像面对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以说:"现在不想见人完全没问题,等你觉得准备好了再说。"这种允许,往往比任何劝导都更能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这种纯粹的接纳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最深层次的理解。
当孩子感受到"我这样也是被允许的",反而可能慢慢萌生改变的意愿。
——————————
秋季学期正式开学,为帮助家长和青少年应对复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渡过设立系列课程、活动、测评等,点击了解详情。
更新时间:2025-09-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