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出类拔萃。
但现实情况,就是孩子越来越懒散,甚至讨厌学习。等孩子长大了,还什么都依赖父母,啃老的节奏来了。
这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
很多家庭里,孩子要干嘛,都是被父母推着走的,父母疲惫不堪,孩子无动于衷。
聪明的父母,都在用“饿鼠效应,喂牛效应”,激发孩子自身的动力,从而一步一步引导其独立。
01
饿鼠效应:逼着孩子自己想办法。
很多孩子,正在被父母喂养成“饱鼠”。
父母不断努力,就惯出了孩子的各种坏习惯。
儿子一出生,父母就担心房价上涨的问题,就买了婚房。还想尽办法留一笔钱,给儿子做彩礼。
女儿一出生,如获至宝,如养千金。女儿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求必应,美其名曰“富养女”。
有一次和朋友聚会,还没有吃几口,朋友就打包了——让闪送员,送到家,给孩子吃。
大家觉得奇怪,这朋友家,不是有公公婆婆在吗?也不会少了一顿饭。
朋友解释:“儿子吃不惯爷爷奶奶做的饭菜,还是我给他准备点吧。”
是的,朋友的儿子很挑食,朋友就想办法,满足儿子的挑食行为。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看到孩子一哭闹,就马上把手机递过去。
朋友抱怨,孩子没有手机,就闹腾,这可怎么办啊。抱怨一番之后,却没有任何改变。
在丰衣足食的当今社会,父母怕孩子饿了,冷了,受委屈了,就使劲去满足。孩子就长期做家里的小皇帝。
作家高世祥说过:“父母的过度保护,会养成孩子的依赖心理和退缩行为,退缩是自卑不坚强的表现。”
如果为了孩子好,那就给孩子适度的“饥饿感”。相信他自己会去觅食的。
科学家克莱尔·麦凯,做过一项实验:把一群幼鼠分成两组,一组有丰富的食物,一组食物不够,只有60%。
结果很意外,就是食物不够的幼鼠,活得很好,也学会很多生存的方法。食物丰富的幼鼠,身体圆滚滚,似乎活不久,也没有求生方法。
这就是“饿鼠效应”。
人就是这样,在缺衣少食的时候,会计划着用食物,把东西用在关键处。也想办法去获取新的东西,填补“不足之处”。
这也见证了古人的育儿方式:儿孙自有儿孙福,莫给儿孙做牛马。
具体来说,父母可以这样给孩子教育。
第一,告诉孩子如何去获取想要的东西。比方说,要买一双跑鞋,就可以通过卖水生意的收入实现。
第二,不要有求必应,在非必要物品上,设定附加条件。比方说,孩子要看电影,就要先完成家务活。
第三,大方地和孩子说家里有点穷,没有准备婚房彩礼等。给孩子一点生活的危机感。
当然,根据每天家庭的具体情况,还可以想到很多的教育方式。整体就是“孩子有点饿,需要另外想办法”。
02
喂牛效应:引导孩子一步一步走向高处。
为什么同龄的孩子群里,你的孩子资质平庸,一点起色都没有?而别人的孩子,读书厉害,非常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孩子会分层次,这是肯定的。但是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到高层次去吗?
读书也要拿头几名;考大学要去985、211;工作要年收入几十万,体制内等。
如何才能让孩子到高层呢?荀子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一步一步往上走,若干年之后,就效果非常明显了。
往上走,符合“喂牛定律”。
老农为了让牛吃饱,也吃得津津有味,就把草料放在稍微高一点的地方。牛一抬头,就可以够得出草料。
因为牛要努力,才能够吃到草料,牛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草料也就具有了吸引力。
设定草的高度,有一个原则:“跳一跳,够得着。”
育儿的过程,就像喂牛一样,给孩子设定一个目标,富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成功的概率有80%,甚至90%。
稍微挑战一下,孩子就抵达目标了,父母进行奖励,然后设定下一个目标,同样是孩子大概能够完成的目标。
通过目标吸引,目标奖励,孩子就长期保持积极性,不知不觉就走了很多步。
说一个具体的例子:我的小舅舅,在县城,带着两个孙女读书。
大孙女在小学三年级,成绩很糟糕。小舅舅说:“你能够考全班第三十名,就买电话手表。”
三年级的课程不难,小舅舅和孙女一起学习。期末,孙女就得到了手表。
第二个学习,小舅舅设定单科进步的目标,数学八十分,就可以奖励一次学游泳。
现在,大孙女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
教育孩子需要有精准的目标,目标也是层层推进的。
04
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慵懒散,不是父母无能,恰好是父母能力太能干了,把本应该是孩子的事情,都干完了。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千万不要变成养尊处优的地方。
给孩子一点饥饿,可以激发主动谋生的欲望。
给孩子一个目标,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抵达的快乐。
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天才的潜质,需要父母去激发出来。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更新时间:2025-07-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