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你薅到平台的羊毛了吗?

刚刚过去的周六,一场战争正在打响。
实际上,早在此前一天,《金融时报》记者在很多微信群里看到了这样的通知:“紧急通知:2025年7月11日吃了午饭的人,晚饭禁止进食。为周六(7月12日)外卖大战,做准备。收到回复,谢谢。”
这样的通知当然是段子,但这种“战争”是用真金白银打出来的。7月12日,美团、淘宝闪购等平台再次分别发放外卖大额券。其中,美团于7月12日开启“0元购”,输入口令即可领取0元外卖。淘宝闪购官方12日一早也宣布“周六吃点好的,‘超级星期六’188元大券包,五顿我全包”。
一时间,在朋友圈和各个里,记者看到了大家晒出了“五杯奶茶”“十杯咖啡”,还有“一天5顿饭”的订单,在低价甚至0元的诱惑下,“点外卖”这件本已稀松平常的事情又多了几分刺激感。追赶式补贴与低价策略短期内仿若一针兴奋剂,让流量如潮水般涌来。
应当说,周六的外卖补贴大战本质上是市场竞争的生动缩影。平台通过补贴抢占流量入口,商家借助优惠吸引客源,消费者则在比价中获得实惠,这种多方博弈形成的动态平衡,正是市场经济活力的体现。补贴带来的短期流量爆发,既能帮助新平台快速打开市场,也能倒逼老平台优化服务,更能让消费者在充分竞争中享受红利。从这个角度看,补贴作为市场竞争的“催化剂”,在激活消费潜力、推动行业创新方面不无积极作用。
然而,当我们拨开这看似热闹的表象,亦有重重隐忧。首当其冲的便是对行业的直接冲击。以当前我国外卖行业为例,平台身处增量不足、同质化内卷激烈的困境,“低价”策略下虽在短期内刺激销量攀升,却很容易让商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沼。订单量快速提升的背后,却是被极致压缩的利润空间,辛苦一场,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

进一步探究,资本补贴催生的超低价,实则是虚假繁荣的幻影。回首往昔,打车软件大战阶段的“补贴竞赛”还历历在目,彼时“你打折,我就承诺更低价”的场景重现,那些被巨额补贴吸引而来的消费者,大多是逐利的“羊毛党”,他们奔着低价而来,薅完便潇洒离去,并无用户黏性可言。这种依靠资本“烧钱”堆砌的短期流量并没有建立足够的护城河。商家在夹缝中艰难求生,被迫卷入无休无止的“卷生卷死”漩涡,平台的低价竞争恶果,终究还是由商家买单。
从长远看,消费者自身也是受害者。随着商家深陷低价竞争而无暇他顾,最终的服务和产品也往往打了折扣。在低价混战中,商家为削减成本,在食材选用上可能降低标准,原本新鲜的果蔬变为冷藏许久的存货;配送服务同样深受影响,为追求速度,外卖骑手被迫违规行驶,餐品洒漏、延迟送达成为常态。消费者看似获得了低价,却可能面临“分量缩水”“品质下降”“投诉无门”等问题。这种“为了竞争而竞争”的内卷模式,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长远利益,更让整个行业陷入“低质低价”的恶性循环,失去了创新升级的动力。
解铃还须系铃人,发展中的沉疴痼疾,终究要靠持续发展来治愈。随着今年新巨头加入外卖行业,鲶鱼的到来重新搅动了市场竞争格局。但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价格战,终究不过是抢占市场的残酷游戏。正如多位市场人士所感慨的,向下“卷”价格,没有赢家;向上“卷”创新,才有未来。
真正的市场竞争从来不仅是“价格的比拼”,而是“价值的较量”。补贴可以作为打开市场的“敲门砖”,但绝不能成为长期依赖的“生存术”。平台需要“流量争夺”转向“价值创造”,通过技术创新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运营成本,建起扎实的本地供给网络护城河,凭借稳定的服务、成熟的体系留下用户;商家应当摆脱“低价依赖”,在菜品研发、品质把控上下功夫,用特色服务建立品牌忠诚度;监管部门则需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防止“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为行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消费者满意、商家盈利、行业进步”的多赢格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15

标签:科技   羊毛   周末   平台   低价   外卖   商家   市场竞争   消费者   行业   流量   竞争   护城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