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刚签完协议,美国又玩变脸?稀土出口才刚松动,他们立刻加码谈判条件。
中方怎么看?是不是早就备好招了?
这年头,稀土不是资源问题,是谁能先把对方逼进角落的问题。
2025年4月,中国正式将镝、铽等关键稀土物项列入出口许可证管制目录。
消息一出,市场立刻炸锅。美国企业刚接了新能源订单,突然接连收通知:交货延期、供货中断、合同重新签。
中国有全球90%以上的稀土加工能力,磁体环节几乎无可替代。
中美贸易谈判桌,稀土成了那张压底的王牌,亮不亮,全凭心情。
紧接着6月,一连串动作:先是中美代表在日内瓦碰头,又跑去伦敦会场“顺便”谈几句。
美国愿意退一点关税,中国说可以依法审批出口,这个“依法”,门槛高不高没人说清,可话丢出来,整个稀土圈就嗅出味来了。
中方没有承诺“全面放开”,只是说“合规就放”。
这跟主动输出不一样,这叫把节奏控制在自己手里,你要,我就批,看你什么态度。
美国也明白这一点,公开场合不多吭声,财政部、贸易代表办公室,内部已经在提“关键矿物合作机制”。
这也不是第一次搞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都被他们拉过。
结局呢?没人能真正接住中国的这盘活儿。
中方的动作节奏,完全不拖泥带水,前面刚紧一把,后脚立刻松一点。
这种反差本身,就够对手琢磨好久,你永远不知道中方下次是加码,还是留口子。
我认为,稀土问题从来不是“出口多与少”,而是“什么时候出、给谁出、出到哪种程度”,把主动权捏在手里,再去对话,才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
讲出口之前,得先说一个细节:中国的稀土磁体产品,有一大批在5月和6月之间没放行。
当时说的是“等待审批”,可行业心里都明白,审批节奏不是技术,是信号。
6月这口气一松,爆发就来了。
稀土磁体出口美国,单月冲上353吨,对比前一个月,涨了整整660%。
有人问,这是恢复正常了吗?我要说,不是恢复,是回补,是“放闸洪水”。
因为4月那波暂停,让全球稀土磁体供应链陷入混乱。
美国几个新能源厂的采购经理都头疼,不知道原材料到底几时能来,等到中方说“符合条件就批”,一大堆订单瞬间全放出来,才撑起了这个月度爆发。
那美国呢?表面看着松口气,实际心里还悬着。
这个出口激增背后,意味着中方还握着节奏,不是你说快点放,他就快点批。
美国没拿到“出口配额锁定”,也没谈出“长期稳定供货”条款,这波出口只是短期调节,远谈不上战略托底。
中方在做的,是看哪些客户急、哪些品类急、哪些产线急——这些中国看得清清楚楚。
不是什么都批,而是挑着批,卡着批,有分寸地批。
这背后还有一个没公开的现实:大量出口还是集中在民用终端领域。
军用关键磁体用途那块,审批门槛依然极高,你说这是不是中方早就设好的分层防线?
我觉得,中国是“解渴顺便观察”,你美国想稳,你得先别再搞小动作,节奏控制权在中方手里,就看你要不要继续合作。
所以这个660%,是中方释放一个明确信号:你退一步,我可以松一指;你再往前踩,我就再锁起来。
这种节奏感,一般国家真学不来。
表面上看,中美似乎刚刚通过一轮“稀土换缓和”的博弈,进入了一个平衡期。
可接下来美方就又来了新动作。
6月末,美国财政部长在一个闭门简报中提出,下轮中美经贸对话,要“纳入中国与俄罗斯、伊朗之间的能源采购问题”。
美国想拿中国买谁的石油当成“议价内容”,挂钩稀土合作。
这动作,绝对不是临时起意,回头看今年以来,美国多次针对中俄能源合作释放警告,甚至在G7场合点名要求各国“减少对俄罗斯能源依赖”。
轮到中国,美国这回想打稀土牌,拉上石油议题一起压。
逻辑清晰得很,你中国不是拿稀土卡我?那我就把你从俄罗斯、伊朗进口原油的事,挂到协议里。
消息放出后,多个中东和东亚的能源观察机构都在评估:美国这招,是不是要把“中国买石油”也列成禁区?
如果真这样,那这协议框架根本没稳定几天,立马就要变脸。
美方嘴上说合作,实则在加码条件,试图突破中方底线。
试图将这项附加条件以“协议细则补充条款”的方式推入会谈,外界看不出端倪,桌下刀子已经架上了。
这动作一出,中方当然不能不回应。
外交部没有含糊,直接表态:
其一,中国能源采购完全基于市场自主选择,外方无权干预。
其二,中国对非法单边制裁、长臂管辖坚决反对,根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能源交易干涉。
说白了,这不是商量,是“别越线”。
美方越往前逼,中方越警觉,稀土刚释放一点,立刻被要求让渡石油采购权,这换谁都不能答应。
你说这是正常博弈,还是另有企图?
我看这已经很明显了,这是一次不掩饰目的的试探。
中国当然不是第一次见这种手法。
自从芯片断供到矿产干预,再到这次企图干涉能源订单,美国这套路已经太熟了,每次你刚答应一点,它立马就想撬动更多。
这种“掏空协议、续写条款”的做法,中方不会惯着,稀土是战术回旋,不代表中国软了,更不代表可以在别的领域乱开价。
说到底,谁真正违反了协议精神?谁在自己推翻框架?谁才是想毁约的一方?
中方一句话没明说,可动作已经告诉了答案。
面对美方抛出石油采购条件这颗“暗雷”,
中国用实际动作做了两件事,让美方自己明白这事走不通。
第一,稳住稀土出口节奏,没再继续放量。
6月激增660%之后,7月截至中旬的出口节奏已经明显收缩,一些企业再次反映审批速度“略慢”。你想快?你先收回那张“石油清单”。
第二,加紧落实中俄能源订单,伊朗也有动作。
中俄在远东和新疆原油项目接连签约,6月的原油运输量再创新高。
伊朗那边也传出中方在落实原先25年协议中的新管道投资。
什么意思?就是你不让我买,我偏偏买得更多,而且买得更公开。
美国企图用协议施压,想掏出“战略绑定”的结果,中方则用“交易自主”回敬,你不是要管我买谁的油?那我就买给你看。
我认为,这场较量远没有结束,但方向已经明朗: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将稀土出口与能源采购绑定的谈判逻辑。
稀土是出口问题,能源是进口自主,混为一谈就是干涉。
现在回看整个过程,从中止稀土、再释放一波,再到美国试图“换条件”,中方始终没出过一张牌叫“妥协”。
如果美国执意要在稀土协议里塞下“石油清单”,结果很可能是:
一来中方稀土重新收紧;
二来美方陷入自己撕协议的被动形象;
三一个就是全球供应链再次摇晃,制造国率先受伤。
这不是中国的剧本,而是美国单方面“推演错了”。
我最后强调一点:中国现在的战略自信,是基于产业链的稳定、谈判节奏的掌握,以及主权意识的提升。
如果说以前是被动回应,那现在则是主动布局,主权不可换,稀土不可威胁,能源不可干预。
谁想把中国装进规则笼子,就得准备先被反扣一手。
更新时间:2025-07-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