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校今秋“上新”人工智能通识课,课程内容设四大模块

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电视语音助手……在即将到来的新学期,学生们使用各种人工智能设备的体验或将成为学校开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的一个切入点。近日,《北京市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地方课程纲要(试行)(2025年版)》正式发布,明确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生全面普及。

同时,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要以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提供人人必学、人人可学、人人愿学的基础性内容。在课程开设上,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人工智能课程要培养学生哪些素养?据悉,该课程将系统培育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与思维能力、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帮助学生从“基本了解人工智能”到“合理使用人工智能”再到“创新应用人工智能”,在人工智能项目实践中锻炼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与此同时,不同学段的侧重点不同。小学阶段重在通过体验式课程,初步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特点,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对学习和生活的深远影响。初中阶段以认知类课程为主,完善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系统认知,培养进阶的实践能力与伦理意识。高中阶段以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为主,全面培养人工智能素养与技术运用和创新能力。

针对课程内容,纲要提出,课程关注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强调应用与创新并重,包括“人工智能基本概念、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人工智能实现方法、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四大模块。

在课程评价上,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要采用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模式。通过知识测试、项目汇报、作品展示、主题辩论等多种形式,深度考查学生的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与此同时,还要引入人工智能测评工具,充分利用电子学习档案、智能学习分析工具等技术手段,实时记录学生学习轨迹、阶段性成果和能力发展变化,形成可视化的动态发展记录,为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1

标签:科技   今秋   中小学校   人工智能   北京   课程内容   模块   课程   学生   评价   素养   技术   能力   伦理   阶段   宝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