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最近,荷兰政府以所谓“经济安全”为由,对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旗下的安世半导体实施“接管”,这一事件可谓是在全球科技界引发争议。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安世中国位于东莞的半导体工厂宣布禁止安世半导体及其分包商出口特定的部件和子组件,接着中国加强对稀土的出口管制,在看到中方态度强硬,荷兰安世直接表示不再买中国工厂的芯片。
欧洲各大汽车厂商随之发出哀声一片产业链随之震动。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警示,目前安世芯片的库存“预计普遍仅能维持数周”。尽管企业已在寻求从其他供应商采购同类芯片及零部件,但为特定组件确定新供应商并恢复生产“需耗时数月”。德国汽车巨头大众集团因为得不到安世中国供应的半导体零部件,其旗下的经典车型高尔夫车面临停产。
甚至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会员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三菱、日产、斯巴鲁等知名日系汽车制造商。)也发警告:已收到荷兰芯片厂商无法保证芯片交付的相关通知。

在全球产供链深度交织的背景下,荷兰这样依赖全球化的小国家,本应是全球化的捍卫者,可如今却主动追随美国,推行逆全球化举措。要知道,一个政府以国内法律来接管全球化公司,这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就算是中美之间贸易博弈如此激烈,美国对中国企业也没有直接接管,而是通过谈判对话的方式处理。
中国也从未因与美国的贸易争议,就接管美国在华企业。
可荷兰却在没有大的中荷利害冲突的情况下,跳出来接管安世半导体,对于对于荷兰“强抢”安世半导体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如某个外国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掠夺和偷窃的恶习在他们的血液里根深蒂固……”

还有人嘲讽荷兰闯大祸,“现在就想问问那个批准通过此事的法官,你怎么睡得着的啊?!”
“安世半导体之于德国汽车产业,就如同‘北溪’天然气管道之于化工及制造业。”另一人则犀利补充道,“但这两者都遭到了美国直接下令抹杀”。

有网友直指此事背后的始作俑者——美国,“正一步步将欧洲推向经济自毁的境地,好让自身从中渔利。”

欧盟也对华翻脸,加入战局
荷兰强抢安世半导体的背后,也是因为有欧盟撑腰。就在制裁的前一天,中欧双方高层进行了通话,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与欧盟经贸官员,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通话,双方讨论了稀土管制措施、电动汽车出口问题,以及安世半导体事件。
但没有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欧盟又对中国实施了制裁,欧盟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宣布,欧盟各成员国已批准对俄罗斯实施第19轮制裁,里面不止有俄罗斯的石油公司,还有4家中国石油企业。

同时,欧盟内部正讨论对华贸易选项清单,并研究用“反胁迫”或“贸易核选项”等手段作为对中方措施的回应。德国媒体也对华发出严重警告:欧洲人的忍耐已经到了极点,如果中国再不放松稀土出口管制,那就是在逼欧盟对华实施制裁。而法国、德国等国对“反胁迫”工具持支持态度,倾向于在规则框架外保留制裁选项。

不得不说,欧盟内部的反华势力,远比务实派要强大,在这些反华势力的拱火之下,稀土、半导体、关键零部件等正在被上升为“战略物资”,欧盟内部存在对所谓“中国冲击”的长久忧虑被不断放大,这导致部分成员国希望用贸易工具保护本国产业。

不过,欧盟的对华强硬姿态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政治表演。因为欧盟各成员国在如何应对对华贸易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
匈牙利、希腊等国一直主张对华合作,而德国、法国等虽态度强硬,内心却也深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风险。欧洲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套路,本质上是一种边缘政策博弈,即通过提高嗓门来弥补实力的不足,通过制造舆论压力来争取谈判筹码。
一颗芯片引发的停产危机,或将成为欧洲对华认知重启的契机
他们还在期待,甚至是幻想,幻想中国人会在“维护中欧关系大局”的考量下,最后再次对他们作出妥协。欧洲人很自信:“我觉得中国不会因为安世的事情和我们闹大的,因为中国人丢不起这个脸。”

但是他们依然没有领会到,中国不仅重视面子,更坚守底线与原则。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在应约通话中,就荷兰政府强行收购中资半导体企业股权事件,首次使用"不豁免不谈判"的强硬表述。
这六个字背后,明确否定对荷方制裁措施的豁免可能,隐含了荷兰必须无条件纠正错误的整改前提,也切断了任何通过谈判转移矛盾的幻想。这种表述方式在近年中欧高层对话中极为罕见。
布鲁塞尔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马克·莱昂纳德分析指出,“中方显然在警告:任何试图将商业问题政治化的行为,都将面临系统性反制。”
从目前欧洲汽车产业波及的范围来看,荷兰正在还将承受更大的的代价,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数据显示,自中荷关系紧张以来,飞利浦、ASML等跨国企业市值累计蒸发超120亿欧元。
更严峻的是,中国已将荷兰列入"不诚信贸易伙伴"观察名单,这意味着未来中欧投资协定的适用范围可能排除荷兰。正如王文涛部长提醒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荷兰政府必须回到尊重契约精神以及尊重市场化、法治化的立场上来。因为如果不坚持这样的首要前提条件,中国在荷兰的投资就有可能撤出,因为荷兰政府有可能对中国其它海外企业下手,所以中国会感觉到非常不安。在这种情况之下,自然而然会约束企业不要在荷兰投资。

这场由一颗小小芯片引发的停产危机,应当成为欧洲对华认知的一次重启契机,这场半导体领域的博弈,实则是新旧世界秩序碰撞的缩影,当欧洲试图提高嗓门制造舆论压力来制造筹码时,中方通过精准的反制措施和建设性的对话渠道,正在重塑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
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中方的原则性历来是极强的。一旦底线被触及,我们的反应必然会转化为坚决的底线捍卫。
希望荷兰能够认清形势,尽快纠正错误,回到正常的经贸合作轨道上来,任何对华单边施压制裁的行为,都不会有效果,只会迎来中国坚决的反击。荷兰与欧洲如果仍然以旧的认知与手段去对待今天的中国,那么战略误判的结局将不可避免。误判的代价,将会是每个欧洲人来共同承担。
更新时间:2025-10-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