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头,不难发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包包上挂着形态各异的小物件——或是软萌的毛绒玩偶,或是精致的文创徽章,或是潮玩IP手办。这些被称作“包挂”的配饰,正让年轻人的“包袱”变得越来越“重”。但这份“重”,并非物理重量的负担,而是情感、个性与社交需求的叠加,让小小的包挂成为年轻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
包挂,即挂在包包上的装饰品,种类丰富多样,涵盖潮玩IP形象、动漫角色周边、博物馆文创产品、手工制作饰品等 ,价格从十几元的平价款到上百元甚至上千元的IP联名限量版都有。材质也十分多元,有柔软的毛绒、轻巧的塑料、复古的金属,还有质感独特的木质等。随着年轻人对包挂的喜爱加深,包包上的“负担”也悄悄升级:有人挂着3个不同风格的包挂,从通勤到约会随时调整;有人集齐某系列全套包挂,换包时会特意搭配对应款式,让“包袱”始终保持“完整感”。
包挂流行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时尚界。一些奢侈品牌早就在推出具有设计感的包挂产品,用独特的绳结、精致的皮革吊饰等为包包增添独特风格。不过,真正让包挂在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中风靡起来的,是潮玩文化与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像泡泡玛特推出的Labubu系列包挂,凭借独特的设计和盲盒玩法,一经推出便迅速火爆,引发年轻人的抢购热潮;各地博物馆将文物元素转化为小巧精致的文创包挂,让历史文化以更鲜活有趣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也备受青睐。正是这些多元选择,让年轻人有了给“包袱”“增重”的动力——毕竟面对喜欢的IP或设计,谁能忍住只选一个?
社交媒体中分享包挂的帖子
社交平台上“包挂”相关话题的浏览量数以亿计,“包挂搭配”“小众包挂推荐”等内容层出不穷,网友们分享自己的收藏和搭配心得,形成了活跃的兴趣社群。一些年轻人把包挂称作“包搭子”,形象地将包挂视为包包的好搭档,凸显了二者之间亲密的搭配关系;还有“行走的表情包”,像湖北的“蒜鸟”包挂,因结合武汉方言“算了”的发音,造型呆萌,挂在包上随动作晃动时,让包包自带趣味属性。
包挂的流行,背后藏着多重心理与社交需求。
一方面,年轻人渴望展现自我个性,而包挂作为包包的“点睛之笔”,能以小见大展示个人兴趣、审美和态度。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生活中,包挂也是一种情感寄托,能够带来心理慰藉,缓解压力。分享包挂也成为一种社交行为,基于包挂形成的兴趣圈子,让年轻人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挂价格相对亲民,却能带来情绪满足和精神愉悦,契合年轻人“小确幸”的消费心理,以较低成本实现“悦己”需求 。
当然,包挂市场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热门IP包挂被“黄牛”炒作,价格虚高,扰乱市场秩序;市场上包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低价产品存在安全隐患;部分包挂设计抄袭现象严重,缺乏原创性,不利于行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年轻人的“包袱”越来越重,本质上是对生活的“增重”——每一个包挂,都是他们对兴趣、个性、热爱的珍视。今天,你带包挂了吗?
作者 _ 王欣雨
审核 _ 王恺强
监制 _ 陈晓燕
本期编辑 _ 王佳雯 李艳鹤
欢迎分享,留言交流。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