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2025年4月29日,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因东风着陆场突发的6-7级大风推迟返航 ,30日的中午,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激起了漫天黄沙。
当镜头扫过现场,上百辆搜救车卷起尘土、数十架直升机盘旋轰鸣、上千名搜救队员严阵以待。
不少网友感到疑惑:北斗卫星定位精度都到厘米级了,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大的阵仗?
这场看似没用的配合,实际上是用最谨慎的态度来守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明白返回舱回家路上的一个鬼门关,那就是黑障区。
当返回舱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冲进大气层,表面温度飙升到2000℃,周围形成等离子体云,就像给飞船裹上了一层隐身衣。
这时候北斗的信号就会完全中断,地面的测控系统瞬间就像变成了瞎子。
尽管中国已经通过提升信号的频率和发射的功率,将黑障的时间缩短到了150秒以内,但这短暂的4分钟仍是生死攸关的窗口。
这几分钟的失联可不能大意了。
返回舱在黑障区可能发生翻滚、偏航,甚至被强气流吹出预定的轨道。
2021年神舟十二号返回的时候,地面预报的落点误差就有500米。
想象一下,在1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里找一个直径2.4米的返回舱,光靠北斗定位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让我们见识到了黑障区的不可控性,就算再精准的导航系统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临场判断。
就算返回舱顺利的穿越了黑障区,北斗的精准也藏着不少门道。
虽然北斗在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能到厘米级,但是返回舱着陆的时候还要面对三个挑战。
第一个就是气象情况,四子王旗4月底常有8级的大风,2025年4月29日还发布了大风的蓝色预警。
强风可能让降落伞偏移,甚至把返回舱吹进沙坑。
然后就是 地形非常复杂,东风着陆场有戈壁、丘陵、盐碱地,返回舱可能会卡在石缝里,或陷入松软的沙地。
2024年演练的时候,返回舱信标天线曾经就被蚂蚁爬满,导致信号特别的弱。
最后就是设备会不会出现故障,2023年神舟十五号返回的时候,主伞的部分绳索扭结,如果不是地面及时发现并启动了备用方案,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航天虽然已经建立了72小时的高精度天气预报系统1公里的分辨率,但是沙漠天气的变脸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比如6级的大风每秒十米,就能够让返回舱像易拉罐一样翻滚,而航天员在太空半年以后骨密度下降很多,相当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根本经不起这种滚筒洗衣机的体验。
还有就是航天员长期失重导致肌肉萎缩,心脏功能下降,需要立即进行医疗监护。
神舟十八号返航的时候,医监医保车甚至升级为了温暖小屋,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航天员出舱就获得救助。
因为这些天气的不可预测性,也让人工搜救成为了最后的防线。
面对这些挑战,地面搜救队的这些笨功夫反而成了关键。
中国电科研制的测量雷达,在黑障区通过智能化鞘套判别的技术,持续跟踪返回舱的轨迹。神舟十六号任务中,这些雷达在黑障区的跟踪精度达到了0.1米级。
还有新一代北斗态势系统能实时显示搜救力量的分布,让直升机和地面车辆精准的配合。
神舟十九号任务中,这个系统将通信成功率提升到了95%以上。
搜救队员还会配备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甚至蛇形的机器人。
2025年缅甸地震的救援中,类似这种设备曾经深入废墟历救出了幸存者。
中国航天的搜救体系,正在经历着从粗放到精细的改变。
针对夜间着陆、沙尘暴等极端的情况,搜救队提前半年进行了实战演练。
2024年的演练中,他们模拟了返回舱的倾斜、舱门变形等12种突发的状况。
在这次神舟十九号的任务中,第一次使用了北斗三号态势系统,定位精度比上一代提升了3倍,直升机前舱的引导系统能提前30分钟预测到降落点。
并且在北斗加入到国际中轨搜救的系统以后,返回舱信标信号可以通过全球70多颗卫星转发。
这就像给返回舱装了一个全球求救的按钮,不得不说国家真是给足了我们宇航员的安全感。
这场看着好像很浪费人力的搜救行动,其实藏着中国航天的生存大智慧。
航天任务追求的是万无一失,任何一小点的故障都可能会要航天员的命。
而北斗定位,雷达追踪,还有人工搜索就形成了三个非常有利的保障。
航天员是我们航天事业里最宝贵的财富。
2025年神舟十九号搭载了第一位女性的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搜救队还特别准备了女性专用的医疗设备。
从舱落机临到舱落人到,中国搜救的时间从神舟五号的12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5分钟,背后是北斗、雷达、通信这些技术的全面突破。
可以说给了我们航天员很大的自信,真的是科学越先进,越要用我们的笨办法来配合,才能更加的充满安全感。
航天探索从来不是一个飞船的单项行为,而是整个航天系统的共同努力。
下次看到搜救队员在沙漠中奔跑的身影,请记住: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返回舱,更是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永恒向往。
宇航员的命,比什么都珍贵。
如果我们的家人坐在返回舱里,我们肯定希望看到一百架直升机和一千名搜救队员待命,而不是仅凭屏幕上的一个绿点。
这份对生命的敬畏,正是中国航天最硬的黑科技,当我们惊叹于北斗的精准时,更要想到背后是上千人的坚守。
这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宇航员安全的负责。
对此,你怎么看?
百度百科:神州十九号
透过增强现实技术了解神舟十九号回家全过程
光明网2025-04-30
神舟十九号,推迟返回!
光明网2025-04-29
迎接神十九乘组回家!“硬核设备 无缝守护”为航天员铺就平安归途
湖南日报2025-04-27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