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了!神舟十九号明明有北斗精确定位,为啥还要靠人工搜索?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卿羽飞

编辑 | 卿羽飞

2025年4月29日,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因东风着陆场突发的6-7级大风推迟返航 ,30日的中午,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激起了漫天黄沙。

当镜头扫过现场,上百辆搜救车卷起尘土、数十架直升机盘旋轰鸣、上千名搜救队员严阵以待。

不少网友感到疑惑:北斗卫星定位精度都到厘米级了,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大的阵仗?

这场看似没用的配合,实际上是用最谨慎的态度来守护航天员的生命安全。

北斗的眼睛也有闭眼的时刻

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先明白返回舱回家路上的一个鬼门关,那就是黑障区。

当返回舱以每秒7.9公里的速度冲进大气层,表面温度飙升到2000℃,周围形成等离子体云,就像给飞船裹上了一层隐身衣。

这时候北斗的信号就会完全中断,地面的测控系统瞬间就像变成了瞎子。

尽管中国已经通过提升信号的频率和发射的功率,将黑障的时间缩短到了150秒以内,但这短暂的4分钟仍是生死攸关的窗口。

这几分钟的失联可不能大意了。

返回舱在黑障区可能发生翻滚、偏航,甚至被强气流吹出预定的轨道。

2021年神舟十二号返回的时候,地面预报的落点误差就有500米。

想象一下,在13000平方公里的无人区里找一个直径2.4米的返回舱,光靠北斗定位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也让我们见识到了黑障区的不可控性,就算再精准的导航系统也不能完全替代人类的临场判断。

北斗的精准不等于省心

就算返回舱顺利的穿越了黑障区,北斗的精准也藏着不少门道。

虽然北斗在亚太地区的定位精度能到厘米级,但是返回舱着陆的时候还要面对三个挑战。

第一个就是气象情况,四子王旗4月底常有8级的大风,2025年4月29日还发布了大风的蓝色预警。

强风可能让降落伞偏移,甚至把返回舱吹进沙坑。

然后就是 地形非常复杂,东风着陆场有戈壁、丘陵、盐碱地,返回舱可能会卡在石缝里,或陷入松软的沙地。

2024年演练的时候,返回舱信标天线曾经就被蚂蚁爬满,导致信号特别的弱。

最后就是设备会不会出现故障,2023年神舟十五号返回的时候,主伞的部分绳索扭结,如果不是地面及时发现并启动了备用方案,后果不堪设想。

中国航天虽然已经建立了72小时的高精度天气预报系统1公里的分辨率,但是沙漠天气的变脸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比如6级的大风每秒十米,就能够让返回舱像易拉罐一样翻滚,而航天员在太空半年以后骨密度下降很多,相当于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根本经不起这种滚筒洗衣机的体验。

还有就是航天员长期失重导致肌肉萎缩,心脏功能下降,需要立即进行医疗监护。

神舟十八号返航的时候,医监医保车甚至升级为了温暖小屋,就是为了确保我们的航天员出舱就获得救助。

因为这些天气的不可预测性,也让人工搜救成为了最后的防线。

搜救队和科技的保驾护航

面对这些挑战,地面搜救队的这些笨功夫反而成了关键。

中国电科研制的测量雷达,在黑障区通过智能化鞘套判别的技术,持续跟踪返回舱的轨迹。神舟十六号任务中,这些雷达在黑障区的跟踪精度达到了0.1米级。

还有新一代北斗态势系统能实时显示搜救力量的分布,让直升机和地面车辆精准的配合。

神舟十九号任务中,这个系统将通信成功率提升到了95%以上。

搜救队员还会配备激光测距仪、热成像仪,甚至蛇形的机器人。

2025年缅甸地震的救援中,类似这种设备曾经深入废墟历救出了幸存者。

中国航天的搜救体系,正在经历着从粗放到精细的改变。

针对夜间着陆、沙尘暴等极端的情况,搜救队提前半年进行了实战演练。

2024年的演练中,他们模拟了返回舱的倾斜、舱门变形等12种突发的状况。

在这次神舟十九号的任务中,第一次使用了北斗三号态势系统,定位精度比上一代提升了3倍,直升机前舱的引导系统能提前30分钟预测到降落点。

并且在北斗加入到国际中轨搜救的系统以后,返回舱信标信号可以通过全球70多颗卫星转发。

这就像给返回舱装了一个全球求救的按钮,不得不说国家真是给足了我们宇航员的安全感。

航天搜救的中国哲学

这场看着好像很浪费人力的搜救行动,其实藏着中国航天的生存大智慧。

航天任务追求的是万无一失,任何一小点的故障都可能会要航天员的命。

而北斗定位,雷达追踪,还有人工搜索就形成了三个非常有利的保障。

航天员是我们航天事业里最宝贵的财富。

2025年神舟十九号搭载了第一位女性的航天飞行工程师王浩泽,搜救队还特别准备了女性专用的医疗设备。

从舱落机临到舱落人到,中国搜救的时间从神舟五号的12小时缩短到现在的15分钟,背后是北斗、雷达、通信这些技术的全面突破。

可以说给了我们航天员很大的自信,真的是科学越先进,越要用我们的笨办法来配合,才能更加的充满安全感。

航天探索从来不是一个飞船的单项行为,而是整个航天系统的共同努力。

下次看到搜救队员在沙漠中奔跑的身影,请记住:他们守护的不仅是返回舱,更是人类对星辰大海的永恒向往。

结语

宇航员的命,比什么都珍贵。

如果我们的家人坐在返回舱里,我们肯定希望看到一百架直升机和一千名搜救队员待命,而不是仅凭屏幕上的一个绿点。

这份对生命的敬畏,正是中国航天最硬的黑科技,当我们惊叹于北斗的精准时,更要想到背后是上千人的坚守。

这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宇航员安全的负责。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神州十九号

透过增强现实技术了解神舟十九号回家全过程

光明网2025-04-30

神舟十九号,推迟返回!

光明网2025-04-29

迎接神十九乘组回家!“硬核设备 无缝守护”为航天员铺就平安归途

湖南日报2025-04-27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标签:科技   神舟   北斗   精确   返回舱   航天员   精准   系统   直升机   东风   地面   大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