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用户最怕啥?怕AI助手嘴不严泄密,怕聊天记录被乱存。
可你发现没?现在不少银行AI既能聊理财、查余额,数据还稳稳守着。
这背后藏着蚂蚁的“狠活”,一套AI中间件。
它像个隐形的“稳定器”,把大模型调用、数据检索、安全检查全管起来,让AI既聪明又靠谱,用户信息分毫不漏。
AI中间件可不是简单的“调大模型的工具”,很多人对它的认知存在偏差。实际上,它是帮助企业“省事儿+兜底”的关键所在。
打个比方,要是你想开发一款为银行客户提供查余额、聊理财服务的AI助手,这里面涉及到不少复杂问题。
比如,如何让大模型快速调用银行的内部账单数据?当用户询问“上个月消费最多的类别是什么”,怎样从海量交易数据里精准挖掘出答案?
要是大模型突然“抽风”说了违规的话,又该如何及时拦截?这些问题仅仅依靠OpenAIAPI和LangChain是根本搞不定的。
蚂蚁集团的AI中间件就大显身手了。
它把大模型调用、数据检索、安全检查等一系列繁琐的“脏活累活”都封装得妥妥当当,开发者只需要专注于编写“查余额”这类具体的业务逻辑就可以了。
蚂蚁AI中间件负责人章耿表示:“我们做这个可不是为了赶时髦,实在是金融客户要求太高了。
人家要的是‘零故障’‘零泄露’,开源方案改来改去始终不够稳定,思来想去,不如自己做一套符合银行规矩的中间件。”
简单来讲,AI中间件就像是智能时代的“翻译官”,能把大模型晦涩难懂的“技术语言”,精准地翻译成企业业务所需的“实用功能”;同时,它也是“稳定器”,能把大模型的各种“不确定性”,牢牢控制在业务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或许有人会犯嘀咕:“现在开源的方案那么多,我为什么非要自己做AI中间件呢?”章耿给大家算了一笔明白账。
从效率方面来看,使用第三方方案开发一个能承载1000万用户的Agent,需要3个月时间;而蚂蚁集团自己做,1个半月就能上线,效率提升了一倍。
成本上,第三方方案每处理1万次请求,要花费100块的token费;经过蚂蚁集团优化后,只需要70块,一年节省下来的费用,都够养活半个团队了。
安全问题更是重中之重,金融客户的交易数据、聊天记录无比重要,怎么能放心存放在别人的数据库里呢?
蚂蚁集团为此专门搞了个MemOS记忆服务,这就好比给AI安装了一个“私人海马体”,用户的对话数据自己存储、自己管理,既能让AI清晰记住用户的偏好,又能确保数据绝对不泄露。
这就如同开超市,供应链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是依赖别人,一旦别人断货或者掺了假货,超市连货架都摆不满,更别提正常经营了。
所以,自研AI中间件,其实就是攥紧了企业发展的“供应链命脉”。别人提供的东西,即便价格便宜,也不如自己打造的来得踏实、可靠。
展望未来,记忆张量的李志宇认为,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大一统标准”,但细分领域肯定会有各自的玩法。
比如在工具调用方面可能会采用MCP,智能体编排也各有各的妙招。
对于企业来说,不必坐等“标准”的出现,而是要先深入研究自己的业务场景。
对于非核心业务,像内部提效的AI小工具,直接采用开源+云服务的方式,能够快速试错,降低成本;而对于核心业务,比如面向客户的智能助手,那就必须自研或者进行深度定制,将安全和用户体验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对于工程师而言,更要做到“两手抓”。
既要熟练掌握传统的分布式系统知识,比如如何让系统扛住每秒1万次的请求;又要学习AI的新知识、新技能,比如怎样让大模型更好地理解用户话语中的“弦外之音”。
这就好比以前开出租车,只要会开车就行;现在开网约车,不仅要会开车,还得熟悉平台规则,两项技能缺一不可,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最后不得不说,AI中间件对于企业来说,可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而是至关重要的“雪中送炭”。
当年云原生刚兴起的时候,有人嫌K8s麻烦,不愿意尝试。结果呢,如今看着别人借助云服务节省成本、提升效率,只能懊悔不迭。
现在智能原生的时代已经到来,AI中间件就像是一辆“能跑长途的赛车”。别人造的车或许外观好看,但不一定适合你的赛道。
企业朋友们可得听劝,别再犹豫了!赶紧把“智能地基”打好,这可比那些华而不实的Demo重要得多。
不然等别人抢占了先机,占满了市场,你连进场竞争的机会都没有了。毕竟在智能时代,“稳”比“快”更重要,只有先稳稳地“站着”,才有机会“跑起来”,实现长远发展。
更新时间:2025-10-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