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印象中,主持人一般都是什么样呢?
一般的主持人要不就是端庄沉稳,像央视的主持人,比如康辉董卿。
要不就是能控制住大场面,又能把整个场面热起来,像地方台的主持人,比如何炅汪涵等;
在台上“疯疯癫癫”,“装疯卖傻”的主持风格,可能就唯独只有谢娜了。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谢娜的主持风格是许多人吐槽的焦点,她爱插话、爱抢戏、总用夸张的笑声制造喧闹,被贴上“不专业”的标签。
但在最近的节目中,观众却发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谢娜,她开始倾听,学会共情,甚至成为舞台上的“定盘星”。这场转变,让曾对她持有截然不同看法的观众,开始走向对她专业能力的和解。
于是讨厌谢娜,和喜欢谢娜,正在逐渐成为同一批人。
很长一段时间里,谢娜的主持风格,就是她的原罪。
在讲究字正腔圆、端庄控场的中国主持界,她像一个闯入瓷器店的莽撞孩子,“疯疯癫癫”、“插科打诨”是她的标签,在舞台上用尽全力制造喧闹,似乎总怕场子冷下来一秒。
这种风格并非浑然天成,而是一套被高压环境逼出来的生存算法。
想想她当年是怎么站上《快乐大本营》舞台的——“三进三出”,每一次都走在被替换的悬崖边缘,前两次,都因风格不被接受而黯然离场,当李湘彻底离开,她被何炅第三次推上那个位置时,面临的已不是一次试镜,而是一场生存保卫战。
她必须用最扎眼的方式被看见,才能不被遗忘,于是,在汪涵字字千金地推进流程时,她会突然插话打断,在岳云鹏为女儿感伤落泪时,她能指着对方放声大笑,让温情瞬间尴尬。
这种“表演”的动机,不只来自舞台内的危机感,也来自舞台外的焦虑,与已是影帝的刘烨恋爱,外界“女弱男强”的审视让她如芒在背,急于证明自己不只是“刘烨的女朋友”。
很幸运,这套“博弈型生存法则”让她活了下来,甚至活得很好,但在观众心中,专业性的天平上,她那一端的砝码却越来越轻,当她与康辉这样的国家队选手同台,那种对比,几乎是公开处刑。
许多人以为,谢娜的“不专业”,源于她天生就不是那块料。
这恰恰是最大的误解,因为在她用“疯癫”博出位之前,她的人生底色,是靠一股笨拙的狠劲儿铺就的。
她并非科班出身,普通话是她的天堑,为了考学,她去大学课堂恳求旁听,每天清晨对着收音机一字一句地模仿,练到嗓子沙哑是家常便饭,这段经历,与后来那个在台上似乎毫不顾忌发声方式的她,判若两人。
在成为主持人前,她是个渴望镜头的“龙套演员”,在《少年方世玉》里演个小丫鬟,她也要想方设法给自己加戏,那股“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劲头,甚至让主演张卫健都印象深刻,14岁拿下推新人大赛冠军,靠的也是表演天赋和那股子拼劲。
原来,她不是不会努力,也不是不知道专业为何物。
只是在《快本》那个巨大的、需要快速博取眼球的“生存游戏”里,她选择了最直接、最高效,也最具争议的玩法,那股原始的、笨拙的努力,被更具刺激性的“舞台人设”暂时覆盖了。
可转折点,来得猝不及防。
《快乐大本营》,那个她奋力挤进、赖以生存了近二十年的平台,一夜之间消失了,那座长久以来她倚仗的靠山,轰然倒塌。
危机感是最好的清醒剂,同时,成为母亲的经历,也让她的内心秩序发生了深刻改变。那种需要时时刻刻向外抓取关注的焦躁,开始被一种向内安顿的沉静所取代。
当外部的喧嚣归于沉寂,她终于有机会,或者说,终于“被迫”去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她需要回答一个全新的问题:当“谢娜”不再与“快乐大本营”捆绑时,她究竟是谁?
攀登,从这一刻才真正开始。她要攀登的,不是另一座可以依靠的山,而是她自己。
她的改变,肉眼可见。
在《浪姐》的舞台上,人们惊奇地发现,谢娜“好像偷偷去报了主持培训班”,她不再是话题的中心风暴,而是那个为别人递上纸巾、稳住流程的“定盘星”。
她开始专注地倾听,看着嘉宾的眼睛,捕捉他们最细微的情绪,当选手表现不佳而沮丧时,她会用最温暖的话语去安抚:“没关系,舞台就是允许不完美的。”“能站到这里,你们就已经赢了。”
这种共情力,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来自于她对自己过往的审视,她曾引用一句话总结这种变化:“以前总怕别人不笑,现在才明白,能让人觉得舒服,比让人笑更重要。”这句感悟,恐怕就是她沉寂一段时间后,得出的最清醒的结论。
她不再需要用夸张的笑声去填补沉默,而是学会了用沉默去尊重别人的情绪,她开始把话筒温柔地递给每一个需要表达的人,而在那个过程中,她也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个不讨好、不喧哗,却足够有力的声音。
于是,一个奇妙的闭环形成了。
过去那些因为她“没文化”、“太吵闹”而皱眉的观众,开始在她的新节目下留言,表达期待。舆论的潮水,以一种罕见的温和方式,改变了流向。
这并非简单的“洗白”,而是一场迟来的“和解”,是谢娜本人,与那个曾经用力过猛、遍体鳞伤的自己的和解,也是观众,与那个被标签定义、被争议包围的公众形象的和解。
她骨子里的活泼与能量并未消失,只是找到了更得体的容器去盛放,那份曾让她在舞台上“活下来”的拼劲,如今转化成了打磨专业、体恤他人的定力。
曾经那套赖以生存的法则,让她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却也让她背负了沉重的专业差评,而今,她亲手打破了那套法则,反而赢得了更长久、也更真诚的尊重。
她花了二十年,用尽力气戴上了一张面具,又花了几年时间,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
原来面具背后,才是她最有力量的样子。
本文信源:1905电影网《《乘风》决赛谢娜成团 罕见聊起《快本》停播后的心境》
更新时间:2025-07-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