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圈的动静比选秀成团还热闹,英伟达刚给OpenAI扔了1000亿,转头OpenAI就跟AMD签了四年芯片协议,10月1号更绝,OpenAI的CEO奥特曼飞韩国,跟三星、SK海力士拍板合作,以后每月要拿90万颗存储芯片搭数据中心。
这几家巨头你帮我、我带你,缠得跟麻花似的,到底在憋什么大招?咱们中国的半导体企业,又该怎么接招?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跟大家唠唠。
先说英伟达那1000亿,真不是随手撒钱玩,这钱跟OpenAI的算力集群挂钩,每建成1吉瓦的AI算力集群,英伟达才给100亿,要凑够10吉瓦才给满1000亿。
说实话,这玩法跟“完成KPI给奖金”似的,一点不亏,还有个更妙的循环:OpenAI拿英伟达给的钱,去买甲骨文的算力服务;甲骨文拿到钱,转头就去买英伟达的GPU芯片。
你看这一圈下来,谁都没亏,英伟达投1000亿,最后能从芯片销售里赚回3500亿;OpenAI等于白拿算力,不用自己掏本金;甲骨文还绑上了OpenAI这个大客户,以后不愁订单。
我觉得这三方把“资源互换”玩到了极致,没一个是吃亏的,本来想觉得OpenAI签AMD是跟英伟达对着干,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AMD的算力卡看着参数还行,但市场上没听说谁用它组过万卡集群,还能在训练端成功用起来的。
老实讲,黄仁勋估计根本没把AMD放眼里,他真正担心的,是咱们中国的算力生态。
现在国内像壁仞科技、沐曦这些公司,做的GPU已经能在国内AI训练市场占一小块,配套的MindSpore框架,用户也超过500万了,生态慢慢起来了,这才是英伟达的心头患。
而且这些合作不光是业务层面的,更是为了抬股价。
英伟达跟OpenAI绑一起后,股价涨得飞快;AMD更直接,以1美分一股的低价给OpenAI发股票,绑定合作后股价也跟着往上冲。
本来以为卖芯片是最赚钱的,后来发现股市上的收益才是大头。
搞不清的是,这种玩法虽然让巨头们赚翻了,但中小AI公司就惨了,融资越来越难,想跟巨头抢市场,怕是更没机会了。
再看OpenAI跟韩国的合作,这事根本不只是买芯片那么简单。
美国是想借着AI,把自己的标准和影响力输出到韩国;韩国呢,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成为全球三大AI强国,跟上美国和中国的脚步,这也是韩国“3.3.5愿景”里的重要目标。
关键是韩国手里有个硬通货:HBM,也就是高带宽存储芯片,全球大部分HBM都是韩国产的,三星和SK海力士加起来每月能产120万颗。
这次他们答应每月给OpenAI90万颗,等于把大部分产能都包圆了,其他国家想拿HBM就难了。
咱们国内的AI企业,今年买HBM的成本比去年高了不少,有些小公司没办法,只能暂停大模型训练,这影响确实不小。
更麻烦的是,OpenAI、英伟达再加上韩国的存储巨头,已经形成了“顶尖大模型+算力+存力”的同盟。
他们很可能会搞一套封闭的行业标准,以后想做AI研发,就得按他们的规则来,门槛会越来越高。
之前英伟达的CUDA生态就够让国产芯片头疼了,现在再加上存力和应用的绑定,这壁垒更难突破。
不过也不用慌,咱们也有自己的破局点,首先是自主可控这块,长鑫存储今年已经能量产HBM了,每月能产5万颗,虽然量还不大,但至少迈出了第一步。
更重要的是电力优势,AI数据中心特别费电,咱们西部的数据中心,用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很高,电力成本低还稳定。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25年西部数据中心还要新增不少算力,这对咱们来说是个大优势。
说到底,这些AI巨头的布局,就是围绕着三件事:用生态锁定地位,用资本抬高估值,用AI外交把控地缘。
他们形成的同盟确实给咱们中国半导体产业带来了挑战,但咱们也不是没牌可打。
自主技术在突破,电力优势又很明显,只要咱们加速核心技术创新,把这些优势用好,在AI算力战争里找到自己的节奏,半导体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更新时间:2025-10-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