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凝固成史诗
血泪淬炼为丰碑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回望那段民族危亡的岁月
无数热血儿女挺身而出
以生命为炬划破长夜
用赤诚浇灌胜利之花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
写就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
更留下了一件件
镌刻民族记忆的抗战文物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
硝烟早已散尽
但文物“会说话”
永远触动人心
启迪思想、催人奋进
下面让我们仔细聆听
这历史深处的响亮回声——
当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夜空,我带着使命降临。日军借演习寻衅、炮轰宛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1937年7月8日,在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同时向全国民众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抗战到底的决心,发出了战斗的号角。
纸上的呐喊,终化作胜利的曙光。八十多年过去,我的纸页虽已泛黄,但字里行间的精神火种从未熄灭。
我是1937年7月7日那个不眠之夜的见证者,记录着宛平城头飘散的硝烟。
王冷斋县长在谈判桌前拍案而起时,我正躺在他胸前的口袋里。后来在守军指挥所,炮弹在窗外炸响,他写下“谈笑头颅拼一掷”——那不是诗句,是蘸着热血的誓言。
诗稿里藏着他“谈笑头颅拼一掷”的气节,记着他转移民众、协同抗敌的身影。抗战胜利后,他在远东军事法庭出庭作证,历数日军罪行,为同胞伸张正义。
每道折痕都是历史的刻痕,每个字迹都在诉说。我真实记录了宛平前线强敌压境的危急局势,生动展现了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英勇事迹与不屈精神。
刀鞘上的鎏金早已斑驳,但刀刃仍闪着寒光。我是宋哲元将军在喜峰口挥向日寇的那把刀,曾斩断过侵略者的野心。
长城雪夜,将军举着我高喊“有进无退,死而后已”,大刀队的呐喊惊得日军夜不能寐,二十九军的大刀杀出了一条血路、一条生路,杀出了中国人的士气和尊严。
1937年平津沦陷后,我被秘密转移,躲过日军搜查。从战场到民宅,从藏匿到捐献,我身上的锈迹是岁月的勋章,锋利的刀刃是永恒的誓言。每当阳光掠过刀身,便能看见那段用热血铸就的传奇。
我是二十九军士兵的钢盔,1985年修复宛平城墙时,人们在砖石间发现了我和战友们——一枚帽徽、几个子弹壳。八十多年前,是我为年轻的士兵挡住了纷飞的弹片。
我的盔体布满弹痕,那是卢沟桥战斗留下的印记。1937年7月的炮火中,戴着我的士兵曾紧握钢枪,在宛平城头高呼“誓与卢沟桥共存亡”,子弹壳里的火药味,仿佛还萦绕在城垣之间。
我们是普通士兵的遗物,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着最真实的抗争。每个弹孔都是不屈的证明,每处锈迹都在诉说:正是无数这样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中华民族的长城。
我是佟麟阁将军的砚台,将军素有“儒将”之称,总说“武能定国,文能安邦”,行军时也会带着《颜勤礼碑》字帖。我的砚池里,曾盛过他对时局的忧虑,更盛过他报国的决心。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他用我写下给妻子的家书:“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这成为他留给家人的最后嘱托。
我身上的墨迹早已干涸,但那“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誓言,却永远刻在了历史里。如今静静陈列,仿佛还能看见将军灯下挥毫的身影——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便是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
躯壳纵填沟壑去
精神犹在海天张
历史因铭记而鲜活
精神因传承而赓续
唯有深植历史记忆
才能深知和平的可贵
才能坚定前行的步履
让我们以史为镜、望向远方
让抗战故事在代代传颂中永葆生机
让民族脊梁在时光长河中永远屹立
来 源:丰台区融媒体中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新华社 央视新闻 丰台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编 辑:韩昕媛
更新时间:2025-08-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