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别人怎么说,咱听的人总得听听有没有道理。
甭管情况怎么样,我们做个评论总得有理有据。
作为一名培训讲师,我在浏览评论的时候,出于职业习惯,总会看看说的有没有道理。但网上 90% 的表达和评论真的是不忍卒读。
就以最近大家都在关注的小米SU7车祸事件为例,我看了不少评论,看完后的感受是,我再也不想看评论了。
因为绝大部分的评论毫无逻辑性。
我随便选两条:
“无需道歉,难道刀砍人了要找卖菜刀的吗?”
“车门锁死导致无法逃生,这种设计简直是谋杀!小米的设计团队应该被追责!”
一个支持小米,一个批评小米,但是,有道理吗?
既然讲到逻辑的合理性,那首先我们我们了解一下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从而帮助我们在分析问题、表达观点和推理过程中保持清晰、一致和合理性。这些规律通常包括以下四个核心原则:
1. 同一律
2. 矛盾律
3. 排中律
4. 充足理由律
在理解了上面的基本规律后,在实际的分析问题、表达观点以及和他人讨论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从以下方面去运用:
举一个小例子,比如假设讨论一个问题:“应不应该禁止塑料袋使用?”
接下来我们回到前面关于小米SU7车祸事件,先看正方观点:
“无需道歉,难道刀砍人了要找卖菜刀的吗?”
这条评论通过类比的方式表达观点,暗示小米不应为事故负责。很多人觉得很多道理并点赞,但是我们详细分析一下:
1. 同一律
评论中将“刀砍人”类比为事故中的“小米汽车”,将“卖菜刀的人”类比为“小米公司”,试图说明小米公司不应为事故负责。
但问题是,类比中的“刀砍人”与“小米汽车事故”在因果关系上并不完全一致。刀是被动工具,责任完全在使用者;但汽车具有复杂的技术设计,可能存在制造商的责任。
因此,这种类比在定义上并不完全等同,存在逻辑问题。
2. 矛盾律
评论者的观点是“小米无需道歉”,但这一立场隐含的前提是小米在事故中没有责任。
然而,事故的具体原因尚未调查清楚(如车辆设计缺陷、智能驾驶系统问题等),直接排除小米责任可能与事实矛盾。
所以,在调查结果未明确之前,评论者的结论可能与事实相矛盾。
3. 排中律
评论者明确选择了“小米无需道歉”的立场,并通过类比支持这一观点,符合排中律,这一点没问题。但是评论者虽然立场明确,但基于不完全类比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偏颇。
4. 充足理由律
评论者的类比推理缺乏充分理由支持。
前面已经说过,刀的使用完全依赖使用者,而智能汽车涉及制造商的设计、安全性和技术问题。两者在责任归属上的逻辑基础并不相同。
评论者未能提供充分理由说明为何“小米无需道歉”,仅通过不完全类比得出结论,逻辑依据是不足的。
所以,这条评论的类比虽然很有意思,但是它的逻辑不够严密,主要问题在于类比的不完全性和缺乏事实依据。类比推理简化了问题,但忽视了智能汽车的复杂性和制造商可能承担的责任。
接下来我们再看下批评的言论:
“车门锁死导致无法逃生,这种设计简直是谋杀!小米的设计团队应该被追责!”
评论将“车门锁死”与“谋杀”直接关联,但是这个“锁死”到底是设计缺陷还是事故中的特殊情况?这里并没有说清楚。
2. 矛盾律
评论者认为设计团队应被追责,但没有说明事故是否由设计问题直接导致,在这里,“车门锁死” → “无法逃生” → “设计团队责任” → “谋杀”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充分。既没有法律依据,也没有逻辑依据。
3. 排中律
评论选择了“小米设计有问题”的立场,但是除了设计以外,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太多了。这里未考虑其他可能性,同样不符合排中律。
4.充足理由律
前面也说了,评论缺乏证据支持“车门锁死”与设计问题之间的关系,就目前来说,毫无依据。
所以,这同样是一条情绪化的评论,未能基于充分理由进行分析,也缺乏逻辑。
最后
类似的评论太多了,不再一一枚举。不仅仅是关于小米 SU7车祸的新闻,整个互联网充斥着大量的这种没有逻辑的情绪化表达。
我们管不了别人,只希望自己网络冲浪的时候能明辨是否,合理表达。
线上评论如此,线下表达亦然。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