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养得自私又叛逆后,我才醒悟:最愚蠢的教育是“过度尊重”

文|凝妈悟语

有一种现象,正悄然成为许多家庭的隐痛:

孩子学习成绩很好,金榜题名,很多都是985名校,父母脸上有光,但随后却是沉甸甸的失落和无尽的苦恼。

孩子上大学后,和父母越来越疏远,不会主动联系。

父母打电话、发消息都不接也不回,各种节日生日问候更是奢望。

孩子平时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但要是没有生活费、或有特别的需要急用钱了,又开始伸手要钱。

在父母心里,有消息总比没消息强,尽管埋怨孩子“要钱才想起我们”,却又屁颠颠地转账。

父母即使得不到一个“谢谢”,也为自己那丁点价值感到窃喜。

实在沉不住气,问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父母沟通,孩子反倒理直气壮:

你们管得太宽了,学习、兴趣、说话,什么都管,满口大道理,烦,不联系,我耳根清净。

这时候,父母才如同遭遇痛击,幡然醒悟:

倾尽所有的付出,原来只是一厢情愿的“自我感动”。孩子只记得你偶尔的“不好”,所有的“好”都被轻易抹去。

养出这样自私冷漠、叛逆梳理的孩子,根源竟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想起一句很扎心的话:“把孩子养的自私又叛逆后,我才突然醒悟:最愚蠢的教育,就是‘过度尊重’。”

忍不住反思,我们是不是把“尊重”用错了地方?

这一代父母真像夹心饼里的馅,从小尊重父母,成年了又无休止地尊重孩子。

回想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规矩都是刻在骨子里的。

吃饭时,端饭碗拿筷子,按照父亲、母亲、哥哥、姐姐、最后是自己的顺序盛饭,严格做到长幼有序。

父亲动筷子,孩子们才开始吃饭,从来不敢抢先吃一口。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看家里还有什么活要做,搭把手是本能。如果父母还没有回家,为父母动手做饭是责任。

在外求学的时候,生活费从来都是精打细算。

高中时,从家里带去的咸菜能吃两周。一个月生活费是40元,尽量控制在30元。1毛5一个包子,一次吃两个,感觉很划算就常吃。

大学时,知道父母给自己挣学费不容易,3毛3一两的水饺,吃3两算是“改善伙食”。

离家在外,没电话时,写信报平安,家里有电话后,隔三差五和父母谈谈自己的在校状况。

工作后,就想着拼尽全力报答父母,让他们享受以前没有享受过的生活。

可反观现在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

开饭了,孩子们从来不会等别人,自己先吃为敬。

喜欢的菜恨不得端到眼前,做客也不顾他人正在夹菜便转桌。

不用说帮父母干活了,就是饿了,看饭没做好,还会生气着急

看到别人有的,自己必须马上拥有,不管是否是必需。买回来的东西经常不是浪费,就是不小心弄坏、弄丢。

让他少花点钱,只是口头答应,还是管不住手。

让住校嫌住宿条件差,又要求父母开启早6晚10的接送模式,父母牺牲宝贵的睡眠也在所不辞。

一旦离家求学,就彻底放飞自我,失联是常态,真的很难指望未来对父母有什么反哺。

对孩子的“过度尊重”正在悄悄蔓延

造成这个局面的是为什么呢?怪孩子吗?

有些可能是孩子性格的原因,但根源,恐怕还是在父母身上——对孩子的尊重有些过度了。

这种“过度尊重”,本质上混淆了“尊重”和“放纵”的界限,忽略了孩子“社会化”过程中规则和责任感的培养。

发展心理学认为,健康的尊重应该是双向的,包含对孩子独立人格的认可,也包含对孩子理解社会规范、承担相应责任的要求。

而“过度尊重”,却滑向了无原则的迁就:

过分尊重孩子的“胃”:

想吃什么立刻满足,管够,生怕孩子“吃苦”。

结果呢?孩子不知珍惜,更不懂食物背后的辛劳。

过分尊重孩子的“感受”:

孩子稍有不愉快,立刻安抚、代劳。

比如孩子一句“不想和XX同桌”,家长便火速找老师调换。

这无意中剥夺了孩子学习处理人际冲突、调节情绪的机会,助长了“自我中心”和“权利感”——认为自己的需求和舒适理应被优先满足,而无需考虑他人或付出努力。

过分尊重孩子的“想法”:

孩子不想做的事,即使有意义,也不劝他去做。

比如,让孩子去体验艰苦的生活,孩子不想去,就算了。


这往往错失培养韧性的关键时机。

过分尊重孩子的“物质需求”:

孩子想要手机、想要玩具、想要出去玩,各种花费,都会有求必应。

美其名曰“不想让孩子有匮乏感”,“不想让孩子在和同学的比较中感到自卑”。

结果却让孩子对“获得”习以为常,对“付出”毫无概念,金钱观扭曲,感恩心缺乏。

比如,河南新密,12岁女孩偷拿老人看病钱买5630元卡片,孩子偷用长辈电子支付充值游戏等新闻屡见不鲜,正是这种价值观扭曲的极端体现。

亡羊补牢:如何培养懂感恩、知分寸的孩子?

*让孩子看见一切“来之不易”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包括孩子)通过观察具体的行为过程,将其转化为符号化的心理表征,是理解抽象规则、价值或概念的重要途径。

孩子想要啥就给啥,很容易让孩子感觉钱是大风刮来的,手指能点石成金,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怎样的辛苦,早出晚归,努力工作,才有他现在拥有的一切。

但有些孩子的确无视,根本理解不了,还是得具体讲清楚。

带孩子了解我们的工作内容、强度和压力,让孩子参与家庭预算讨论,知道学费、生活费、房贷都是从哪里来的。

对于非必需品,要建立“付出才能获得”的机制:通过完成家务、达成学习目标等方式,积累一定积分才能来兑换。

这不是物质教育,更是责任感和价值感的培养。

*明确边界,让孩子懂得体贴尊重父母

家庭系统理论强调,清晰的界限对个体健康发展和家庭功能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给孩子关爱,但不能放纵孩子的任性。

从小事上就要立规矩,拒绝孩子理所当然的使唤。

比如,明确告诉孩子:“香蕉在这里,你想吃自己拿,并且应该问问妈妈要不要。”

要求孩子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间、饭后洗碗。这不是帮忙,而是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

*让孩子懂得分享和感恩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如分享、帮助、感恩)是环境强化的结果

在家里,拒绝吃独食。

如果有美味的食物,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不能让孩子独享。

引导孩子关注他人需求

比如爷爷奶奶牙齿不好,需要吃软的食物,如面包等,要分享可食用的食物。

鼓励并示范表达感谢:在收到礼物、得到帮助后,真诚地表示谢谢。

目的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要和别人友好相处,礼尚往来。

引导孩子理解:感恩不是客套,是对他人善意和付出的看见和珍视。

写在最后:

很多孩子自私叛逆,并不是天性使然,可能是在“过度尊重”的蜜罐里泡出的苦果。

我们把单向的、无底线的迁就当成了尊重,却忘了真正的尊重,是帮助孩子成长为能独立行走、懂得换位思考、心怀感恩的社会人。

教育需要爱,也需要清晰的规则;需要满足,也需要适度的“匮乏”;需要放手,也需要坚定的引导。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但如何爱,却是一门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学问。 别再重蹈“过度尊重”的覆辙,在尊重和规则、满足和付出之间找到平衡点,培养一个内心丰盈、懂得感恩、能够自理社会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育儿   叛逆   愚蠢   自私   孩子   父母   生活费   社会   过分   食物   规则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