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飞质量为3000吨!印度登月火箭公布:比中国长征十号还强?

印度最近又把全世界的目光拉回了太空。

他们亮出了一个看上去很不简单的新火箭,LMLV,宣传起飞质量3000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31吨,一出场就被拿来和中国的长征十号对比。

从数据上来看,印度的这个火箭甚至比长征十号的性能更加优秀。

自从2023年成功将“月船三号”送上月球南极之后,印度的航天志向就像按下了加速键。从载人航天“加甘扬”到空间站计划,再到2040年要实现载人登月的“终极目标”,这回LMLV火箭的亮相,算是他们这盘大棋里的一枚关键子。

但火箭参数再好看,能不能飞、飞得多远、能不能安全回来,才是关键。毕竟印度的“前科”的不少。

这场看似“起步就对标中国”的登月计划,到底是真实力,还是“先画个大饼”?咱们接着往下看。

LMLV数据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公布的LMLV火箭,高度接近100米,起飞质量3000吨,采用三子级设计。芯一级和四个助推器捆绑了7台240吨推力的液氧甲烷发动机,二级继续使用两台同款发动机,三级则换上了两台氢氧发动机。

这些数字听起来很“美式”,甚至有种SpaceX味儿。它的运载能力,也颇为亮眼,近地轨道载荷85吨,地月转移轨道31吨。

对比中国的长征十号起飞质量2189吨,地月转移轨道运力27吨的数据,印度这边确实稍微胜出一点。

但数据归数据,技术能不能落地是另一回事。

LMLV现在还只是个模型,连一台发动机都没试车。印度说自己用了液氧甲烷,是为了追赶国际潮流,也确实跟上了SpaceX和中国的新一代火箭。

但是,这种燃料虽然干净、可复用,对技术要求可不低。对于一个还没搞定载人飞船的国家来说,直接跳到这一步,是不是有点急?

而且,两次发射、环月轨道对接的方案长征十号很像,但是这本就是当前载人登月的一种主流思路,谈不上谁抄谁。

印度选择这种路径,更多是因为技术和资源所限的“务实选择”。

说到底,发布一个参数惊艳的模型不难,难的是让它飞起来。美国当年阿波罗登月之前,也搞过好几个方案比选,最后能飞的,才是真的。

火箭计划

如果说火箭模型是印度给自己定下的“目标”,那现实就是离这个目标还有好几座大山要翻。

第一座山,是载人飞船。印度的“加甘扬”项目原定2024年就要进行无人测试,结果一拖再拖。到现在,连最基本的逃逸系统和生命保障系统都还没通过验证。载人航天这块,不仅技术难度高,而且对安全的要求几乎是零容忍。这不是打靶,是送人上太空,没得试错。

第二座山,是发动机。LMLV的核心发动机是240吨推力的液氧甲烷机型,到现在为止还是“实验室阶段”,连地面试车都没完成。

反观中国的YF-100系列,早就在长征五号、长征六号系列中多次飞行验证过,技术相对成熟。大推力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没它,纸面参数再好,也只能是空想。

第三座,是测控网络。“月船三号”任务期间,印度就曾依赖NASA提供的深空测控站支持。登月任务对导航、通信和遥测的要求极高,靠别人帮忙不是长久之计。建立自己的全球深空测控网,投入巨大,技术门槛也高,目前看印度还没完全准备好。

除了这些“硬伤”,印度还面临一个更难解决的问题,那就是系统工程能力。

一个载人登月计划,涉及飞船、火箭、登月器、地面支持、航天服等上百个系统协同。印度过去的航天项目,不乏亮点,但延误、资源不足也是常态。从太阳探测器Aditya-L1、到小型载荷火箭SSLV,不少项目都经历了一再延期。

再说预算问题。印度的航天以“性价比高”出名,但登月这事不比发探测器。这类任务动辄上百亿美元,还是个烧钱烧技术的活儿。印度工业基础能不能撑起这个庞大计划,现在还是个问号。

他们喊出的2040年目标其实藏着一种“战略模糊”,这个时间点更像是“愿景声明”,而不是一个可操作的项目节点。

月球竞赛

当下的月球竞赛,核心还是绕不开中美两个超级航天玩家。

中国的节奏比较稳。计划在2030年之前实现载人登月,现在长征十号、新一代载人飞船和登月器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从试验舱返回、发动机试车,到月面着陆模拟,中国的计划虽然低调,但步步推进,没太多“高调口号”。

美国那边则是“先声夺人”。SLS火箭已经实现首飞,但“阿尔忒弥斯”计划接连延期,成本也不断飙升。星舰虽然潜力巨大,但离真正承担登月任务还有不少技术挑战要解决。预算审批也常年拉锯,让美国的节奏变得不那么可控。

相比之下,印度目前更像是个“追赶者”,想在中美俄之外成为“第四极”。他们的策略是:一边打“低成本”牌,一边寻求国际合作。可能会和欧洲、日本甚至私营企业合作,来弥补自身短板。

但是,这种“插队”策略并不容易。航天不是做PPT,真正的技术积累和工程能力,靠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投入。印度能不能在不具备全部自主能力的情况下,完成一个系统复杂的载人登月任务,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印度的加入也改变了月球探索的格局。不再只是中美之间的“你追我赶”,而是朝着多极化发展。

未来在月球科研站建设、资源开发规则制定等方面,可能会出现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新局面。

LMLV火箭的亮相,确实让印度的登月计划多了一份“仪式感”。

火箭模型可以画得再漂亮,真正的考验,是发动机什么时候点火成功,飞船什么时候飞上去,系统能不能顺利对接,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接下来的“加甘扬”无人飞行试验,就是印度这整盘航天大棋的第一颗落子,也是最初的试炼场。

这场21世纪的月球大戏,中国在推进,美国在修补,印度刚刚登台。航天这事,终归是个“手艺活”,拼的,是多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决心。

参考信息:印度空间组织负责人:希望能把莫迪送入太空,但现在不行2024-07-02 16:47·观察者网

印度“加甘扬”计划——百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科技   印度   中国   火箭   质量   发动机   计划   航天   月球   技术   液氧   美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