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台湾地下党蔡孝乾叛变后,立即供出了中共其他地下党员,其中包括吴石,朱枫等,整个台湾地下工作都遭到了重创。
就在人们以为潜伏在台湾的地下党被一网打尽时,一支神秘的情报小组奇迹般地避开了这场风暴,更在关键时刻立下了不朽功勋。

吴石等人被捕
1950年1月29日,中共地下党蔡孝乾落入国民党“保密局”之手,其公文包内记事本上“吴次长”三字,如关键线索,使国民党特务迅速将目标锁定时任国防部参谋次长的吴石。
蔡孝乾的叛变几乎是彻底的,他不只供出了吴石,还将他所掌握的超过四百名地下党员名单和盘托出,这场大叛变使中共在台情报网络遭受毁灭性打击,众多忠诚的战士因此暴露。
吴石将军于1950年3月1日晚在家中被捕,在狱中,这位曾经位高权重的中将受尽酷刑,浑身是伤、腿肿得很大,一只眼睛失明,但始终没有屈服。
1950年6月10日,吴石及其情报小组的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在台湾英勇就义,整个台湾的地下工作系统陷入瘫痪,超过1100人因此牺牲,潜伏体系就此中断。

聂曦烈士
彼时,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正急需了解对岸的军事布防情况,为可能的解放台湾做准备,而蔡孝乾的叛变,几乎掐断了这条至关重要的情报线。
在主流情报网络遭遇毁灭性打击时,一支由李克农直接掌握的单线联系潜伏小组却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这个小组的幸存并非偶然,而是源于李克农高瞻远瞩的情报网络设计。
李克农作为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卓越领导者,被誉为“特工之王”,他在长期的情报工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他善于建立多重独立、互不交叉的情报线路,即使一条线被破坏,其他线路仍能正常运作。

李克农
这个由化名“于非”的朱芳春领导,萧明华等人参与的地下情报小组,直接隶属于中央社会部。
与吴石的华东局线和蔡孝乾的台工委线完全隔离,彼此不知对方存在,这种设计在危机爆发时成为了救命稻草。
李克农在情报工作中特别强调纪律和制度,他认为要先从领导干部做起,然后才能贯彻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外。
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使得他布下的这枚“冷棋子”在主流情报网络被破坏时,成为了力挽狂澜的关键力量。

萧明华
当蔡孝乾叛变引发的逮捕浪潮席卷全岛时,于非小组的成员感受到了近在咫尺的危险。
1950年2月4日,萧明华发现有陌生人上门寻找于非,她果断示警并坚持留下稳定局面,这一勇敢举动保住了这条珍贵无比的独立线索。
随后萧明华不幸被捕,在审讯室中面对一轮又一轮的酷刑,包括电击和竹签扎指甲,但她始终坚贞不屈。
特务想从她口中套出于非的下落,但即使疼晕过去,她醒来后也只是装疯卖傻或闭眼装昏迷,后来家人送鱼肝油,她故意剩下7颗——“7”在暗语里是“去”,就是让外面的同志别管她了。
在长达九个月的监禁和折磨中,萧明华没有透露半个字,她的牺牲,为小组其他成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避免了敌人顺藤摸瓜找到于非。

严刑拷打
与此同时,于非在接到警报后,一方面设法转移和销毁敏感材料,另一方面准备继续小组未完成的任务。
在失去众多战友、自身环境极度险恶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慌乱或退缩,而是冷静地分析形势,继续利用已有的社会关系进行活动。
就在这危机四伏的环境中,于非小组做出了一个大胆决定——获取国民党政府的《台湾兵要地志图》。
这份地图详细标注了台湾全岛的地形、地貌、交通枢纽、兵力部署、防御工事等关键信息,是军事指挥者梦寐以求的“宝藏图”。
小组的另一名重要成员苏艺林,此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成功潜伏在国民党国防部第三厅,这个位置让他有机会接触到这份极度机密的文件。

苏艺林
在当时风声鹤唳、检查森严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份体积不小且目标明显的地图成功带出或者复制,成了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
苏艺林和于非展现出了地下工作者极高的智慧和胆识,他们巧妙地利用了档案管理中的“双人双锁”制度漏洞。
这种制度本是为了加强保密,要求两人同时在场才能开启档案室,但这反而在特定条件下制造了机会。
苏艺林设法协调,让于非得以进入看管森严的档案室,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无疑是他们生命中最漫长、最紧张的时段之一。

国民党
两人在敌人的心脏地带,冒着随时可能被发现的危险,紧张地拍摄这份珍贵的地图,每一秒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相机快门的每一次轻微声响,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
最终,他们成功了,这份至关重要的情报被完整拍摄下来,并通过尚未被敌人发现的秘密渠道成功送回了大陆。
于非小组获取的《台湾兵要地志图》为大陆方面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情报。
当这卷胶卷被紧急冲洗,地图在桌上铺开时,解放军将领们看到了台湾的军事布防详情——海南岛的暗堡位置、舟山群岛的火力点分布、甚至敌军粮草囤积地,都用密密麻麻的符号标得一清二楚。

海南岛战役
这份情报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它发生在台工委系统几乎被连根拔起、情报工作遭受重创的背景下,为大陆方面及时补充了关键的战略情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吴石案和蔡孝乾叛变造成的巨大损失。
在随后的海南岛战役中,解放军利用这份地图提供的信息,绕开了敌军的暗堡,大大减少了登陆部队的伤亡。
在舟山群岛的战斗中,根据情报端了敌军粮草库,使国民党军队没能支撑几天就撤退了。
这一成就的背后,是于非小组成员的巨大牺牲,萧明华于1950年11月8日被枪决,年仅28岁。苏艺林也未能幸免,于5月24日被捕,最终牺牲在监狱中。
于非本人则伪装成商人,混上了去香港的货船,历经艰险最终成功将情报送达。

解放海南岛
1982年,萧明华的遗骸终于运回北京,墓碑上刻着“归来兮”,于非后来继续教心理学,很少提这段往事,直到晚年才说,每次看见鱼肝油瓶子,就想起那个在绝境里守着秘密的女教师。
他们的故事没有被历史淹没,那些藏在夹层里的胶卷、窗台上的竹竿、药瓶里的药丸,见证着那些比生命更重的使命与信仰。
参考资料:中国军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