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穆晞
编辑|穆晞
八宝山革命公墓举办了无数次告别仪式,见证了不计其数的离别。
10月24日,这里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追悼仪式,缅怀的对象是一位诺奖得主,国籍两度更换的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

虽说杨振宁人生的大半时间都在美国,物理学成就也多为在美国取得,但他在国内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告别仪式当天,清华的师生,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悼念,站在杨振宁灵柩左侧的翁帆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清华大学作为他生活与工作多年的地方,也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新华社】【中国青年网】【京报网】(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礼堂中,举办了无数次告别仪式。

10月24日上午9点,杨振宁的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一颗理论物理学巨星就此陨落。
社会各界人士前来悼念,为他献上挽联和鲜花。

特别是物理学界的来者,几乎都流着泪,特别是那些接受过杨振宁指点。
还有不少古稀老人前去吊唁,他们经历过那个年代,知道杨振宁的不容易。
进入礼堂,便看到杨振宁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之中,身上覆盖着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这个画面,让不少人想起了39年前的另一场发生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
1986年的8月3日,邓稼先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那时,他的名字与功绩刚被公布一个多月。

杨振宁跟邓稼先,一个荣获诺奖,蜚声世界半世纪;一个为祖国造核武,隐姓埋名28载,看起来人生追求如此不同的两个人,却是多年老友。
邓稼先因为长期接触核反应堆而英年早逝,杨振宁却活到了103岁。

在2021年的一次公开谈话中,杨振宁深切缅怀邓稼先,讲述了二人同窗时的故事,还提到了邓稼先给自己的一封信,信的结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说到最后,杨振宁的手有些颤抖,他说,自己的后五十年是合了邓稼先“共同途”的瞩望。

邓稼先想要的,是优秀人才能够助力祖国的发展,杨振宁明白他的想法,在天时地利之下,他努力凑成那个人和,在美期间就为中国培养了不少物理学人才。
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就开始筹办资助中国学者访美的基金会,终于在1980年,“与中国教育交流委员会”成立。

杨振宁从美国、当时还尚未回归的香港等地拉来了不少赞助,涉及多项奖金,为访问学者提供资助,其中不少学者在回国后,做出了突出贡献,甚至还出了不少中科院院士。
而后,杨振宁更是选择回国,为清华大学建立高等研究院,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杨振宁还自掏腰包,变卖自己在美国的资产,用于研究院的建立。

回到清华之后,杨振宁更是在自己80多岁高龄的情况下,坚持亲自授课,带领不少学子进入物理学的大门。
他跟邓稼先表面上看走的不是同一条路,但都是为了祖国的未来和奋斗。

现在两人都离开了,告别仪式还都在八宝山举行,让人忍不住畅想,这两位老友在另一个世界相见时,会发生什么。
在杨振宁的告别仪式上,不少人注意到了站立在他灵柩左侧的亲属们。

站在第一位的,是杨振宁的妻子翁帆,她的状态算不上好,看起来像是很长时间都没睡过一个好觉,眼睛有些肿,像是哭了很久。
在与杨振宁的这段感情中,一些不了解的人以为翁帆是个花瓶,平时就提供些情绪价值,杨振宁走了,她也失去了精神支柱。

但这显然是对一位优秀女性的偏见。
杨振宁的光环实在是太耀眼了,以至于不少人都没看见站在他身侧的翁帆在学术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翁帆于2011年进入清华大学攻读建筑历史博士学位,发表多篇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力的论文,2019年,她成功获得博士学位。
一个博士读8年,不少人可能会觉得,这时间也太长了吧,这个博士学位是不是混过来的。

但其实,这种毕业时间很现实。博士生毕业本来就难,再者翁帆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照顾杨振宁的工作。
在杨振宁晚年的工作成果中,翁帆出力不少,杨振宁捐赠的不少资料,都是翁帆亲自整理的,杨振宁高龄给新生授课时,翁帆在制作课件上出了不少力。

在杨振宁去世一天后,她为自己的丈夫写下一篇短文。
翁帆表示,杨先生在离开的时候一定很欣慰,他的一生,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人类的进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是啊,杨振宁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像应用物理那样能快速转变为科技成果,但它作为一个基础,为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并且杨振宁还为祖国培养了那么多物理学人才,他的为人处世、他的学术思想,会被学生,学生的学生继承下去,他的精神,永远熠熠生辉。

就在翁帆撰文悼念杨振宁的同一天,清华大学也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开放杨振宁书屋以及档案资料库,并且还是线上线下开放。
杨振宁的书屋在清华园的图书馆老馆219室,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留下了许多痕迹。

将这里作为后人悼念的地方,清华算是十分用心了。
这个书屋不仅还原了杨振宁在高等研究院的办公场所,还存放了杨振宁回国时带来的珍贵藏品,包括书刊资料,字画雕刻。

现在,这些跟了杨振宁大半辈子的宝贝,有了新家,还像陪在自己主人身边一样。
书屋在10月19日就对清华大学的师生开放了,不少人前来悼念,书屋中有一个留言本。

上面有一个留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言写道“杨老千古,吾辈自强”,留言内容没什么特别的,不少年轻人都是这个想法,但它的落款不一般。
这个留言的落款为:合肥一中,首届杨振宁班。

杨振宁就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的肥西县,这个留言,既来自同乡,又算是后辈,意义非凡。
书屋是杨振宁精神的物质载体,而一代代杨振宁班的学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他的精神。

清华大学还有一个小巧思,虽说书屋在10月19日就对外开放了,但这则消息,却在杨振宁告别仪式举行当天在官网发布。
这算是清华大学送给他们的杰出校友、名誉院长的最后的礼物。

杨振宁虽然已经离开了,但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一份丰厚的遗产,这份遗产,不仅是物质,更是他的治学精神。
这份遗产,会在后人手中一代接着一代,继续传下去。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信息来源:【新华社】【中国青年网】【京报网】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