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税落地半月,品牌黄金跌超6%,为啥买金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大家好,我是闻叔!黄金税相关调整落地后,珠宝股纷纷下跌,老铺黄金跌超8%,但线下金店却排队抢货。

这是因为调整明确了黄金投资和消费属性,传统品牌税负增加,新势力品牌影响小,对普通人来说,买金饰可能略贵,所以一定要按需选择才好。

黄金税下的市场奇观

黄金税落地半月来,市场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反差,股价下跌源于资本市场对行业短期成本压力的预期,这次调整核心是区分黄金投资与消费属性。

加工用黄金进项抵扣从13%降至6%,对老铺黄金这类企业,虽其奢侈品化运营模式毛利较高,但资本市场仍担忧税负传导风险。

上海黄金交易所公告显示,会员单位需提前锁定黄金用途,这让终端企业预判原料成本上升。

港股市场上,黄金饰品板块率先承压:老铺黄金单日跌幅超8%,六福珠宝、周生生同步下跌超6%。

A股市场中,周大生、老凤祥等知名品牌股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资本用“抛售”表达对行业短期盈利的担忧。

有意思的是,线下消费端却上演着另一番热闹场景。

在北京某商圈的老铺黄金门店外,周一上午便排起了数十米长队,排队人群中有人直言“前几天听销售说可能要调价,趁现在还没涨赶紧来选款”,甚至有消费者一次性入手两条项链用于自戴和送礼。

一边是资本市场的谨慎观望,一边是消费者的积极抢购,这场看似矛盾的市场反应,并不是偶然,而是黄金行业深层逻辑变化的直接体现。

黄金的“双面人生”:从税务盲区到身份认证

要理解这种矛盾现象,得先搞懂黄金的特殊属性,它既是“商品”也是“投资品”,而这次调整的核心,正是针对这两种属性的税务界定。

从商品属性来看,黄金常见于日常消费场景:比如镶一颗金牙、买一对金手镯赠送家人,或是用于电子元件等工业生产,这类用途的黄金被归为“非投资用途黄金”。

从投资属性来看,从银行购买的标准金条、金币,核心价值在于资产保值增值,这类则属于“投资性用途黄金”。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两种属性的管理存在模糊地带:投资金与商品金的征税标准未明确区分,部分企业甚至能借助属性混淆钻税务漏洞。

而这次调整的关键,就是给每一笔黄金交易赋予“专属身份”,以上海黄金交易所为核心,其会员单位,包括各类银行、金大福珠宝等首饰企业,在提取黄金前,必须明确申报用途是“投资”还是“加工生产”,且申报结果一旦确定便无法更改。

而税务部门还打通了交易所、会员单位与终端客户的数据链路,每一笔黄金的采购、加工、销售环节都可追溯,相当于给黄金交易装上了“透明滤镜”。

这种调整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与近期黄金价格持续走高的市场背景相呼应,当黄金的投资属性愈发凸显时,清晰的税务界定能避免市场混乱,也让交易逻辑更规范。

税务规则重构:有人踩雷,有人借势

税务规则的调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切开了黄金行业的利润结构,不同运营模式的企业,受到的影响截然不同。

以一家年常规采购100万元黄金的首饰企业为例,在旧有规则下,若企业明确用于加工首饰,可从上海黄金交易所获取金额100万元、税额13万元的增值税专用发票。

当这批黄金被加工成首饰以120万元售出时,企业应缴税额=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即120万元×13%-13万元=2.6万元,仅对增值的20万元缴纳税款,计税逻辑相对合理。

但新规实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上游交易所销售的“非投资性黄金”,也就是加工用的黄金,免征增值税,企业无法再获取13%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只能拿到普通发票。

为平衡企业成本,税务部门允许企业凭普通发票按6%的比例计算进项税额抵扣,也就是100万元黄金可抵扣6万元。

这样一来,企业销售120万元首饰时,应缴税额变为120万元×13%-6万元=9.6万元,较旧规下的2.6万元增加了7万元,税负压力显著上升。

对老凤祥这类长期依赖“黄金原料价+基础加工费”薄利模式的传统品牌而言,这种税负变化无疑是一次沉重打击,本就不高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挤压,资本市场下调其盈利预期,股价下跌也在情理之中。

但对老铺黄金、均配黄金这类走“奢侈品化运营”路线的新势力品牌来说,影响却微乎其微。

这类品牌的产品定价逻辑并非“原料+加工费”,而是更侧重设计、工艺与品牌溢价:一款售价10万元的黄金首饰,其中6万元是黄金原料成本,4万元则是加工费与品牌附加值,毛利空间远高于传统品牌。

对它们而言,6%与13%的进项抵扣差异,在4万元的溢价中占比不足1.5%,几乎不会影响整体利润。

这类新势力品牌还能借助“原料成本上涨”的市场预期,顺理成章地调整售价。

有行业数据显示,新规落地后首周,某新势力品牌的客单价反而提升了12%,部分爆款款式甚至出现断货,排队抢购现象正是消费者对“涨价预期”的提前反应。

行业洗牌进行时:从“混水摸鱼”到“泾渭分明”

面对行业的这些变化,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买黄金首饰会更贵吗?投资金条还划算吗?其实无需过度焦虑,不同需求的消费者,可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判断。

如果是刚需购买黄金首饰,短期内可能会感受到轻微的价格波动。

传统品牌为转嫁部分税负压力,可能会对基础款首饰的加工费上调3%-5%,比如一款旧价5000元的金手镯,调价后可能上涨150-250元。

新势力品牌则可能借“工艺升级”“设计迭代”为由,将调价幅度控制在5%-8%,但对追求款式与品牌的消费者而言,这种涨幅影响相对有限。

不过长期来看,这种调整反而对消费者有利。

税负压力会倒逼传统品牌优化供应链、降低运营成本,比如通过集中采购减少原料损耗,或是推出更具性价比的基础款;新势力品牌则会在设计、服务上进一步“内卷”,推出更多差异化产品。

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不仅不会缩减,反而会更丰富,如果是投资金条,新规反而是一颗“定心丸”。

过去部分企业借“投资金”名义套取税款的行为被彻底封堵,黄金投资的交易链条更透明。

以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会员银行为例,新规实施后,银行渠道的金条咨询量周环比增长20%,有投资者表示“现在买金条,能清楚看到每一笔的税务记录,不用担心买到有‘税务瑕疵’的产品,更放心”。

本质上,黄金税相关调整是推动行业从“混水摸鱼”走向“泾渭分明”的催化剂。

它让那些依赖税务漏洞、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无处遁形,也让真正靠产品、品牌、工艺说话的企业获得更清晰的发展空间。

传统品牌的股价下跌,反映的是市场对其短期成本控制能力的担忧,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模式会被淘汰,只要能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性价比,依然能稳住大众消费市场。

而新势力品牌的火爆,印证了消费者对“消费+保值”双重属性的认可,这种“奢侈品化”路线也会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未来的黄金市场,可能会像钻石行业一样,形成清晰的分层:大众消费市场由传统品牌主导,主打高性价比。

中高端市场由新势力品牌占据,侧重设计与社交属性,投资市场则以银行等正规机构为核心,强调透明与安全。

对普通人来说,无需纠结于复杂的税务规则,只需记住两个核心原则:买首饰看工艺与预算,追求实用选传统品牌,看重设计选新势力。

买金条认准上海黄金交易所会员单位或者银行,确保交易透明,这场行业的“规范化洗牌”,最终会让黄金消费变得更简单、更透明,这才是调整带来的长期价值。

信息来源:钛媒APP——黄金税改“风暴”:大品牌的机遇,水贝商家的寒冬?

信息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黄金开始“收税”了?对个人买金直接影响小

信息来源:和讯网——港股异动|黄金珠宝股继续下跌 老铺黄金(06181)跌超5% 黄金珠宝商确认增值税成本上升后加价

信息来源:半岛都市报——大跌8%!老铺黄金再配售融资27亿港元,投资者不买账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4

标签:时尚   黄金   品牌   税务   企业   属性   税负   金条   税额   行业   消费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