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一的舱门,为什么用“铁丝”锁上?

10月31日晚,神舟21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迅速与太空站完成对接,这一壮举不仅创下了诸多新纪录,更彰显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

此次神舟21号任务亮点纷呈。一方面,新一代航天员队伍中出现了90后的身影,这标志着我国航天员队伍的人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年轻力量的加入为航天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神舟21号采用了先进的3.5小时对接技术,从11点40多分发射到凌晨三点左右成功对接太空站,这一速度不仅刷新了我国航天对接的纪录,也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水平,为未来太空站的应急响应等探索出了新路径。

央视对神舟21号的整个飞天过程进行了长时间转播,观众们在观看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细节:在航天员依次进入座舱并坐定后,准备关闭舱门时,航天科技的工作人员拿出了一根类似铁丝的物品,在舱门上反复拧动、穿插,最终完成了操作。这根“铁丝”究竟有何用途呢?

其实,对于从事过物流行业的观众来说,这个细节并不陌生。集装箱在关闭舱门后,门锁位置通常会使用一种叫做铅封的物品进行封锁。铅封并不一定由铅制成,现在很多使用的是塑料紧扎带,通过扣子直接扣上。一旦扣上,若要打开舱门,就必须剪断铅封。而且,铅封上通常有对应的编号。如果铅封被剪断,可以立即识别出来。

神舟21号工作人员使用的这根“铁丝”,实际上就是铅封的一种。它的作用在于,航天员入舱后进行各项检查,检查完毕关闭舱门并做好铅封,这标志着工作人员的责任到此为止,后续人员不得再随意进入。

如果后续出现意外情况,也可以根据铅封的状态进行责任追究。这正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中“万无一失”原则的具体体现,小小的铅封背后蕴含着大大的学问。

当然,有人可能会想,为何不采用更先进的人脸识别、指纹识别或密码锁等技术呢?然而,越复杂的东西出现问题的概率往往越大。根据奥卡姆剃刀原则,“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小小铅封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将其复杂化。这也正是我国航天工程追求简洁、可靠理念的体现。

神舟21号飞船的整个发射和对接过程如此顺利,以至于现在很多人对神舟飞船的发射已经习以为常,不再像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样激动人心。当时,杨利伟同志的飞天过程扣人心弦,全国人民都为之沸腾。

而如今,我们以平静的心态看待神舟飞船的发射,这恰恰说明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依然闪耀着光芒,但已经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的“皇冠上的明珠”。这正是我国家实力增长的重要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10月31日这个发射时间也颇具深意。这一天是钱学森先生去世16周年的忌日。钱学森先生不仅是我国载人航天、火箭工程和两弹一星工程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很多思想更是洞穿古今、具有前瞻性。如果大家对钱学森先生的相关研究有所了解,就会发现他在1990年代就对AI、虚拟现实、电动汽车等领域有了很深的洞见。可以说,正是以钱学森为代表的中国科研人员一代接一代的实干精神,才铸就了我国包括工业在内的一系列真实成就,这让我们感到无比骄傲。

然而,再高大上的事业也要从小事做起。小小的一个铅封背后,正是我国整个严谨细致的工业大体系的浓缩。它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每一步成长和进步,也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卓越、勇攀高峰。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6

标签:科技   神舟   舱门   铁丝   铅封   我国   航天员   太空站   工程   飞船   飞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61893.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5593号

Top